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2016年美國大選的一大看點就是許多國家領導人在選前都站錯了隊,等結果出爐後趕緊向當選總統特朗普示好。受媒體誤導以及慣性思維作用,很多國家領導人都認為希拉蕊占有明顯優勢,而特朗普在競選期間的一些言論又讓他們打心眼兒里希望希拉蕊贏。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特朗普當選後趕緊去美國向他示好,以消除之前力挺希拉蕊可能造成的不良後果。
在當今世界格局中,除了巨國外,還有次巨國即普通大國,它們也是不可忽視的戰略力量中心。次巨國的內外政策變化和戰略走向也會對國際局勢帶來重大影響。比如,英國脫歐之所以受世界各國關注,主要在於人們擔心英國脫歐會否造成多米諾骨牌效應,最終導致歐盟解體。
影響
國際政治中的“巨國效應”一直伴隨著國際關係史。從一定意義上說,國際關係史的主線就是巨國之間、巨國與次巨國之間互動的歷史。冷戰時期是兩個巨國對抗,這種對抗導致一系列局部熱戰和全球局勢緊張,也使全世界人民都籠罩在核大戰和人類毀滅的陰影中。冷戰結束後是一個巨國同若干次巨國之間的博弈,相互間有競爭,也有合作,沒有截然的對抗性關係,所以國際局勢也大為緩和。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巨國與正在崛起的巨國即準巨國之間的不良互動,曾導致一幕幕“大國政治的悲劇”,也給世界造成深重災難。近年來中美兩國在應對金融危機、氣候變化等問題上的良性互動,不僅有利於雙邊關係穩定發展,也為國際社會形成共識、共擔責任起到了帶頭作用。二十國集團如果沒有中美合作,也不可能像今天這樣成為全球治理的重要機制。不過,未來中美兩國如何互動,是攜手共建新型大國關係,還是一起跌入“修昔底德陷阱”,仍然是國際戰略中最具全局性的重大課題。
當然,對比之下,巨國的戰略走向影響更大。尤其是在核時代及高科技武器時代,巨國如何使用其武力,著實讓世界各國擔憂。有人慶幸當年蘇聯是和平地解體。如果蘇聯是像近年來利比亞等國這樣經歷大混亂後政權垮台,且不說其龐大的核武庫會遭遇何命運,就是常規武庫如果失控,其所造成的危害也是難以想像的。義大利文藝復興在輝煌中突然衰落,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那些在戰爭中潰散、失去指揮又攜帶武器的軍人擁進城市,燒殺搶掠,大量藝術品毀於兵燹,藝術家們失去了創作的條件和環境,甚至生命都難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