巴塞隆納航海博物館

巴塞隆納航海博物館主要介紹了加泰羅尼亞地區的航海文化,以及西班牙的航海歷史和當時世界一流的造船技藝。博物館中處處都擺放著圓桶、木箱、纜繩、錨鏈,高高的木板將本來寬敞的軍艦生產車間隔成一條條通道,使人仿佛走在狹窄的帆船甲板上。

基本信息

簡介

巴塞隆納海事博物館展出的“無敵艦隊”旗艦巴塞隆納海事博物館展出的“無敵艦隊”旗艦

巴塞隆納航海博物館主要介紹了加泰羅尼亞地區的航海文化,以及西班牙的航海歷史和當時世界一流的造船技藝。博物館中處處都擺放著圓桶、木箱、纜繩、錨鏈,高高的木板將本來寬敞的軍艦生產車間隔成一條條通道,使人仿佛走在狹窄的帆船甲板上。當然最引人注目的是一艘艘製作精美的船隻模型以及複製的船艙情景。
走進博物館,一艘體積巨大、金碧輝煌的大船複製品無疑會牢牢吸引住人們的目光。那是安放在陳列廳中央的“無敵艦隊”旗艦。 “無敵艦隊”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這艘大型帆船在1571年參加了由教皇統率的對奧斯曼土耳其的戰爭,並取得了勝利。不過戰爭結束僅僅17年之後的1588年,“無敵艦隊”就被英國海軍摧毀,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從此旁落。
博物館花了很長的時間研究和建造了這個與實物一樣大小的複製品。“加勒比海盜”系列電影在世界範圍內的大熱,自然也引發了人們對海盜傳奇生活的興趣。有海盜,自然也就會有保護遠洋貿易抗擊海盜的戰艦。博物館內就還展示有1740年左右在古巴的哈瓦那造船所建造的模型,是當時炮艦的絕佳仿真。船身的80枚大炮格外顯眼,它為西班牙無敵艦隊的一系列戰爭充當模型使用。這個模型在1808年被掠奪,而後1985年回到了西班牙。
博物館還收藏有古時的工作船和拖網漁船,其中大部分來自加泰羅尼亞海岸。它們為古時西班牙的造船技術、所用的材料和具體特點提供了證據。
值得一提的還有博物館收藏的武器、錢幣、紀念章、郵票、雕塑、工具和各種藝術品,它們以另一種方式敘述了西班牙的航海歷史 。

歷史介紹

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如果你問當地人城中最值得一看的地方是哪裡,他們一定會告訴你:熱羅尼莫斯修道院。熱羅尼莫斯修道院不單是一座建築史上的傑作,更是一座航海史上的豐碑。這座曼努埃爾式建築的代表作氣魄宏偉,雕刻華麗,是曼努埃爾一世為紀念達伽馬意義重大的航行而建。達·伽馬和創作了歌頌水手的長詩《盧西亞德之歌》的葡萄牙“詩魂”卡摩安茲就長眠於此。
雖然已經貴為世界文化遺產,但里斯本人毫不吝惜將修道院的西翼改造成一個輝煌的航海博物館,其中展出了葡萄牙從古到今的整部航海歷史。數百年來著名的古船、海戰、海軍將領都是濃墨重彩地描述的對象,船上的裝飾、貨物,航海儀器、圖表分門別類地陳列其中。展廳中還陳列著許多以航海為主題的油畫,在濃郁的歷史氛圍中,散發出獨特的藝術氣息。
每一位在航海史上寫下一筆的航海家幾乎都能在其中找到——繞過好望角的迪亞士,開闢新航路的達·伽馬,雖然出生在義大利,但是在葡萄牙學習了航海技術的哥倫布,都在其中占據了顯著的位置。

“無敵艦隊”展現輝煌航海史

與富麗堂皇的里斯本航海博物館相比,西班牙巴塞隆納海事博物館側重展示的則是海洋帝國的赫赫武功。不但館址原來就是西班牙的一個軍艦廠,當時每年可以生產30艘以上的大型帆船戰艦,博物館中最醒目的展品,也是安放在陳列廳中央的“無敵艦隊”旗艦
“無敵艦隊”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這艘大型帆船在1571年參加了由教皇統率的對奧斯曼土耳其的戰爭,並取得勝利。不過戰爭結束之後僅僅17年,1588年,“無敵艦隊”被英國海軍摧毀,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從此旁落。雖然是複製品,但是並無損旗艦的壯觀,精雕細刻之後鎦金的船頭飾件,鮮紅色的船身,船身兩側密密伸出的巨槳,都吸引了許多觀眾的鏡頭。
哥倫布的故鄉義大利熱那亞,有號稱地中海地區最大的海事博物館。博物館的靈魂就是哥倫布。記者一行來到這裡時,在二樓最顯眼的牆壁上,掛著一幅巨幅油畫,描繪的是熱那亞港口的船隻為了慶祝哥倫布發現新大陸400周年,萬炮齊鳴的盛大場景。

