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繡

廣繡

廣繡是粵繡之一,指廣州、佛山、南海、番禺、順德、東莞、寶安、香山、台山等地的刺繡,也就是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間刺繡工藝的總稱。廣繡始於唐朝,流傳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廣繡以構圖飽滿,形象傳神,紋理清晰,色澤富麗,針法多樣,善於變化的藝術特色而聞名宇內。包括刺繡字畫、刺繡戲服、珠繡等。 廣繡品種齊全,按刺繡材料分,主要有真絲絨繡、金銀線繡、線繡和珠繡四類。 廣繡,也作為一種著名的造型藝術,還與江蘇的蘇繡、湖南的湘繡、四川的蜀繡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名繡。 2006年5月20日,廣繡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歷史源流

廣繡《紫荊孔雀》 廣繡《紫荊孔雀》

據唐人蘇顎在《杜陽雜編》所載:“唐永貞元年,廣東南海貢奇女盧眉娘,年十四,工巧無比,能於一尺絹上繡《法華經》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點劃分明,細如毫髮”以上《杜陽雜編》記載的正是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廣東南海14歲姑娘盧眉娘於皇宮中在一尺絹上繡《法華經》7卷,字如粟粒而點畫分明、細如毛髮,足見其技之精。

唐玄宗時,嶺南節度使張九皋進獻......靡了英國皇家及上流社會。五代十國至宋、元時期,廣州農業、手工業、對外貿易不斷發展,民間刺繡也逐漸發展起來,欣賞品的工藝日臻成熟,獨立欣賞品與日用繡品分開,由此形成了一種獨立藝術——刺繡畫。到了明代,刺繡業更成為民間的一項重要的手工業行業。

南宋時,廣東繡品開始從深閨小院和皇室內庭走向國內外市場,發展成為民間一項重要的副業生產 。明朝正德九年(1514),葡萄牙人在廣州購得龍袍繡片回國,受到國王的重賞。廣州繡品從此開始成為出口的主要手工藝品,揚名海外。當時,廣州刺繡藝人不僅使用絨線繡,而且創造性地使用孔雀毛、馬尾作線縷、勒線,用金線、銀線刺繡。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一位曾在廣州逗留了幾個星期的葡萄牙傳教士克羅茲,回國後在其所著的“回憶錄”中寫道:“廣州很多手工業工人都為出口貿易而工作。出口的產品也是豐富多彩的。有彩色絲線盤曲的繡在鞋面上的繡花鞋……都是絕妙的藝術品”。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十分喜歡廣東的金銀線繡,親自倡導成立英國刺繡同業公會,從中國進口絲綢和絲線,加工繡制貴族服飾;英王查理一世繼位後,進一步倡導英國人種桑養蠶,發展英國的絲綢工業和工藝,使廣繡藝術傳播到英倫三島,被西方學者稱譽為“中國給西方的禮物”。

清代時,廣州的刺繡作坊多在狀元坊、新勝街、沙面一帶。高檔繡品有條幅、掛屏、台屏等。高檔繡品則已有條幅、掛屏、台屏等。

清初,英國商人拿服飾圖樣到廣州繡坊訂繡品。因圖樣乃西方油畫風格,繡工為繡得惟妙惟肖,便增加繡線種類及改革繡法,豐富繡品的表現力,使廣繡技藝更加提高。如以孔雀羽毛扭績成線縷,以馬尾纏絨為勒線等。英國商人帶服飾圖樣到廣州加工刺繡,使廣繡吸收了西洋油畫的藝術風格,運用透視和光線折射的原理,豐富了廣繡的設計色調和表現力,繡品廣泛地套用於室內裝飾和日用衣飾上。

清代中葉,由於粵劇和粵曲的繁榮,使廣繡又增加了一類新品種――粵劇戲服。當時廣州狀元坊製作的戲服已享譽國內,連宮廷戲班也慕名前來定製。乾隆年間廣繡業已成行成市,繡坊、繡莊多達50家,從業人員3000多人 ,是廣繡出口的全盛時期,大幅的繡畫納稅也要白銀1、2兩,可知價值不菲。當時的廣繡作品布局章法已中西合璧,用色濃艷且非常光影變化。今故宮仍保存著當時廣繡掛屏可證其藝術高超。

乾隆年間,廣州刺繡業形成了行業——錦繡行,廣州有繡坊、繡莊50多家,從業人員3000多人,分布在南海、番禺、順德等地方。

光緒年間,廣東省成立工藝局,設繽華藝術學校,聘請嶺南畫家高劍父擔任繽華藝術學校校長,校內設繪畫、刺繡、雕刻等習藝班,高劍父之妻宋銘黃親自在刺繡班任教。又開設繽華繡品陳列館,陳列刺繡精品。其中一件《孔子》立像,用吐針、亂針法以最纖細的細絲線繡成,繡工精緻,不見針眼,形象栩栩如生。

