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巴列維”,現代波斯語的拉丁轉寫為pahlavi,其他形式尚有pahlav/pahlaw等,漢譯也作“缽羅婆”、“帕拉維”等,其來源同“帕提亞”(parthia)一詞存在密切關係——“帕提亞”是“巴列維”在西方拉丁文史料中的拼法,“巴列維”則是其本地語文中的拼法。
王朝歷史
巴列維王朝(波斯語:دودمانپهلوی)始於巴列維(RezaShahPahlavi)在1925年加冕,並終於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伊朗傳統的君主政制隨之崩潰。
王朝建立
自十九世紀以來,波斯卡扎爾王朝逐漸衰弱,不斷遭受到英國和俄國的侵略。變亂四起。至1921年2月,哥薩克師軍官禮薩•汗發動政變,並就任為首相。1925年,國會罷黜國王艾哈邁德•沙,同年12月,禮薩•沙自立為王,巴列維王朝正式建立。
西化運動
王朝建立後,禮薩•汗便積極推動波斯的西化運動:首先,他一反傳統,下令全國民眾各取一姓。再者,他把阿拉伯文從波斯文當中去除,藉以強調波斯是亞利安人的國家;緊接著,又下令禁演傳統戲曲、以古波斯曆法取代原先的回教歷、廢除過於保守的宗教法、並鼓勵引進西方電影、音樂和建築等。1934年,設立波斯第一所大學德黑蘭大學,同時還鼓勵青年出外留學;同年又將國號改為今名“伊朗”。更規定禁止穿著傳統的回教服裝,除取得教士資格者外,其餘一律改為西式服裝等。這一連串的西化行動,後來大多延續至其子在位期間。
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主政時期
1941年,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繼位後,續走親西方路線。尤其冷戰期間,伊朗成為美國在中東地區圍堵共產勢力的盟友之一;乃大量向其軍售以換取當地的石油開採權,使得伊朗軍隊成為全球第五大軍力。
覆亡:伊朗伊斯蘭革命
然而,由於巴列維國王採取高壓恐怖統治,私生活又極度奢華,引起一般民眾普遍不滿。終於在1979年爆發了革命,國王被迫出逃。巴列維王朝至此滅亡,結束五十四年的統治。
伊朗巴列維國王只注意經濟改革的“白色革命”,最大的特點就是經濟的發展明顯與社會發展相脫節,伊朗社會貪污盛行,造成整個社會道德的頹敗;貧富懸殊與日加劇。但國王拒絕政治體制改革,最後導致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巴列維王朝的專制現代化造成的令人窒息的政治專制、觸目驚心的腐敗和驚人的經濟兩極分化,老百姓對“白色革命”的失望和不滿是顯而易見的。霍梅尼把握住了機會,教士集團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中下層民眾結成了聯盟。在伊斯蘭革命中,以霍梅尼為領袖的教會理所當然地成為眾望所歸,終於引發“黑色革命”,巴列維王朝自此終結。
白色革命
“白色革命”是巴列維在1962年發動的。所謂“白色革命”,意即“不流血的革命”,它的發動背景是:50年代末期,伊朗經濟形勢不斷惡化。雖然享有石油開採權的石油公司付的錢比過去多了,但貪污和無能嚴重消耗著國家收入。新貴階級同封建地主的權力發生衝突。由於沒有銀行,缺少流動資金的商人只得借債,但借債利息高得令人吃驚。失業在增加,社會和政治動亂在增加。
在這種形勢下,巴列維擬出了“白色革命”的6條原則,於1963年1月26日提交第一屆國民大會通過;後來,隨著形勢的發展,陸續增加到12條。這12條的主要內容是:1.廢除佃農制,凡是大地主占有的土地,均應重新分配給農民所有。2.全部森林屬於國家所有。3.將所有政府經營的工業企業出售給合作社和個人。4.這些出售的企業所獲利潤,應由勞資雙方分享。5;修改選舉法,準備實行普選,特別是婦女都要參加普選,6.要建立一支知識分子大軍,凡是應服兵役的高級中學畢業生,均可擔任教師。7.要建立一支由各科醫生所組成的衛生工作者大軍,到農村去進行免費醫療工作。8.要建立一支促進農業發展的大軍。9.在所有的農村,都要建立公正的法庭。10.全部水利資源屬國家所有。11.制定全國性城鄉建設的規劃。12.改組所有政府機關,行政權力下放,並全面改進國民教育。
