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
川北 馬馬燈是龍門山一帶比較普及的民間燈舞活動,一般在每年農曆臘月底開燈,正月十五閉燈,玩半個月,過了大年(正月十五)就不再玩了。這些年,農民生活好過了,馬馬燈幾乎一年四季都有玩的了,深受民眾歡迎。
馬馬燈簡介
馬馬燈在川北民間一帶,是以四匹“馬”為一組燈,用竹絲編紮好,再用各色紙糊好,分別為紅馬、白馬、黑馬和棕色“叫驢”,每匹馬一個人耍,共四人。玩耍時,一人挑逗,叫“跑報”;四人分別敲打大鑼、大鼓、大鈸和小碼鑼。打鈸者,一般都是有文化,反應快的人,因為他要負責說“吉利”。從正月初一起,由近及遠,每晚上挨家挨戶玩燈拜年,一直玩到正月十五晚上才“送燈”——找一個寬敞的地方把“馬馬燈”全部燒掉,第二年玩燈又重新制。
馬馬燈歷史
馬馬燈興起於明、清時代,是人們自娛自樂的燈戲,因它熱鬧、吉利,受到家家戶戶的歡迎。玩燈的人都是壯漢子,晚上憑藉燈籠、火把,爬山、過河,走小路,轉院子,一戶不漏地“拜年”。農村的一些大院子,為了迎接耍燈的,一般都燃起香、燭,待燈耍過之後,幾家人都一齊端出白生生的饅頭,甜蜜蜜的醪糟,還有白酒、冷盤等,招待耍燈的人。一般的住戶,都會遞上好煙,還要給一個“紅包”,裡面有幾元、幾十元、上百元不等,作為酬謝的“喜錢”。
“馬馬燈”的鑼鼓渾厚明快,節奏感強;舞蹈粗放優美,十分諧趣。先是小馬鑼響起:“口當、口當、口當、口當……”,緊接著是大鈸打響,大鑼、大鼓一齊敲起,很熱鬧。在緊鑼密鼓聲中,“跑報”者盡情挑逗,跑園場;一匹匹桀驁不馴的“馬”逐步跟上跑園場,緊接著,隨“跑報”人的引導開始變花樣,穿“五梅花”,跑“連環套”,列隊為主家“拜年”。在“拜年”的同時,要“破陣”,什麼“驢子過板橋”、“叫驢子推磨”、“雪山取水”等等,都是一些高難動作,玩者既要有智慧,又要有體力,才能把“陣”破了,使客主都皆大歡喜。
我看見一位何大爺,是個打鈸手,“吉利”說得非常好,反應快,口齒清楚,受人敬重。
一段一段的“吉利”,宣傳的是團結、和諧、喜氣,不僅主人家聽了高興,跟著看熱鬧的人也十分高興。
唱詞
川北馬馬燈除了說“吉利”的特點之外,就是大量的唱詞。馬馬在院壩中“穿五梅花”、“跑園場”、“走連環套”、“拜新年”時,樂隊中有一人要領唱好聽的唱詞,如《十二杯酒》、《五更里》、《十二月》、《十二時》、《太平年》、《十二將》、《十二配》以及《情歌》,內容一般詼諧、喜氣,聽了讓人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