清末民國初時,刺繡勞動中已實行簡單的協作、分工,產生了家庭作坊和工場,刺繡手工業分成了男繡工、女繡工上下兩道工序:女繡工做第一道工序,也稱下手工,以廣繡針法繡針和鋪針按圖稿繡上簡單的圖案後,交男繡工刺繡。男繡工做第二道工序,也稱上手工,專繡重要部分,如人物的頭部、手部,鳥雀的嘴、爪、眼和羽毛等。

宋銘黃隨高劍父到上海,另創辦“上海女子刺繡院”,宋銘黃以高劍父的花鳥畫作為刺繡畫稿,改進刺繡針法,被譽為“改革刺繡工藝的範本”。

此時廣繡業行會“錦繡行”已有會員1000多人,名師輩出,早起有百歲是福陳球,門下弟子不少成為名師:四代相傳專繡貢品,能在兩寸見方的貢品荷包上繡出種種花鳥,精緻之極的黃洪;構圖新穎、針法獨特,能畫還能繡的周雲笙。還有許榮、許松、周德、朱蘇等名師一批。

宣統三年(1911年),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上,繽華藝術學校選送的繡品獲三等獎,黃洪弟子余德(宗禧,1880~1970)的《孔雀牡丹》荷包獲二等獎。

1920年,在“廣東省第一回美術展覽會”上,宋銘黃的刺繡作品參展,好評如潮。

1915年,余德的繡品《孔雀牡丹會景》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一等獎,被行內譽為“繡花王”1922年,余得的繡刮畫《瑞獅》在英國倫敦大橋開幕賽會上獲二等獎。

廣繡 廣繡

1923年,黃妹(漢光)的繡掛畫《菊花貓蝶圖》、《半浮沉金魚》、《雞冠花》在廣東省國貨展覽會上獲一等獎,被譽為“繡花狀元”。此時,黃妹用鏇紋針法代替直紋針法繡老虎、獨創八面鏇轉針法繡雞冠花,以及陳荷影用二針企麟法繡大龍,用虛凸(粵語稱虛卜)法繡龍鳳,皆聞名於國內刺繡行。

1929年,莫傅精繡得列寧頭像被莫斯科列寧紀念館收藏。

在廣州舉辦的四省市繡品展覽會上,廣繡也以《孔雀牡丹》、《番獅》、《雪地風景》等繡品參展,再一次被譽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

1926年,余德、黃妹等組織錦繡工會,有會員900餘名,產品多為鏡畫、褂群、會景(大幅繡畫),遠銷海外。

一代又一代藝人的刻苦鑽研,使得廣繡技藝有了長足的發展。

可惜1938年日軍侵占廣州之後,手藝人們改行謀生,廣繡一落千丈。

抗戰勝利後雖稍有恢復,但元氣大傷,在黨和人民政府的多方扶持下,廣繡藝人才再度組織起來,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再起高潮,從私營繡莊向合作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1954年8月,全市刺繡業成功達到557戶、932人(包括繡戲服、珠繡)。

余德的《牡丹松鶴》、黃妹的《百鶴圖》、聶卓(余德弟子)的《魯迅像》等。

1955年5月,廣州市組建了由新滘區大塘鄉19位繡花外工組成的刺繡供銷生產合作社—第一刺繡社,兩年後更名為新滘刺繡社,從此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

1956年,刺繡業成功實現全行業合作化。

世界旅遊組織秘書長弗蘭里克與黃華華參觀 世界旅遊組織秘書長弗蘭里克與黃華華參觀

1957年,廣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成立,設實驗工廠,配備繡工26人,還吸收一批美術學院畢業生,從事繡稿設計與刺繡,挖掘整理廣繡針法等技巧,出版《廣州刺繡針法》一書,挖掘出7大類38種針法;從用料分有絨繡、線繡、釘繡等。該所梁紀、段吉璋均為設計畫稿的知名畫家。

