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岫巖滿族自治縣境內分布著滿、漢、回、鮮、蒙、錫伯等十餘個民族,其中滿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0%以上。岫巖滿族民間文化積澱厚重,傳統民間手工技藝門類繁多,歷史久遠,滿族民間刺繡便是其中之一。
主要特色
岫巖滿族民間刺繡以緞織物、紗、粗布為主,如繡花衣、繡花襖、繡花鞋等。此外,民間日常生活中的荷包、煙口袋、桌圍子、腰搭子、枕頭頂等物品也都要刺繡一些精美的圖案。因此形成了岫巖滿族民間刺繡的獨特風格。岫巖的滿族民間刺繡繡法較多,有扎繡、緞繡、割繡、補繡、包繡、編繡等。岫巖的滿族民間刺繡題材上,大都打下了深深的時代印記,或觸景生情,或借物言志;手法上不拘一格,或粗獷豪放或細膩樸實;針法上行雲流水,針行龍蛇,套針、搶針、亂針、長針各顯其能,鎖針、花針、扎針、納針結合併舉,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岫巖地區的滿族民間刺繡吸收了中原蘇繡、蜀繡、汀繡、廣繡幾大名繡之長。以紗或緞織物為主,家織布、青、白布次之。刺繡題材花樣繁多,或呼應對仗,保證立意的完整,或左繡青龍,右繡白虎,或用割繡法使左右的完全一樣。造型、構圖非常講究,延續了中國傳統的“層層剝皮,疏密相間,疏能跑馬,密不透風”的民間構圖法則,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展現了滿族先民古樸的民風習俗和八旗女人們的智慧。主要技法
岫巖的滿族民間刺繡方法分類比較特殊,一般地以民間習慣稱呼、叫法為準,有以下幾種,
傳承情況
舊時,岫巖女人都要在十七歲上“撐子”(也稱掙子、繃子),婚前學會刺繡的手藝,免的被人瞧不起,以至於嫁不出去,婚後帶著自己繡的枕頂等繡品做嫁妝送給婆婆、大姑姐、妯娌做見面禮,所以70歲以上的女人大都是滿族刺繡的行家裡手。岫巖從事滿族民間刺繡的基本上是在旗女人,可謂刺繡的“母系社會”,到21世紀初已傳承了八代。但在隨著社會發展,人民生活中繡品的使用越來越少,這也意味著滿族民間刺繡特別是民間枕頂刺繡這項古老的工藝也將隨之漸行漸遠。非遺信息
遺產級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批准序號:856
遺產編號:Ⅶ-80
項目名稱:滿族刺繡(岫巖滿族民間刺繡)
申報單位:遼寧省岫巖滿族自治縣
批准文號:國發〔2008〕19號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