巴列維的這些改良主義措施,是他早就有的一項宏偉計畫,即引導伊朗脫離中世紀的落後狀態,使之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計畫的頭一步。但“白色革命”在執行過程中並未取得預期的收效,在某些方面還使巴列維遇到了更大的麻煩和不可克服的阻力。
土地改革計畫得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絕大多數人的贊同,它對封建地主和貴族產生了政治影響,多少世紀以來破天荒第一次使他們處於崩潰邊緣。當時,擁有2000個村莊的封建大地主家族就有27個。巴列維在幾年內把占伊朗可耕地四分之一的125萬英畝土地,分配給了3萬多戶農民。但是,農民們發現,由於國王下令實行“農商”組織形式,他們必須把剛領到的地契換成有名無實的股票,然後在這種新的集約農業企業中成為領薪水的職工。他們的幻想破滅了。對他們來說,土地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而股票僅僅是一張紙片。一下子被拉進政府辦的合作社的農民,同樣灰心喪氣。
他們紛紛離開村莊,流入城市尋找工作。國王的計畫遇到了麻煩,農業產量並沒有如他預期的那樣取得長足進展。
在促進現代化方面,油輪碼頭、大型貯油庫和石油化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1976年伊朗原油產量達1.9億噸,占中東第一位,世界第四位。1976年石油產量為2.948億噸,出口2.722億噸,當年出口石油收入達234億美元。鉛礦、銅礦、鐵礦和煤礦,都進行了大力開採。鋼鐵廠以及其它金屬冶煉廠,產量也都在不斷增長。從1971年到1973年,伊朗經濟成長速度平均為百分之十四點三;974年猛增至百分之四十。伊朗一躍而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到1977年人均收入已達2200美元。此外,在交通、電信、電力、社會福利、衛生、教育等領域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60年伊朗國小入學人數為27萬,到1977年超過1000萬人。文盲也從百分之八十五下降到百分之五十五。1977年,有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的人有了自己的住房。
經濟的繁榮使腐化之風迅速蔓延。王室成員靠充當中間人撈取巨額契約佣金,他們常常是通過他們掌握多數股票的公司進行的。一些政府官員和軍官也利用職權,收受大筆賄賂。賭博機構和娛樂場所到處出現,吸毒者日益增多。由於進口先進技術,外國技術人員隨之大批流入,加速了伊朗都市生活的“西方化”。西方影響幾乎滲透到每一個領域。
儘管伊朗的經濟發展了,但貧富差別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更加擴大了。對於一小撮富有冒險精神的買賣人來說,“白色革命”就好比是一個聚寶盆,簡直堆滿黃金似的。他們發了大財,擁有豪華的西式別墅,過著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生活。而占人口半數以上的居民,依然處於最低生活水平之下,他們赤貧如洗,百病成災。
巴列維篤信他的“白色革命”能使伊朗一天天地富裕起來,從而使他的經濟堅如磐石。但是他根本沒有想到他的現代化計畫速度大快,從而破壞了國家整個經濟的平衡。他美妙的夢想超越了國家的現實,因此他也就忽視了民眾的願望,看不起教士,既敵視世界,又敵視自己的人民。特別在他當權的最後兩年多中,即1976年到1979年之間,他的軍備政策,他的家屬及隨從的腐化,他的獨裁統治,就象癌細胞一樣吞噬著整個國家和社會制度。所以,巴列維國王的“白色革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目的,並推動了伊朗社會的發展,但這一切都未能使他最終免於垮台,未能使他終生並永久地保住孔雀寶座。
“黑色革命”反改革的改革:伊斯蘭革命