設計精巧成旅遊熱點

展示手法多樣,充分利用各種先進技術和巧妙的布展方式,讓博物館變得生動有趣,是記者在博物館採訪時的強烈感受。9座城市的海事博物館,大多已經成為當地有名的景點,每天吸引著絡繹不絕的遊人。僅熱那亞海事博物館,每年的觀眾就有10萬之眾。

登仿古船感受當年遠航艱辛

荷蘭鹿特丹市政廳向南,不遠處的老港區中,便能找到著名的鹿特丹海事博物館,它是荷蘭歷史最為悠久的博物館,位於一座十分現代化、前身是一家航海俱樂部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當中。
博物館內的設計讓遊客像置身在一艘船上:一進展廳便看到三塊占據了整個牆面的大螢幕,同步播放著碼頭、甲板上的場景,出色的音效和畫面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螢幕下方是一個巨大的雙層沙盤,上層是現今面積達100平方公里的鹿特丹港全貌,下層展示著1700年左右的舊景。
如今已經不再使用的鹿特丹老港也被別出心裁地設計成博物館的一部分,老港中遺留下來的老式吊車、廢棄的萊茵河遊船等經歷了數十甚至二三百年的老設備都得到了良好的保存。
阿姆斯特丹海事博物館則將一艘“阿姆斯特丹號”仿古帆船作為自己最重要的展品。帆船就停泊在館前的水面上,已經成為阿姆斯特丹市最醒目的標誌之一。原船毀於一次暴風之中,1985年開始,博物館在國際船舶專家們的協助下,參考當時的模型,用原船的龍骨重建了這艘船。遊客可上船參觀,感受當年遠洋航行的艱辛。
巴塞羅那海事博物館中處處都擺放著圓桶、木箱、纜繩、錨鏈,高高的木板將本來寬敞的軍艦生產車間隔成一條條通道,使人仿佛走在狹窄的帆船甲板上。一艘古帆船的內部結構被復原,觀眾走在其中,腳下實木釘成的甲板發出咯吱咯吱聲響的船長室桌子上的鵝毛筆、水手房中的吊床、貨艙中塞得嚴嚴實實的貨物,維修車間中的工具無不一一清晰呈現。

馬賽孩子五六歲就學駕帆船

巴塞羅那海事博物館的海盜展區中,有一片灑著柔和的橙黃色燈光的區域,這是專門為孩子們準備的。這裡擺放著許多淺顯易懂的有關海洋、航海的讀物,幾部顯示屏上正在播出有關海盜、帆船、寶藏的節目,牆上掛著刀劍、火藥槍,兩部電腦放在中央,輕點滑鼠便可以點播迪斯尼出品的以海洋為主題的卡通片。這個小天地吸引了很多孩子,神情專注的家長們或靜靜地陪在旁邊,或和孩子們一起閱讀航海讀物。
鹿特丹海事博物館的二層,布置了一排電子屏,通過滑鼠和按鍵,可以輕鬆地在上面選擇項目,了解港口的歷史變遷,以及在現代的運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是為國中生們設計的。在頂層展廳,已經有不少孩子在忙碌了,除了參加各種航海主題的遊戲,有的還通過各種操作簡便的模擬設備,體會一下駕駛船舶的感覺。
航海教育“從娃娃抓起”絕不僅僅只在博物館中,在馬賽海事博物館外的海面上,記者看到一隊繪著五彩橫紋的單桅帆船輕巧地划過,身著救生衣的孩子歡歌笑語地開始自己的一次“遠航”。當地人告訴記者,帆船是馬賽的傳統特色之一,很多人都是從五六歲就開始學駕駛帆船了。
 

在他鄉感受中國風情

在阿姆斯特丹海事博物館二層,發現了一片與形形色色的歐式帆船風格截然不同的區域,赫然入目的是廣彩那熟悉的文飾和圖案。這片區域中展出了許多來自中國的文物和圖畫,形象地展示出清代中歐“海上絲綢之路”的繁忙。展出的幾乎所有展品都同廣州有關,折射出廣州在這條中西貿易、文化、政治大通道中不可取代的地位。
海事博物館中,一個口徑30厘米的廣彩大碗上,精工描繪著清代廣州十三行夷館交易的場景,建築頂端飄揚著英國、荷蘭、瑞典的國旗,門前珠江江面上,大大小小的貨船往來穿梭。碗的另一面,繪著兩個廣東人生活的場景片斷:一個是一對青年夫婦在西關的中式住宅中品茶;另一個是一位母親帶著孩子在河涌邊放牛。
里昂畫家繪出“地道”中國畫
“中國風情”不斷地閃現。馬賽海事博物館,當時用來稱絲綢的工具。它們由乾燥桶和天平組合而成。當時絲綢運來之後,先放在乾燥桶裡面乾燥,然後按淨重計算,有了這種工具可以一次性完成。有意思的是,乾燥桶上的裝飾畫,居然是地道的中國畫,反映的是養蠶、制絲、織綢的全過程,而且風格與廣州博物館中收藏的反映廣州風情歷史的外銷畫相當類似。不過馬賽著名的航海史研究專家PatrickBoulanger說,這些畫並非來自中國。作者其實是里昂的一位藝術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