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址位置
岐山周公廟管理處位於陝西省岐山縣北郭鄉。郵編:722400
管轄隸屬
岐山周公廟於1957年5月31日破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9月成立文管所。1985年6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1992年2月更名為周公廟管理處,為縣屬單位。
廟舍介紹周公廟位於岐山縣城北7公里處的鳳凰山南麓,廟區東西北三面環山,南與平地相連,狀若簸箕。與《詩·大雅·卷阿》篇首句“有卷者阿,飄風自南”相符合,故周公廟自明中期以後又稱“卷阿”(讀音quan wo)。《竹書紀年》載:成王三十三年游於卷阿,召康公從。廟後山巒起伏,橫貫東西,名曰:鳳凰山。《卷阿》篇:“鳳凰鳴唉,於彼高崗”,《國語·周語》:“周之興也鴛鴦鳴於岐山”都是指此山而言。
歷史沿革
周公廟創建於唐武德(618-626年)初,初名為周公祠,距今1300餘年。廟區平地三百畝,木結構古建築主要有周三公(周公姬旦、召公姬爽、太公姜尚)及姜源、后稷的正殿、獻殿,郊媒殿和樂樓、亭榭等31座,大都是明、清時所建造,結構奇巧,風格獨特。建築面積3300平方米。諸殿宇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周公殿居前,於半山腰台地上。殿後山崖布有道家信徒曾住的洞窟20餘孔,洞內塑有各類神化人物像30餘宗,其中以漢白玉玄武雕像最為珍貴。
早在西周初期,這裡便是瀏覽勝地。周初重臣周公旦晚年歸隱於此,制禮作樂,使得天下大治,萬民歸心。周公廟可謂中華禮樂文明的發源地。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高祖李淵為紀念西周政治家曾助武王滅商立國、輔成王平判安幫的周公姬旦,下詔在相傳其制樂的"卷阿"創建周公祠。周公廟歷史久遠,廟宅肅穆,山環水繞,清泉長流,古木蒼翠,濃蔭蔽日。乃旅遊聖地,避暑佳境。
北京大學考古隊在周公廟鳳凰山挖出周室大墓群意義重大,發現了甲骨文"周公"、"新邑"字樣讓世人嘆為奇觀,這裡更成為一片神奇的土地。但今天的周公廟風景名勝區更是精髓畢現,遠非昔比,旅遊發展的成果令人矚目,異彩紛呈。2010年,風景區接待遊客超過65萬人次,同比增長20%;旅遊業綜合收入達到1.4億萬元,顯示出發展的勃勃生機。
周公廟風景名勝區自1993年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以來,風景區相繼榮獲省級風景名勝區管理先進單位、省級衛生先進單位、省級平安景區、市級治安模範先進單位、市級文明單位和市級創佳評差先進單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稱號後,景區又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國家4級旅遊景區。在這一項項榮譽與桂冠的背後,凝聚著管理者的心血和汗水。
作為關中西府旅遊主推的精品旅遊景區,岐山縣周公廟風景名勝區建設很早便得到了岐山縣委、縣政府的重視。早在2000年,岐山縣委、縣政府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這一有利時機,以周公廟風景名勝區為依託,以岐周公路為軸心,向西邊各延伸600米進行綜合開發,建設融民俗文化、名優特吃、觀賞農業為一體的西岐民俗園。民俗園投入運營後,因其布局合理、規劃有序、文化內涵豐富、民俗特色鮮明,服務設施完備,被命名為"全省優秀鄉村旅遊示範村"和"寶雞市十大最美鄉村"稱號。
藏品作品
姜源殿東側有古泉一眼,舊無名,唐宣宗李忱賜名為“潤德泉”,是寶雞八景之一。泉深3米,直徑5米,泉底到地面,全部用石條、石板砌成八角形,石上刻有人、龍、鳥、獸、花等,生動逼真。
廟內有唐、宋、金、元以來碑碣30餘通,其中最著名的是唐大中二年(848年)的潤德泉碑等。
該處曾出版千古周公廟、周公廟簡介等。
開放時間
該廟全年開放。
夏、秋季上午 8:00- 下午19:00
冬、春季上午 8:00- 下午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