專制下的現代化只屬於少數人,因而注定不能長久。在1953年到1978年這25年間,巴列維家族通過控制大地產、石油收入,組建巴列維基金會,興辦企業及購買股票等,聚斂了50億~200億美元的巨額資財。以國王為首的豪門巨富則擁有了全國80%的財富。有人這樣描述國王的孿生妹妹阿什拉美大公主:“她所住的宮殿,猶如《一千零一夜》中的哈倫•拉施德的皇宮,她用的是法國的女秘書、泰國的婢女、衣索比亞的聽差和義大利的美容師,還有一位美國少婦每天為她朗讀小說。”1971年,巴列維在紀念居魯士建立阿赫門尼王朝2500周年的慶典活動時,專門向維也納的馬車商訂做了一個花費2500個工時製成的舊式四輪馬車,僅慶典宴會就用去了2500瓶各式名酒。他還花了14億美元為自己建造了一座陵墓。
國王以下,官員個個都是巧取豪奪、貪污受賄的能手。連國王自己也不得不承認:“長期以來,說謊、敲詐勒索、貪污成為常事。這些確實已成為我們官僚主義的痛疾。”1975年,國王頒布命令:用4年時間將國營工礦企業99%的股份賣給“人民”,並規定先向本企業的工人出售,其次是農民,再次是其他人。實際上,工人、農民根本就買不起,買得起的是巴列維政府中的掌權者等極少數人,這就等於把各種來路不明的贓款合法化。後來,國王不得不於1976年成立了“皇家調查委員會”,想以此監督貪官污吏,但這種自我監督機制收效甚微。1978年10月,伊朗中央銀行發表聲明說,近來177個有影響的人物把20億美元的錢運到了國外,其中新任的埃馬米首相有3100萬美元,軍管司令奧韋西有1400萬美元。為滿足這些人的奢侈需要,德黑蘭街頭燈紅酒綠,西方的酒吧、歌舞廳、紙醉金迷的影院和日益泛濫的色情業應運而生。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湧入,使伊朗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受到衝擊。
一方面奢侈腐化現象觸目驚心,另—方面在巴列維執政末期,當局片面追求經濟高增長率,加之石油跌價,軍費開支過大,使得伊朗經濟嚴重失調,物價飛漲;同時,政府未能徹底實行土改,使得大量農民流入城市,大批工人失業,各種社會矛盾空前激化。從1970年起,各地罷工接連不斷;學生運動則貫穿整個年代:一些地方還出現了綁架政府官員和外國公務人員的游擊隊。此時,國王對各階層人民實行嚴密監視、逮捕,甚至殺害,導致以反對君主獨裁作為共同目標的廣泛聯盟形成。一個蘊藏在伊朗社會最底層的傳統勢力——什葉教派逐漸成了反對巴列維王朝專制的核心,其代表人物霍梅尼最終在伊朗引發了“黑色革命”。
“沒有人能夠推翻我。我得到70萬軍隊、全體工人和絕大多數人民的支持。”這是巴列維對《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周刊記者講的一番話。可他萬萬沒有想到,半年後,在人民民眾一浪高過一浪的反對聲中,他於1979年1月被迫離開自己的國家,最後客死金字塔下。
伊斯蘭革命勝利後,學生和市民對流亡巴黎的霍梅尼回國的歡呼僅僅持續了幾個星期。霍梅尼在他組織的伊斯蘭革命衛隊控制全國後,對內實行原教旨主義極權統治:教士的權力無法無邊,道德警察盯著人民的一舉一動;偷竊者被斬手,通姦者被亂石砸死;婦女被禁止受教育和工作的權利,呼籲實現民主自由的知識分子被無情投入監獄,甚至被當眾處決。對外,霍梅尼提出“不要西方,也不要東方,我們要建立一個中立和不結盟的共和國”和“輸出伊斯蘭革命”的口號。由於美國一貫支持前國王巴列維,且不顧伊朗當局抗議讓巴列維1979年10月2日赴美治病,同年11月4日,伊朗學生沖入並占領了“間諜巢穴”——美國大使館,52名美國外交官被作為人質扣押長達444天。伊朗伊斯蘭革命由此達到最高潮。
與巴列維專制不同的是,伊斯蘭革命衛隊接替了原來巴列維的秘密警察,過去的騷擾和暗殺被今日的酷刑和公開處決取代。除了官方意識形態和掌權者不同外,毛拉(伊斯蘭高級教士)們統治的伊朗同巴列維王朝統治的伊朗,在政治和經濟權力結構方面並無明顯區別,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歷史的諷刺。世俗而專制的巴列維王朝終結了,同樣專制的神權伊朗開始了。伊朗國內在君主專制與教權的鬥爭結束之後,又開始了世俗與神權專制的新一輪鬥爭。
世界著名家族
以婚姻和血緣關係結成的親屬集團,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它不斷維持著最直接的人類社會的延續性,並形成家族體系。家族有對內和對外兩種職能,這兩種只能把人與人之間緊密的聯 家族親情 系起來,形成不可分割的團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