撓閣

撓閣,是中國的北方地區春節社火中多年流傳一種傳統的獨特有趣的活動。

中國的北方地區,春節社火中多年流傳一種傳統的獨特有趣的活動--“撓閣”。“撓閣”,北方方言,意為“抬起、舉高”,閣,為女孩。春節時分,辛勞一年的村民歡慶新春,在本村或去鄰村舉辦社火,“撓閣”每組兩人,從村中2~6歲不等的女孩里選出漂亮、機靈的站在鐵架木板上,用寬布帶牢牢縛好,化妝並穿戴好漂亮的頭飾與長袖彩衣,身體壯實的漢子在下背縛撓閣架子,在婉轉悠揚的民間器樂的伴奏下,腳下用力,氣沉丹田,以腰為軸,扭動大胯,把握重心,鬆弛有度地扭動,並遵照指揮不時變化隊形,時而沉穩輕緩,時而碎步疾走,時而左右穿梭,時而前後挪動,如鳳凰展翼,似蛟龍遊動,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壯漢們整齊劃一、酣暢淋漓的表演,充分顯示出塞外兒女樂觀向上、勤勞勇敢的精神風貌,顯示出新時代農民的瀟灑與自信。撓閣架子上的小孩則按下面壯漢給的力度,甩動水袖,或上下,或左右,或輕柔,或奔放,個個顧盼生輝,婷婷婀娜,如仙女下凡,似神仙顯靈,令人流連忘返,百看不厭。
峨口撓閣歷史悠久,淵源流長。經歷了原始社會有巢氏至秦代模仿樹源生態的孕育期,漢代至南北朝時期無伴奏到器樂和鳴的轉型期,隋唐至民國的表演、服飾、伴奏相配套的成熟期,新中國成立至“文革”初期的興衰更迭的曲折發展期,“文革”期間的冷落沉寂期,以及實施“中華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後的弘揚、振興期。特別是近年來,峨口撓閣有了新的發展,煥發出了蓬勃生機。1996年8月,峨口撓閣應中國五台山國際旅遊月組委會邀請,作為壓軸戲參加了開幕式文娛表演,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傾倒了中外賓朋,一舉榮膺特等獎。此後,又應邀幾度在五台山國際旅遊月亮相,成為中外遊客翹首企盼的一道精神大餐。2000年以來,峨口撓閣連年參加忻州市一年一度的元宵節文藝匯演,成為整個表演活動中的一道特別靚麗的風景線。
“撓閣”,為晉北方言。“撓”,意即抬起,舉高;“閣”,原始女孩兒,現引申為兒童。峨口撓閣融表演、舞蹈、音樂、美術、體育於一體,是代縣春節社火和文娛活動中最流行、最火爆、最被觀眾津津樂道的一門綜合性的民間藝術。
峨口撓閣一般出場數十架,每架壯漢、小孩各一人。小演員都是從村中選出的漂亮、機靈的五六歲孩童,按照不同的扮相,或略施粉黛,或濃妝艷抹,身著鮮艷的古代戲劇服裝,被父兄用寬布帶牢牢縛在撓閣架子上,個個花枝招展,裙裾飛揚,扮相可人。這些有幸被選上的小演員,俗稱“登撓閣”,意即登高望遠,吉星高照,四季平安。他們往往是眾人羨慕的對象,全家人都引以為榮。於是表演時,全家傾巢出動,子隨父扭,夫唱婦隨,前呼後擁,勾勒出一幅和諧溫馨的生活畫卷,天倫之樂在這裡表現得淋漓盡致。花團錦簇的撓閣架子,均以民間藝人的手工藝術品精心裝飾,或鳥獸,或花卉,或果樹,或高梁玉米,或大紅辣椒,無不精緻華艷,美侖美奐,引人注目。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