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建造緣由
日本海軍原本計畫建造川內級輕巡洋艦八艘,但是由於華盛頓軍縮條約的限制,所以取消了其中的五艘,而剩下來的就是川內級的這三艘。川內級是長良級的改良版。相比長良級,川內級改用較多的煤炭作為燃料,因此使得川內型具有四具煙囪,這在日本海軍在建造計畫中考慮到,日本石油不足,加上計畫中要建造大量大型戰艦,到時候石油供給恐怕會不足,所以將輕巡洋艦改用煤炭作為燃料,減輕後勤補給的負擔。
建造列表
本級艦共三艘,分別為川內,神通,那珂。
時間表
川內
1922年2月16日在三菱長崎造船廠動工,次年10月30日下水,1924年4月29日竣工。
1943年11月2日,第三水雷戰隊旗艦川內號在布乾維爾島海戰中,因受美軍炮火集中攻擊而沉入所羅門海。
神通
1922年8月4日動工,1923年12月8日下水,1925年7月31日竣工。
1943年7月13日,神通號在科隆班加拉島海上夜戰中,受到美艦炮火的集中攻擊而沉沒。
那珂
1922年6月10日動工,受到關東大地震影響,1924年5月24日重新動工,1925年3月24日下水,同年11月30日竣工。
1944年2月17日,那珂號被美艦載機擊沉於特魯克西南海域。
技術特點
川內型輕巡洋艦是長良型輕巡洋艦的改良型,本級艦的特徵就是在鍋爐和機關部配置的改變,動力採用了4座帕森斯式蒸汽輪機 ,8座艦本式重油專燒鍋爐, 4座艦本式煤油混燒鍋爐,從而使得煙囪變成了四根。另外,本級艦中的兩艘擁有日本五千五百噸級輕巡罕見的向上展開的鉗型艦首。
首艦川內號和他的姊妹艦在外型上有點不一樣,他的艦首還是保持著像球磨型那樣直直一條線插入水中,而姊妹艦都已經改用向上展開式的艦首,耐波性較好。也因為如此,在友鶴事件後,耐波性不佳的川內號就減短了他的煙囪,而且是讓四根煙囪一樣長,由這幾點我們可以拿來作為辨識的要點。
性能數據
排水量 | 5195噸 |
航速 | 35.2節 |
主火力 | 7門140毫米主炮 |
副火力 | 2門76毫米高射炮 |
魚雷發射管 | 8具610毫米 |
艦載機 | 1架水上偵察機 |
服役事件
川內
川內級只有川內號艦首形狀始終與球磨級保持一致,並借“友鶴事件”進行改進,縮短了第一煙囪的高度,至此4根煙囪保持相同高度。
侵華戰爭爆發時,本艦參加了上海登入作戰,杭州灣登入作戰等。1940年9月,川內率領了七艘驅逐艦,組成第一護衛隊,支援陸軍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北部。之後的昭和十六年(1941)2,3月中,川內與14艘艦船都從事著對華南方面的海上封鎖作戰。
戰爭初期,川內、神通、那珂分別為第三、二、四水雷戰隊旗艦。侵占東南亞時,雖然有大量的重巡洋艦伴隨作戰,但它們是以盟軍的艦隊為目標,登入時的艦隊護衛及對岸支援射擊,則由輕巡洋艦率領的水雷戰隊負責。第二水雷戰隊負責進攻德班;第三水雷戰隊進攻馬來亞的哥達八魯,第四水雷戰隊被派往呂宋島北部,因盟軍失去了制空權及艦隊實力不足,上述戰隊掩護的登入均取得了勝利。
太平洋戰爭開戰時,川內號擔任第三水雷戰隊的旗艦,率領4艘驅逐艦支持馬來攻略作戰,接著在中途島之役中歸於山本大將的主力部隊,率領12艘驅逐艦伴隨出擊。昭和十七年(1942)八月,進入了所羅門海域,護衛登上瓜達卡那爾島的川口支隊,對該島的隆加泊地進行炮擊戰。在瓜島戰役中,川內號為素有“頑強者”外號的田中賴三中將的旗艦。多次指揮“東京特快”通過狹窄的海峽為瓜島孤軍運送增援部隊和給養,在不利的環境下取得了一些戰果,但其運送的物資卻大多被美軍擊毀。不過從海戰的情況來看,缺乏空中掩護是其失敗的重要因素,田中本人的指揮仍是可圈可點的。
同年11月,在近藤信竹將軍的帶領下參加了第三次所羅門海戰,在14日的夜戰中對美軍引以為豪的精銳戰列艦南達科他號施放了魚雷,但未命中。後來川內號被派至土魯克島進行對所羅門海域諸島的支持。
昭和十八年(1943)11月2日,在布乾維爾海戰中出擊。在這次海戰中川內號率領的水雷戰隊重創美軍了輕巡一艘,驅逐艦兩艘,但是自己卻遭受炮擊而發生火災,最後在炮彈魚雷的猛攻下沉沒。
神通
神通號在昭和九年(1934年)裝上了水上飛機彈射器(之前使用架在前艦橋前的滑軌起飛偵察機)並且把後桅桿改成了三腳式。
