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嵋派武術氣功

簡介

峨嵋派武術源遠流長,與少林武當同列為中國三大門派之一,在峨嵋派武術中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氣功內容。
從古至今,峨嵋武術都極講究氣功之配合。拳諺講:外要練“砣子”內要練“桶子”,砣子指拳頭上的外家功夫,桶子指內功修養。只有外功和內功都修煉,才能達到峨嵋武術中的“神功”,神功以氣為本,以神為用,乃功夫中的上乘。
峨嵋氣功內容豐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歷代蜀人還兼行醫。中拳諺云:學武不學醫,終是傻東西,將醫道作為武術內容之一。這樣就將中醫理論(包括中醫氣功理論及養生法)融匯進峨嵋武術中,從而形成獨具一格的峨嵋武術氣功。

主要分類

現在峨嵋武術“內功”通常分為“南,填,靜,氣,柔,輕,禪”七類。
南功:即“神拳”,以符篆咒語,焚香禮拜,觀師默像等方式為誘導而出現自發動功峨嵋派“會門”武功最講究此道,形成獨具特色的峨嵋派自發動功。
填功:或稱“桶子功”,講究以各種呼吸方式(吃氣,咽氣,吞氣,噴氣,運氣,腔氣等),配合“安桶做架”(即各種形體練功動作,拳套等)進行鍛鍊,內壯桶子,外強筋骨。許多現在稱為“硬氣功”的皆屬此類,如“金鐘罩”“鐵布衫”“鐵漢碑”“太子功”“金剛錘”。。。。等。
靜功:峨嵋派武術中的靜功,除了靜養調息吐納外,主要是指以各種武術樁功內外兼練的武功形式。如“弓箭樁”“含機樁”“騎馬樁”“雀地龍樁”“金雞獨立樁”“梅花樁”“三角樁”。。。等。比如練好“騎馬樁”氣沉丹田,吸氣則全身蓄力,吐氣則沖拳而出,反覆練習,峨嵋武術各門派均很重視這種練氣練力地“靜功”,比如峨嵋每門武功,在練功時樁功要求甚高,要求內外合一,三尖相照,意形緊隨。
氣功:峨嵋派武術中地氣功有兩層含意,一是指“參貫玄機,超脫生死”地內氣修養,以求臨陣較技時神氣自若,膽氣不虛,相當於現在素質訓練,心理訓練之意。二是指氣功(內功)鍛鍊非常重要地峨嵋武術中地拳種流派。如蜀中“松溪內家拳”,強調以柔克剛,以靜制動,氣運為主,蠻力為下地練法,和太極八卦有相同之處。又如峨嵋太極拳,同北方太極有區別,而講究柔運,調氣,凝神則同。至近年來從一些峨嵋武術中衍化出許多氣功導引方式,究其實質,不外峨嵋武術氣功中地氣功部分而已。故蜀中拳諺云:快打拳是拳,慢打拳是功“,即意謂武術快練狠打就是“練拳”慢練調氣就是“練氣功”。
柔功:即盤功,峨嵋武術狠講究關節,肌肉,韌帶之輕靈柔軟,故練武時每將柔軟性訓練配合呼吸吐納,形成峨嵋武術中著名的“盤功”,常見的有“十大盤功”,“峨嵋盤功易筋經”等。因盤功最宜自幼開始訓練,大時則見效較難,故又成“童子功”。其訓練範圍包括頭頸,肩,肘,腕,指,腰,臀,胯,踝,趾等各部關節及肌肉韌帶。必須說明:峨嵋柔功(盤功),並非單純象體操之類的柔軟性訓練,而是嚴格配合吐納調息的“內功”形式。柔軟若無骨,伸縮開合變化隨心應手好像能透針眼,從大動至大靜時呼吸平和,安詳自然,狀若木偶。
輕功:輕功在冷兵器時代有很高造詣,因為那時實戰講究“飛檐走壁,疾走快跑”,如縱步上房,飛步越崖,雲腿跳澗等。現在有的人然認為輕功狠玄妙,甚至懷疑究竟有無輕功實際存在,實為不妥。酒時武人在這方面是要花大氣力的,否則實戰中會吃大虧。練成後,兩人多高的牆壁可轉眼之間越牆而過。

訓練方法

峨嵋武術中的輕功有“千斤腿”“跳沙坑”“扶桿縱”“水上漂”“鐵爪鏈”“百尺繩”“踩雞蛋”等名目。最常見的訓練方法是“戴鐵瓦”或者“包沙包”即在兩腿上各纏上半斤到五盡重的鉛瓦或沙袋,行走跳躍。其次是“縱沙坑”,在一直徑約三尺沙坑內身帶鉛瓦或沙袋,運氣後向上縱躍,並逐漸加深沙坑。此法說來容易,實則要堅持不懈則難。此外,峨嵋派輕功中有的還融合進符篆(甲馬),經咒等運氣調息形式。
禪功:亦稱“玄功”,峨嵋禪功,通常指某些奇門絕技。如“天罡掌”“指禪功”“點穴十八手”“五毒陰風掌”“劍仙”等等,其中有的確屬真實功夫,雖然少見確確實存在。比如有位氣功大師,專練“硬耳朵功”,能兩耳用細麻繩懸一大水桶飛舞鏇轉,堪稱一絕。又如氣功師郭信武的“蝦蟆功”,以十指觸地成“伏地挺身”狀,運氣後整個身子離地騰起如蝦蟆跳躍,可連續躍數十次,常人難及。這些玄功,都豐富了峨嵋派氣功而使之絢麗多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