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崇國寺建於晉鹹和(326-334)年間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幾經毀壞,幾度重修,二十世紀80年再次修建,雄姿煥發。寺內有智者泉等名勝,寺四周古柏參天,風景宜人,登寺後大鵬頂可見東海浩瀚,天水相連。
烏龜岩位於崇國寺景區麥芒岙,遠眺山頂岩石酷似烏龜。龜背有200平方米,龜頭滾圓,兩人方可合抱,龜嘴微張,口內可藏幾十人,見此景,無人不嘆其珍奇。
《嘉靖太平縣誌》卷八寺院“明覺禪寺”條記為:“在第六都,俗呼雪山寺。唐大中二年建,名崇因,僧智顗嘗飛錫於此。”對此,學者蔡寶定在校注中明確地說:“智顗(538—597),陳、隋時高僧,佛教天台宗創立者。明覺寺建於唐大中二年(848),智顗不可能在此掛單。”大師圓寂251年後建的寺院,他怎能“飛錫於此”?而《嘉慶太平縣誌》“明覺禪寺”條仍以訛傳訛,因襲了《嘉靖志》舊說,也是明顯的失誤。但《嘉慶志》的“崇國教寺”條引用知縣趙擢彤的詩(見下文)可證,既然“智泉”在崇國寺,那么智者大師無疑掛錫於此寺,因此1992年版的《溫嶺縣誌》遂有文前的一段記述。
古寺經歷代僧人修葺擴建,到明清時進入鼎盛時期,“永樂七年,僧可原重修。乾隆九年,僧龍溪修建前後殿及鐘樓一座,規制宏敞,為一時剎院之冠。”(《嘉慶太平縣誌》)可惜道光元年(1821)冬的一場大火使古寺化為焦土,當時知縣田傑“目擊心傷,捐其銀一千餘兩為重建之資,時僧忠梅董其事而大殿生成,既而田公囗去,忠梅亦囗,乃有僧忠義……隨積隨建”,於是有大殿、齋堂、大悲樓、僧房、客舍“不下百楹,因舊址而次第經營,靡不煥然一新”。(《重建崇國寺記》碑)這一過程從道光四年至道光二十二年,歷時18年。據說,由於僧人眾多,燒水煮飯時是論捆向灶膛投放柴爿的,因此溫嶺民間說人浪費柴草叫“崇國寺燒法”——崇國寺之盛可見一斑!民國元年十月,成立中華佛教總會太平分部,釋宇泉任會長,會址就設於崇國寺。(見《溫嶺縣誌·佛教》)到文革時,崇國寺又遭浩劫,建築被毀,僧眾流散,終於元氣散盡,一蹶不振。除了金剛殿和部分房舍為清代建築外,其餘皆為1984年來所建,由於財力不足,其規模體制均難以恢復昔日之盛,惟有這1670餘年的古老供人探賾索隱。
山門上懸著“崇國講寺”的匾額,系市內書家吳延齡先生的手跡。由於全寺僧人出去做佛事了,只有一個賣香燭的居士在寺,我們便向他請教何謂“講寺”。居士解釋說是有法師研究佛學、講經說法之寺,有如當今的佛學院。然後告訴我們,該寺出過許多名僧,單民國以來就有海英法師在寧波觀宗寺講過經,辦過佛學院;雪涼法師曾遊學日本,在上海法藏寺辦過日教研究所;末代法師唯雲曾任上海法藏寺都監,與趙朴老相交頗深,文革中法師身陷困境,幸得趙老多方照顧而躲過一劫,如今法師已逝,趙老已逝,惟有這崇國寺還在述說著他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