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形式
崇明扁擔戲是一種非常有個性、有特點的民間戲劇。平時,民間藝人用一根扁擔,一端挑著小舞台,一端挑著高腳凳,走村串戶行走在鄉間。如果有人邀請演出,就選擇一個較為平整的場地,放下供表演者坐的高腳凳子,再把扁擔的一頭插入凳子下橫檔的榫里,將上端小舞台加以固定,然後表演者躲入到小舞台後邊,坐到用拖地布幔圍起來的高腳凳子上,雙腳踩響在高腳凳凳面下橫檔上的鑼鈸,一陣擊打之後開始表演。表演者操動套在手指上的布袋木偶,用嘴來來摹擬劇中故事情節里人物的道白、唱腔,間或還輔之描述打鬥、格殺的口技等。這種一個人既當演員,又當伴奏員;既用手指演繹角色,又用嘴巴演唱台詞、摹擬口技的戲劇,在崇明島上被稱為“木人頭戲”,是木偶戲的一種,有關行家將這種一人表演的布袋木偶戲稱之為“扁擔戲”。
傳承情況
崇明的“木人頭戲”相傳在公元1796年至1820年(清朝嘉慶年間)由蘇州傳 入,當時一位李姓藝人來到崇明演出,當地人顧再之拜他為師,後又傳朱少雲等十餘人,於是“木人頭戲”便在崇明流傳開了。
20世紀50年代,崇明縣文化館曾和有“木人頭戲”擔子的文化站,對木偶藝人進行訪問,幫助他們加工道具,1956年曾集中九付木人頭戲擔子舉行過會演。20世紀60年代後“木人頭戲”沉寂了,到八十年代初又可開演了,但僅存中興鎮朱家幾付擔子,朱家已傳三代,第一代為朱克成、第二代為朱學文、第三代為朱雪山等六人。朱家六人偶爾在農閒時演出,主要劇目有《武松夜戰蜈蚣嶺》、《薛仁貴大破摩天嶺》、《唐僧取經》、《羅通掃北》等。
成績榮譽
1983年春節朱雪山應上海民間文藝研究會邀請到上海美術館參加上海市民間藝術展演,上海電視台在新聞中播放了他的演出錄像,《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均載文作報導、介紹。1984年9月,朱雪山又應上海木偶劇團邀請,在風雷劇場為外國人士和中國戲曲界人士演出,受到國際友人的好評和行家的讚賞。2006年6月8日,在上海三山會館舉辦的“2006年文化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海民間收藏展”上,朱雪山又作了表演,吸引了中外人士,受到高度評價,文匯報、新民晚報均刊登照片予以報導,使更多的人知道崇明扁擔戲。
保護措施
21世紀初,在崇明縣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幫助下,朱雪山整理出了《武松夜戰蜈蚣嶺》、《唐僧取經》、《薛仁貴大破摩天嶺》等扁擔戲劇本,但還有五六個劇本仍停留在記憶與口口相傳。另外,上海同濟大學的大三女生林天韻組建團隊,以“崇明扁擔戲的保護與推廣”為題制訂了項目書,參加“意暖中華”全國大學生公益創意大賽。為朱雪山搶救、整理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