神通號在輕巡洋艦中可以算是十分知名的一艘,這主要來自於"美保關事件"。昭和二年(1927年)8月24日,聯合艦隊舉辦大規模的演習,而在當天位於美保關近海的夜間演習中,輕巡洋艦神通號與驅逐艦蕨號發生了衝撞,神通號的艦首給撞爛了,驅逐艦蕨號沉沒。事件發生後,艦長水城圭次大佐詳細的敘述了當時案發的情形,並一肩扛下了所有的責任,最後自殺謝罪。神通號在修復的過程中也剛好把艦首從直直插入水的平直型換成了鉗型,從而增加了耐波性。
在中日戰爭爆發時,本艦和僚艦一起出動支持上海戰線的作戰。神通號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作了第二次的改裝,把魚雷發射管由二連裝的換成了四連裝的。神通號因為隸屬橫須賀,經常在橫濱入港,為京濱地區人們所熟悉。而在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本艦擔任由田中賴三少將領導的第二水雷戰隊的旗艦,參加了菲律賓攻略戰和西里伯斯萬鴉老攻略戰。
在昭和十七年(1942年)2月27日的泗水海戰中,神通號和僚艦一起奮戰,以魚雷炮擊擊沉了兩艘美軍驅逐艦。接下來在六月的中途島海戰中隸屬於護衛艦隊。在之後第二次所羅門海域的作戰中與另4艘驅逐艦,以及水上飛機母艦“千歲”號共同擔任了開往瓜達卡那爾島的輸送船團的護衛任務,並在8月25日自拉包爾出港途中遭受敵機的攻擊而損傷,當日恰逢美保關事件15周年。在昭和十八年(1943年)1月則是參加了瓜島的撤退作戰。
1942年2月,神通號及第二水雷戰隊在泗水海戰中重創盟軍四國艦隊。1942年8月,參加東索羅門群島海戰,為增援旗艦,因主力艦隊掩護不力而遭到美軍空襲,神通號被擊傷入塢修理。修復後重返第二水雷戰隊擔任旗艦。
昭和十八年(1943)7月12日,神通號率領著第二水雷戰隊參加了科隆邦加拉島夜戰,作為旗艦沖在頭陣的它雖然得到了擊傷美軍輕巡“火奴魯魯”號(Honolulu,CL-48)等三艘,擊沉驅逐艦“格溫”號(Gwin。DD-433)的戰果,不過也因遭受美軍的集中攻擊而沉沒。司令官伊崎少將等主要人員與艦共亡。
那珂
那珂號的身世可以說是十分的“坎坷”.在橫濱船塢建造,即將下水的那珂號,剛剛好碰上了驚天動地的關東大地震,結果,那珂號就這樣的在船台上燃燒起來。最後只好解體重新起工,這使得那珂號在下水和竣工上都比姊妹艦晚許多。但也因為如此,使得那珂號在竣工時就擁有了向上展開式的鉗型艦首,有別於以往輕巡的直線型艦首,這種新型艦首能增加船艦艦首的耐波性,波浪也較不易打擊甲板。
不幸的劫難尚未結束,昭和二年(1927)8月24日,那珂號在著名的“美保關事件”中又遭逢不幸。當時艦隊正在舉行大規模演習,於當日在美保關附近進行夜間演習,沒想到卻發生了撞船事件。輕巡洋艦神通號和驅逐艦蕨號相撞,兩兩重傷,而那珂號也撞上了驅逐艦葦號,並切斷了驅逐艦艦尾,所幸未造成沉沒事件。
1937年7月侵華戰爭爆發,那珂號隸屬第二艦隊加入作戰行動。1939年11月15日,第二水雷戰隊旗艦從那珂改為神通號,而前者則編入第四水雷戰隊。1941年,那珂與神通共同進行了加強魚雷的裝備,獲得發射九三式氧氣魚雷的能力,但幾乎沒有派上什麼用場。
在太平洋戰爭開戰時,那珂號擔任由西村祥治少將領導的第四水雷戰隊的旗艦,出動支持了菲律賓攻略作戰。接著在昭和十七年(1942)2月27日的泗水海戰中和重巡洋艦隊合作擊沉了荷蘭的輕巡洋艦爪哇號和德.勒伊特號(HNLMS De Ruyter)。但是在當年4月1日,那珂號卻在聖誕島附近遭受美潛艦的魚雷攻擊而重創,傷重竟花費一年的時間才得以治癒。所以在中途島大海戰中,第四艦隊旗艦就由輕巡洋艦由良號代替。
此項應急修理工程由當時出任新加坡第101工作部後援的工作艦“朝日”號傾力整修,“朝日”號為“那珂”號修理工程完成後的1942年5月23日離開新加坡,折航轉返吳港,卻在25日遭美軍潛艇“三文魚”號(Salmon。SS-182)擊沉。因此對於那珂號的修理成了日俄戰爭老艦“朝日”號的最後一項服務。
在那珂號重複歸戰場後的第一機動艦隊(1943年)之際,後輩的新型輕巡如能代號,矢矧號等紛紛出籠,而身為五千五百噸輕巡最後一艦的那珂號也只好解除水雷戰隊旗艦的任務退到二線去。昭和十八年(1943)四月本艦編入第十八戰隊,從事中太平洋的輸送作戰。最後在昭和十九年(1944)2月17日的特魯克大空襲中遭受美國艦載機的雷擊,艦首慘遭切斷,沉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