從1950年左右,解放後開始,廣州刺繡藝人已創作了不少技藝精湛,富有傳統特色和鮮明的時代氣息的優秀的廣繡繡畫,這些繡畫享譽中外,如:黎沾、余德、黃妹、李笑華、文景、怡然等藝人創作出的一批國內外聞名的廣繡畫精品,這裡面就有餘德的《牡丹松鶴》;黃妹的《百鶴圖》;聶卓(余德弟子)的《魯迅像》等等;梁紀設計,蘇文、朱開、許幟光等多人繡制的《紫荊孔雀》入選掛於北京人民大會堂廣東廳,林章、鄧伯江合作的《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作為國家禮品贈送給蘇聯的弗羅西洛夫主席;余德與弟子黎燕開合繡的《錦雞牡丹》在1959年廣東工藝美術品評選中獲一等獎,此作運用了直扭針、續插針、輔助針、編繡、繞繡、變體繡等7類20多種針法;而蘇文等人創作的《孔雀掛屏》,梁紀設計聶卓等繡刺得《紅棉八哥》,朱開燈創作的《春夏秋冬》四屏,以及陳荷影的釘金繡《花籃》,均獲廣東省工藝美術評比一等獎。

1965年,新滘刺繡社與其它刺繡社合作,抽出人員專門從事珠繡品生產,從來料加工逐步向出口外銷發展。

豈料廣繡漸上高峰之際,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廣繡成了被掃的“封資修”之列,刺繡藝人四散,退休的退休,轉行的轉行,曾經輝煌的廣繡技藝幾乎又成為一種絕藝。

1978年9月,新滘刺繡社轉為合作工廠,1979年改名為廣州珠繡品工藝廠。

廣繡大廈 廣繡大廈

1983年4月,廣州珠繡品工藝廠與南華工藝廠合併,定名為廣州繡品工藝廠。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大量製作廣繡的藝人年事已高,紛紛退休,或是轉行,這段時間,曾經輝煌的廣繡工藝幾乎成為一種絕藝。

幸而,2003年以來,廣州繡品工藝廠抓好廣繡技藝的傳承工作,召集了出身刺繡世家、廣繡技藝高超嫻熟,有豐富的創作和刺繡經驗的藝術大師回廠帶徒授藝。根據市場需要,鑽研、設計、開發和生產傳統工藝與時尚元素相結合的有地方特色、有藝術創新的廣繡繡畫。通過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千年廣繡煥發出蓬勃生機,繡品銷向全世界各地,廣繡技藝延續並發揚光大。

2010年3月,廣州繡品工藝廠正式改制。

藝術特色

遠看非常醒目,近看又精細非常,構圖飽滿、繁而不亂、裝飾性強、色彩鮮艷、富麗堂皇。

針法

廣繡刺繡技法有“釘、墊、拼、綴”五種。其中一些技法難度大,要求高,釘金墊浮繡的二針龍鱗和魚鱗立體針法被認為是刺繡工藝中難度最高的針法。

材料

絲線類

有絲絨、真絲、金線、銀線、金絨混合等幾大類。

例如金銀繡就獨具裝飾性,構圖飽滿勻稱,色彩輝煌,顯得富麗華貴。

布料

以前有各色布料,皆可使用,包括棉布在內。如今因為市場需要問題,已逐漸削弱生活化,多使用真絲綢來製作廣繡藝術品

分類

按其用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人們精神活、藝術裝飾欣賞需要的,另一類是人們物質生活需要的

大致分為兩大品類:一是盤金刺繡,二是絲絨刺繡。盤金刺繡以金線為主,輔以彩紛刺繡,金碧輝煌,燦爛奪目,雍容華貴。絲絨刺繡開絲纖細,色彩繽紛,繡出的花鳥尤其精美。

按其色彩主要分為兩類:“威彩”以較飽滿的色彩為主調;“淡彩’以三間色為主調。色彩根據刺繡品種而定。例如,繡喜帳用“威彩”,繡文房用品用“淡彩”。

廣繡作品 廣繡作品

廣州刺繡以構圖勻稱,色彩斑斕,極富裝飾性著稱。清代中葉許多外國商人慕廣繡之名前來廣州大量訂購廣繡,有的商人還帶來外國國王肖像、耶穌像或一些圖畫照片進行來樣加工訂貨。廣繡從清代起早已聞名海外,其產品行銷海外,在國際上享有較高的聲譽。在國內,不少廣繡佳作,作為貢品貢獻給歷代皇帝。北京故宮博物院也收藏有不少廣繡的優秀作品。

亦可分為人物繡與花鳥繡等類,其中人物繡是廣繡的主要產品之一,它根據畫稿的不同要求,以虛實、施疏、層層疊繡、滲繡,線、面結合等不同的繡制方法達到形神兼備的中、外人士肖像。花鳥繡則善於體現“平、齊、細、密、均、光、和、順”的藝術風格。它具有構圖精密、色彩秀麗分明、針法多變、主題突出等特點。

