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峨口鎮,位於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山西省代縣東南部。峨門撓閣就是以峨口為中心,流傳在代縣雁門關內外一種特殊的“百戲雜藝”。 “撓閣”為亞北方言,“撓”,意即“抬起、舉高”;“閣”有“仙閣”“女孩兒”兩層意思。峨口撓閣融表演、舞蹈、音樂、美術、體育於一體,是當地春節文娛活動中最流行、最火暴、最受觀眾喜歡的一門綜合性的民間藝術,是古代州正月十五:“鬧元宵”的重要文藝活動,並傳承至今。沒有“鬧元宵”就沒有“撓閣”。
撓閣由樂隊與表演隊兩部分組成。樂隊的樂器有鼓、嗩吶、笙等。表演隊伍一般由60架(組)生右撓閣組成,每架(組)2人,由一壯漢和一小孩組成,特殊架(組)為3人。小演員都是從村中選出的漂亮、機靈的五六歲的孩童,按照不同的扮相,或略施粉黛,或濃妝艷抹,身著鮮艷的古代戲劇服裝,被父兄用寬布帶牢牢縛在撓閣架子上,個個化枝招展,裙裾飛揚,扮相可人。他們被體魄健壯的成年男子撓在肩上。
列隊表演時,背縛撓閣架子的壯漢,在婉轉悠揚的民間器樂的伴奏下,腳下用力,氣沉丹田,以腰為軸,扭動大胯,把握重心,張弛有度地扭動,並遵照指揮不時變化隊形。舞步時而沉穩輕緩,時而碎步疾走,時而左右穿梭,時而前後挪動,如鳳凰展翅,似蛟龍遊動,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壯漢們整齊劃一、酣暢淋漓的表演,充分顯示山新時代農民的瀟灑與自信。撓閣架上的小孩則依下而壯漢給的力度,甩動水衲,或上下,或左右,或輕柔,或奔放,個個顧盼生輝,娉婷婀娜,如仙女下凡,似神仙顯靈,令人百看不厭。
峨口撓閣的扮相除了《楊家將》《紅樓夢》(《西遊記》(《白蛇傳》《梁祝》等歷史題材和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外,還常常配有一個丑角頑童。他住一個特製的鐵架子上,可以不受音樂節拍的限制而自由發揮,或接二連三地翻跟頭,或用撣子嬉戲其他小演員。他的扮相率真,滑稽可愛,令人忍俊不禁,成為人們競相觀看的一個亮點。
這些有幸被選上的小演員,俗稱“登撓閣”,意即登高望遠,吉星高照,四季平安。他們往往是眾人羨慕的對象,全家人都引以為榮。所以表演時,全家出動,前呼後擁,十分熱鬧。
峨口撓閣的相關製品分四大類:1、撓閣架:(鐵制):大人撓的架子,高1.3米左右;小孩蹬的架子,高0.9米左右,分坐架、站架、活架3類。2、撓閣架上的裝飾物:花草、鳥獸、刀劍等木、布製品(民國前人部分為紙筋製品)。花團錦簇的撓閣架子,均以民間藝人的手工藝術品精心裝飾,或鳥獸,或花卉,或果樹,或高粱玉米,或大紅辣椒,無不精緻華艷,引人注目。3、表演服飾:大人服飾主要有豬嘴鞋、無領圓口大衫(清代)、大襠彩褲,整齊劃一、樸素大方;小孩服飾一般為戲劇服飾,色彩斑斕、五彩繽紛。4、伴奏樂器分為打擊類、吹奏類、拉彈類三人類別。打擊類主要是鼓、鐃、鑼、碰鈴等。吹奏類主要是嗩吶、笙、笛子。拉彈類主要是大胡、二胡等。在峨口撓閣伴奏的這些樂器中,最主要的是鼓、嗩吶和笙。
峨口撓閣的表演內容古老而傳統,表演形式特殊而別致,表演道具原始而渾樸。當原始奔放的樂曲響起時,下面的壯漢邁開粗獷沉穩的舞步,上面的小演員也隨之翩翩起舞。在亢奮熱鬧的音樂聲中,小孩與壯漢舞為一體,演員的情緒與音樂的節奏融為一體;撓閣的表演內容、觀眾的永久期盼與天神的意旨渾然—體。
唐貞觀版《代州志》中已有“撓閣”的記載。峨口佛光寺《雪山盛會碑記》記載有撓閣表演。萬曆版《代州志·雜藝》、光緒版《代州志·雜藝》均有記載。《代縣誌》(1988年版)稱:“峨口的郝街、西村、樓街為本縣撓閣發源地,後發展到聶營、陽明饢等地。近年已少見。”代縣史志工作者通過追溯研究和考證峨口撓閣的歷史,發現總結了峨口撓閣經歷的六個歷史時期。一是,原始社會有巢氏至秦代模仿樹源生態的生髮期;二是,漢代至南北朝無伴奏表演到器樂和舞蹈“相和”的轉型期;三是,隋唐至民國的表演、服飾、伴奏相配套的成熟期;四是,新中國成立至“文革”初期的興衰更迭的曲折發展期。五是,“文革”期間的冷落沉寂期;六是,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工程後的弘揚發展期。1985年,羅繼嬋丌始對其進行整理;1995年,李潤召組織數村藝人立團活動;2001年,李敢峰組建領導組,挖掘整理拓展從藝隊伍,購置裝備、整理套路,率眾多次參加國內、國際人型文藝表演活動。
現狀
峨口撓閣自漢代形成以來,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並形成了一些基本特徵:1、與春節民俗文藝活動相互依賴;2、宣洩豐收喜悅和人生企盼的情感特徵,展現出一種原始、奔放的野性美。3、家庭成員和親戚朋友廣泛參與積極配合的互動性;4、它的腔道,源於我國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胡調,是胡漢民族交融的實證。千年不變的六種表演套路具有強烈的民族雜居地域性特徵,也是人類原始藝術活動的一種縮影。
峨幾撓閣是雁門關內外優秀的民間藝術,它承載著漢代“百戲雜藝”豐富的文化信息,反映了人類有巢氏時期的文化生活、勞動技藝及價值趨向。它被山西文化界譽為“無言的戲劇,空中的舞蹈,流動的雜技,鮮活的雕塑”,它形象而集中地反映了古代州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追求和精神企盼。發掘、搶救、保護峨口撓閣,對提高人民民眾的整體素質,促進民族史化事業發展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2006年,峨口撓閣被公布為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山西峨口撓閣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