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與影響
孫玄清本為龍門第四代,初師嶗山明霞洞道士李顯陀,後於鐵霞山雲光洞遇通源子授與天門升降運籌之法,復遇斗篷張真人授修真訣,一時頗具聲望。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曾至白雲觀坐缽堂一載,祈雨有驗。孫玄清是嘉靖全真道士中最顯貴者,《全真須知》中列有金山派派目。
所屬支派
全真龍門派是王重陽開創的全真七派中發展最快影響最大的教派,由北七真之一丘處機所傳,邱處機,字通密,道號長春子,山東登州棲霞人,大定六年[1166年],時年十九歲,他悟世空華,棄家學道,潛居崑崙山,次年,得知王重陽在山東寧海創全真庵,便前往拜師求道,待重陽祖師仙化,又守墓三年後,先到陝西蟠溪苦修六年,後至龍門修道七載,道功日增。貞祐二年[1214年],請命招安山東楊安兒起義軍,因他修行明道,說服力強,固招安獲得成功,同時,亦顯示了他和全真道在民眾中具有相當大的號召力,這不僅在社會上產生很大影響,而且亦引起當時金、南宋、蒙古三方統治者的注意,都竟相派譴使臣前往召請,各自欲為其所用。
歷史發展
嶗山派的道士擅長於驅鬼捉妖,鎮壓殭屍,詛咒解咒,傳統中醫,地脈風水,內家功夫等,其中地脈風水與傳統功夫兩法分流到山賊組織,形成了卸嶺力士一派。曾經輝煌一時的綠林軍中多有嶗山門下。唐末義軍領袖黃巢就傳說學過嶗山之術,並曾經在陝西挖過多處唐墓以充軍餉。而嶗山派內部這些本領卻逐漸失去傳承。
嶗山道士也有人為富豪官宦服務,對付他的敵人。嶗山弟子素來以不分正邪,行事膽大妄為著稱,號稱只尊天命,不理人情,弟子中頗多和四大門派合作盜掘古墓牟利之人。四大門派中迴避殭屍的法器藥物,也多為嶗山弟子所創。與茅山為宿仇。結仇原因因為年代久遠,已經難以追溯。實際上後人多是因為謀生過程中產生衝突。嶗山道人慣於破壞墓葬取利,茅山弟子則要費盡心思研究如何不讓人掘丘破運,一來二往兩派中人死在對方手下不計其數,數千年歲月下來,仇恨之深,集合江海也不可洗清。到了近代,尤其是文革時期,嶗山派被極力打壓,幾近失傳,開放後,隨政策的放寬,又逐漸興盛起來,但聲勢大不如當初。不過在港台東南亞日本韓國等華語文化影響範圍內,嶗山派依然頗有影響力。
武術
派氣功
嶗山氣功
一)外動
起始姿勢:兩腳開立,與肩同寬;挺胸收腹,目視前方。雙手掌心向前推出,五指稍開微曲,意守內勞宮(手心)。吸氣。緩緩上抬雙臂,指尖平鬢角。翻掌,掌心向下,呼氣同時放雙臂至大腿兩側。兩手五指向對,掌心向上,雙手配合吸氣從腹前提至胸口;後雙手向天推出,眼向上看,同時呼氣。然後將手臂放下來至大腿兩側。慢慢站立,自然收功。
二)內養
盤膝而坐,含胸拔背,雙手握大拇指成拳。置於丹田/小腹兩側。輕閉目,舌抵上齶,意守丹田。
隨呼吸聚氣丹田,養丹。
武術傳承
嶗山派自匡常修道長就以習武方式來弘揚嶗山道教武術文化。匡道長以武當內家功法為主,中國傳統武術為輔,開創了武當嶗山拳系,包括“嶗山玄功拳”、“嶗山龍華拳”、“嶗山龍華劍”等拳術套路及刀、槍、棍等器械套路,並悉心傳授給弟子,他主張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拳不離手,精益求精。為發展嶗山道教武術做出了貢獻,培養了大批文武雙全的道士。
嶗山派的太極拳源於武當山,為張三豐祖師所創,是武當武術的一項重要內容。武當三豐太極拳,內合其氣,外合其形,形氣相合,身形具秒,容無數養生於一體,是一種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還需合道,修煉精,氣,神,人身三寶的道家靜態功法,其功效是通經活絡,延年益壽,亦能發人潛能,開人智慧,強身健體的武當武術的密宗。三豐祖師是嶗山派拳術武當派之祖,開創了習武修道之行,他一生三次來嶗山派,經其辛勤和艱苦卓越的努力,把在武當山練成的拳術、劍法、氣功、點穴術等逐一傳給嶗山派的道士,並創立新的全真道派,其教義是練武健身、煉丹醫病、道財兼施、濟善於世、不畏強權、見義勇為、對老者要孝、對國家要忠、要有犧牲精神,從此為嶗山派及武術的發展奠定基礎。
文化
嶗山派音樂,嶗山派道教音樂是中國民間音樂的組成部分,其道樂有獨特之處。嶗山派樂經曲,多由上古民歌和民間號子演變而成,具有強烈的東夷文化氣息。後來,風行中國的“十方經韻”傳入,融入了嶗山道樂。
金代,全真道北七真來嶗山傳真布道,特別是邱處機三次來嶗山,把嶗山道樂和十方道樂進行了廣泛交流,逐漸形成了風格獨特和檔次齊備的道樂體系。嗣後,嶗山道樂分為“內山派”和“外山派”,特別是由於外山派道樂使用管弦伴奏,而且又直接參與各種民俗活動,促進了嶗山地區民間吹奏樂的蓬勃發展。許多民間老藝人多師承嶗山道樂,致使許多道樂名曲在民間傳流至今。
創始人
孫玄清,號紫陽,又號金山子、海岳山人,明代壽光(今山東省壽光市)人。生於明代弘治九年(1496年)八月二十二日(一說為弘治十七年),幼年雙目失明,出家為僧。嘉靖初年,孫玄清輾轉來到嶗山明霞洞,棄釋修道,20多年後,目疾不治而愈,名聲大噪。當時,正值朝廷差官詔取天下玄文秘錄,同洽並參。孫玄清於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應詔到京師,功事完畢,赴白雲觀坐缽堂一年,注《靈寶秘訣玉皇心印經》、《太上清淨經》、《皇經始末元奧》等,又造釋門宗卷八部六冊,由閣老翟鑾和少卿龔中佩為主進呈御覽,敕封為“護國天師府左贊教”,掌管真人府事。明代隆慶三年(1569年)六月二十六日,孫玄清逝於嶗山上清宮,年73歲(一說為65歲,待考)。文淵閣大學士、太傅翟鑾曾為之題詩弔唁,詩刻於明霞洞處。孫玄清在上清宮和明霞洞共修行50餘年,“大悟千百遍,小悟不可以計數”。他創立了道教全真金山派,並以明霞洞為金山派的祖庭。明霞洞左側鐫刻有《孫真人紫陽疏》成篇石刻,又稱《海岳修真記》,該刻石占明霞洞巨石之大半,字尚可捫讀,疏中述孫玄清事跡甚詳。又據記載,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嶗山道士王生本在白雲洞立有白雲洞歷代碑,內述其金山派祖師海岳山人之功果,惜碑文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