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上海崑山公園原址為一塊荒地,中間有一個面積6.44畝(4293平方米)的無主養鴨塘,周圍居民也在此傾倒垃圾。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公共租界工部局以1.5萬兩規銀的代價,向中國地方當局取得了水塘及其旁邊的7.01畝多(4673平方米)土地,又以6318.31兩規銀向外資上海土地投資有限公司購得相鄰的3.26畝(2173平方米)土地,同年開始施工,填平池塘,種樹栽花。
光緒二十四年六月初一(1898年7月19日)正式開放,但華人不能入內,民國23年7月20日才對所有華人開放。公園初名虹口公園,光緒三十二年虹口娛樂場(今魯迅公園)局部開放,遂改名崑山廣場兒童公園,也稱崑山兒童遊戲場,民國23年6月23日改名崑山公園至今。
公園的面積變化較大,初建時為10.27畝(6847平方米),民國24~34年間維持在9.5畝(6333平方米)上下,解放初期尚有8.65畝(5767平方米),到1978年已被蠶食一半。公園曾經歷過多次毀滅性的破壞。民國29年日本侵略軍占為臨時集中營,關押300名中國人。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國民黨軍把這裡作為停車場,地下溝管大部斷裂,園內積水,花木也大多被毀。解放後,園林工人重新平整土地,修復道路,安裝溝管,種植樹木,於1950年1月開放。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園內建窯燒磚,繼而開挖地下防空工事,樹木破壞殆盡,被迫閉園。1981年開始修復工作,1983年5月1日再次開放。建園之初,公園四周以高5英尺(1.52米),長1120英尺(341.38米)的木欄柵封閉,環園植喬木38株;園中央大草坪是兒童的主要活動場所,草坪邊建直徑為18英尺(5.49米)的涼亭4隻,各亭有園路相通。
1949年底修復時,種植和移植樹木636株,鋪草皮929平方米。1982年建造亭廊、棚架、地坪、圍欄,園門迎面栽雪松、棕櫚、紅葉李、臘梅、羅漢松等,左右兩側小花壇中月季花、茶花、黃馨、迎春爭相鬥艷,公園四周栽種杉樹、梧桐。
主要景點
公園東部有亭廊組合建築。根據小說《紅岩》中宋振中烈士形象,1989年在公園中部建一座高1.8米青銅質地的《小蘿蔔頭》塑像。全園有樹木35種共489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