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一中

峨山一中創辦於民國21年(1932年),位於縣城東1.5公里九龍營村後,占地140畝。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學校在各級黨委、政府重視關心下,在全校職工積極努力下,峨山第一中學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局面,現在,已取得豐碩教育成果。

峨山一中位於縣城東1.5公里九龍營村後,占地140畝。前身系峨山縣簡易師範學校,創辦於民國21年【1932】,校址在縣城萃秀書院,後遷於永安街舊城隍廟內。民國27年【1938】改為國中,成立峨山縣立初級中學,1946年遷校址於縣城北門外文廟內【今雙江國小】。學校常設班級4-5個,學生200餘人,民國36年【1947】發展到7個班,在校生392人。
峨山一中新貌峨山一中新貌

民國33年【1944】3月,中共雲南省工委共產黨員王以中到峨山以教書為掩護開展革命工作,民國35年【1946】3年又派共產黨員董治安董子健到峨山,之後董志安繼任峨山中學校長,7月在峨山中學成立峨山縣工委。縣工委在峨山中學用革命思想教育師生,為峨山和滇中地區開展武裝鬥爭準備了幹部力量。民國37年【1948】11月,峨山中學師生近300人參加峨山武裝起義。之後,在革命武裝鬥爭中,董建中、張心聰、李惠芬等23名師生為革命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峨山中學被譽為“滇中革命的搖籃”名副其實。
建國後,峨山縣立初級中學更名為“雲南峨山初級中學”,1959年3月,塔甸開辦第二中學,峨山中學更名為“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第一中學”,1960年3月,峨山1中正式遷入九龍營新址。12月,塔甸二中停辦,師生員工併入峨山縣一中。“文革”期間,峨山一中深受其害,1969年1月奉令停止招生,教師分派到邊遠山區工作。1970年峨山發生強烈地震,校舍房屋大部分坍塌,同年4月縣革命委員會指令峨山一中在小街公社黑白坎村複課【今小街中學校址】,並更名為“五七中學”,9月招新生,1972年2月遷往城南香柏祠村,復名“峨山一中”。
11屆三中全會後,經過撥亂反正,在各級黨委、政府重視關心下,在全校職工積極努力下,峨山第一中學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局面,1983年底新建復混結構教學樓2幢24間教室,並有圖書閱覽室、電教室及物理、化學、生物各科實驗室。1986年建有264座的階梯教室1幢和1幢28套教職工宿舍樓,校內有足球場1塊,籃球場3塊,校園內有水池、花園,被省政府授予“綠化校園甲級學校”。
1988年8月,峨山縣委、縣政府決定,峨山縣第一中學遷回九龍營原址,省、地、縣有關部門投資114萬元,新建鋼混教學樓1幢,修建舊房15172平方米,雲南省峨山縣第一中學圖書資料及教具設備逐步得到充實,年末有教學班20個,在校學生1144人。玉溪市峨山縣第一中學以“團結、求實、進取、奉獻”為校訓,全面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為峨山培養了大批人才。至1993年,雲南省玉溪市峨山縣第一中學在校學生1303人,教學班25個,其中高中8個,學生462人;國中17個,學生841人。有教師91人,其中中學高教5人,中學二級、三級教師47人、國小高級教師2人,其他10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