代表人物

陳少芳

廣繡 廣繡

2001年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的陳少芳:是廣繡的光榮。2001年9月至2002年6月在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展出的“陳少芳廣繡作品展”,吸引了眾多國內外觀眾,令廣繡再鑄輝煌。然而,當我們放眼廣州,廣繡畫這一民間工藝美術,卻只剩下陳少芳一枝獨秀了。當年聞名海內外的廣州刺繡品早已不生產繡畫,唯有退休後的陳少芳與友人合辦的番禺廣繡藝術研究所不斷創作新精品,令廣繡畫依然屹立於中華明繡之中。

許熾光

廣繡名家:許熾光 廣繡名家:許熾光

廣繡大師、廣繡行業里最後的“花佬”——許熾光:擅長廣繡傳統技藝,是目前廣州市廣繡行業裡頭最後的“花佬”(廣州刺繡行業內,男工俗稱為“花佬”)。出身刺繡世家,家族從事廣繡140多年,7歲起跟從父親學藝,不管是刺繡人像、山水、景物,還是刺繡獸口、花鳥、魚類等,使用的針法和表現手法都比較全面精通,並發明、創新“施蓋針”、“雞仔針”等新針法,被同行譽為“對針法頗有研究”的藝人,有高超的藝術造詣和豐富的創作經驗,廣州一百雙巧手之一。

從藝60多年,指導和參與刺繡了一批享譽中外的廣繡藝術精品,其中有北京人民大會堂廣東廳陳列,被中央輕工部選作禮品參加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會,獲得國家級、省市級獎勵,被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收藏。先後獲得“廣東省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廣東省高級工藝美術師”、“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廣繡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等稱號。幾十年來,培訓輔導400多人(次)學習刺繡技藝,現仍在廣州繡品廠從事設計、刺繡,帶徒授藝。

梁桂開

廣繡大師:梁桂開 廣繡大師:梁桂開

廣繡大師梁桂開:6歲起跟隨母親學習廣繡基本刺繡技藝,師從蘇繡大師和廣繡大師後,學習和掌握了人像刺繡技藝和廣繡獨有的刺繡技藝,並把廣繡、蘇繡技藝融合貫通並有所創新,在日用品刺繡和人物、山水、風景、花鳥等欣賞畫方面有嫻熟的刺繡技藝。從藝50多年,參與刺繡了一批膾炙人口的廣繡藝術精品,先後被評為“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廣東省工藝美術師”、“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廣繡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等稱號,至今仍在廣州繡品工藝廠有限公司任技術顧問,從事刺繡、帶徒授藝等工作。

陸柳卿

廣繡 廣繡

廣繡藝術工作者陸柳卿女士,1945年出生,祖籍廣州黃埔區文沖街。13歲參加廣繡工作,從事刺繡工作50多年。1963年只有17歲的陸柳卿就成為廣繡界的佼佼者,被評為技術最高級的八級工,是這級別能手中最年輕的一位。因此,黃埔刺繡社還提出“超娥趕柳”的口號,她被大家稱呼為“花王”。 代表作有《偉大領袖毛主席像》、《木棉紅》、《漁女》等,分別收藏在廣東省出口商品陳列館和廣州市農講所。2009年8月被第16屆亞洲運動會組織委員會授權為2010年第16屆亞運會廣繡產品唯一特許生產商;2010年5月,廣繡作品《被羅全圖》參展上海世界博覽會,並陳列於廣東案例列館貴賓廳;同年9月榮獲第七屆“廣州文藝獎”三等獎;2010年8月乞巧文化節集體金獎;2012年第九屆中國藝術節廣繡禮品生產商。 至今仍在品粵廣繡擔任技術顧問,從事刺繡、帶徒授藝等工作。

傳承意義

粵繡廣繡動漫風作品《幻城 ·相見 》 粵繡廣繡動漫風作品《幻城 ·相見 》

粵繡中凝聚著歷代藝人的天才與智慧,從藝術風格到創作思維都充滿了嶺南特色,其成長曆程與嶺南文化發展的軌跡緊密疊合在一起。黃洪、許練成、余德、黃妹、陳荷影等都是具有影響力的粵繡傳承人。現在隨著老藝人的逝世,一些粵繡絕活已經逐漸失傳,粵繡惟一的工藝大師陳少芳女士也已年近七十,粵繡迫切需要年輕的傳承人。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科學技術迅猛進步的今天,依靠手工技藝出奇制勝的粵繡受到機繡、電腦繡的嚴重衝擊,市場萎縮,生存困難,迫切需要扶持和保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