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周公廟概況
周公廟位於岐山縣城西北7。5公里的鳳凰山南麓。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為紀念西周著名政治家、曾幫助武王滅商立國和輔佐成王平叛安邦的周公姬旦,在此修建了周公祠。後經歷代的修葺、擴建,形成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殿為主體,姜塬、后稷殿為輔,亭台樓閣點綴輝映的古建築群。岐山是周室發祥之地,3000多年前“鳳鳴岐山”的典故就發生在古卷阿北部的鳳凰山上。《竹書紀年》載:成王三十三年,周成王曾率文武游於卷阿。可見,早在西周初期這裡已是王室貴族的遊樂場所。唐初武德年間,高祖李淵為了緬懷周公的勤政德賢,下詔在古卷阿為周公建祠立廟,始稱周公祠。唐以後,漸增其治,並以姜太公、召公、姜螈、后稷等先周歷史人物的大殿點綴其間,並輔之亭、台、樓、閣等建築多處。廟區東北角有一自然泉眼,其泉水數年一涌,數年一涸,水來則時泰歲豐,去則天旱不收,當地人稱之為靈泉。唐玄宗曾下詔給其泉賜名“潤德泉”。廟區玄武洞內有唐代所雕漢白玉玄武雕像一尊,其像披髮無冠、赤足戎裝、手中掌劍、腳踏龜蛇,其玉雕工藝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並且當地勝傳摸像可治百病,故遊人均以到此摸它為快事。
周公廟風景名勝區規模宏大,現存古建築三十多座,唐柏漢槐多株,植被豐茂,濃蔭蔽日,是寶雞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我國古代建築群。從古至今,這裡一直是人們的遊覽場所,歷史上韓愈、蘇軾、康海等許多文人墨客曾來此遊覽抒懷,留下了140多首遊覽詩文和30多通碑石。
景觀設施
“岐邑多勝跡”,此話一點不假。如果你到“人文薈萃,史跡昭然”的周公廟旅遊覽勝,就會對此話有更深刻的體會。周公廟門前古柏參天,院內綠蔭蔽日,花草遍地,清泉如鏡。廟區殿宇眾多,主要有周三公(周公、召公、姜太公)殿,以及委婉、后稷殿,並有亭榭樓閣等。其建築藝術具有濃郁的民族傳統風格。 進入廟門,花草盈展,殿宇雄偉。漢槐蔽日,唐柏參天,曠達而使人心醉。 周公廟
“回音碑”在招待廳前。貼耳用小石輕輕一敲,碑中銅鈴、銀鍾、金鼓齊鳴。如把碑敲的再緊些,或一人敲,一人在碑的另一面傾聽,盡會有“車轔轔,馬蕭蕭”的古戰場樂闖進耳鼓。此時,猜測、神往、尋覓之情填滿心胸,纏住一雙雙戀戀不捨的遊人。 走下花壇石階,順著古廟展開的畫軸前行,在花花綠綠的古建築中,第一個穿過八卦亭,即可步入周公正殿。 周公廟殿宇布局,點群結合,錯落有致,建造雄偉壯觀,各具特色。在諸殿中,周公殿居前,姜姬祠居中,後稷祠居後,當地民眾把這種布局總結為“姜姬背子抱孫”。 廟內的玄武洞,為石洞。洞雖不大,卻有石山隆起的脊樑,山上溝壑分明,並非人工雕鑿可至、山頂接連洞頂,如藍天將一座猛長的山巒小心地裹起來。洞內的玄武真君像端坐在半山腰,為白色玉石雕成,相傳出於唐代藝人之手。雕像十分威武,披髮、赤足、戎裝,腳踩龜蛇,手持寶劍,充分表現了玄武真君懲治邪惡的英雄氣概。 玄武真君像,全身光滑似陶瓷,當地人叫它“玉石爺”。相傳,玄武佛僧法力無窮,能治百病,後成仙出走,指石為玉。並修書曰:某位疾,摸某位即愈。於是,後人有病者摸同位處以求病癒。時間長了,凸起的腦門和鼻樑便先凹了下去,玉石玄武的身體便摸得光滑了。每逢農曆三月中旬古廟會,人山人海,僅摸佛像的人就站成長長的一行隊。繞周公正殿,太公姜尚、后稷等殿沿坡而上,相互連線。殿內歷史與神話交融,有二郎楊戩、哪咤、仙童,各路神仙,從《封神演義》中起程,落在今人之手重新繪製的壁畫上,或者變成雕塑,手持神器,威風凜凜。這歷史的神話,使人們本來清醒的頭腦,此時此刻也幽幽瞑瞑一心一意地陶醉起來。 出了廟殿,轉至東側,順坡拾階而上,到達約10米的平處,方見紅磚壘砌的小院。進院,沿壁一排窯洞,洞中有藥王、老君、元始天尊等神仙泥塑像,或坐或立,形象各異。 “潤德泉”是周公廟內的一大景觀,它位於正殿東。因泉水的噴吐和乾涸有間歇性,人們便賦予它許多神奇而瑰麗的傳說。明代趙忠詠潤德泉云:“一泉長與世安危,今日無波漲碧池。”每朝每代都把泉中有水看成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吉兆。 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因此泉涸而復噴,於是,宣宗便把這自然現象和他的個人功德聯繫起來,賜名為“潤德泉”。因系皇帝敕賜,一直沿用至今。泉周圍為八角井泉石欄桿,欄桿上有浮雕藻飾,並有龍吻、鱉頭、人物、異獸等立體造形。 泉底有通道,一股清澈的泉水,向南流去,許多人用杯子俯身取水,一口一口地喝,細細地品嘗。有的雙手合攏,摻水趕緊喝上幾口,甘甜如醴,使人忘乎所以。 碑亭,在潤德泉西邊。亭下有唐、宋、金、元、明、清石碑、石碣多座,大都記述著修建周公廟的歷史。
蘇軾《周公廟詩》有言:“吾今那復夢周公,尚喜秋來過故宮;翠鳳舊依山突兀,清泉長與世窮通。”心中別有一番滋味。周公廟自然風光絢麗,文化遺蹟燦爛,令人嚮往,而周公的巍巍業績和那博大的胸襟更使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