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頭鎮[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下轄鎮]

山頭鎮[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下轄鎮]
山頭鎮[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下轄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山頭鎮位於博山區城郊。1995年11月山頭鎮與樂瞳鎮合併為山頭鎮。1997年,轄21個行政村,19個居委會,16616戶,5202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5686人。總面積53.7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62.5公頃。1997年,全鎮財政收入720.44萬元,工業總產值3.55億元,農業總產值3.4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20元,分別比1996年增長15.8%、20%、8.2%、13%. 1997年人口出生率10.7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64%. 1991-1997年連續7年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1995年被評為省級建設明星鎮。同名鄉鎮有皖泗縣山頭鎮等。

基本信息

由來

鎮政府駐地山頭村,鎮因村命名,稱為山頭鎮。舊時山頭鎮隸屬博山縣第三區,1944年建山頭鎮,1955年隸屬黑山區,1956年改為山頭辦事處,1958年為山頭公社,1983年改為山頭鎮,1995年與樂疃鎮合併為山頭鎮。

行政區劃

山頭鎮 轄兩平、馮八峪、秋谷、北神頭、南神頭、土門頭、新博、新生、西嶺、河北西、河南西、河南東、河北東、河北北、萬松山、東坡、河北南、窯廣、秋谷嶺、北坡、西頭園、建中、窯廣、北神頭、南神頭、秋谷、馮八峪、兩平、竹林、土門頭、河南西31個社區居委會;河南東、河北西、東坡、河北東、白楊河、尖西、尖南、尖北、水峪、樂疃、樵嶺前、馬公祠12個村。

經濟

山頭鎮農業以小麥、 玉米為主,其次是穀子、高梁、大豆。總產量334萬斤,每畝單產648斤。 另外還有南、北神頭兩個蔬菜基地,面積540畝,總產608萬斤,每畝單產11,260斤。林田以木材林為主,面積3,120畝,多為刺槐。經濟林以蘋果、桃為主,面積386畝,年產12.93萬斤。 該鎮歷年來以工業為主,是博山區一個工業發達的重鎮。駐鎮國營企業有陶瓷廠、 電廠、水泥廠、顏料廠等31個。其中陶瓷生產歷史悠久,產品暢銷目內外,有“陶瓷之鄉”譽稱。鎮辦企業有陶瓷、煤礦、水泥、機械、電器等11個。總產值達916萬元。1983年農業總收入為1,473萬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兩倍。人均分配也由1978年的213元提高到467元。 交通運輸非常方便。張(店)八(陡)鐵路穿越本境,並設山頭、秋谷兩個站。公路有博(山)萊(蕪)、博(山)沂(源)兩條幹線貫穿南北、東西。公共汽車站設有神頭、新博、山頭、窯廣四個站。鎮屬汽車32輛,計1,912馬力,駕駛人員40名。村屬汽車35輛,計2,027馬力;拖拉機110輛,計有1,878馬力。駕駛人員168名。組成了一支強有力的運輸隊伍。 文教衛生事業: 建目前僅有國小兩處和私塾一處,學生不足200人。現有中學一處, 國小11處,師範一處,在校學生8,000餘人。醫療衛生,在建國前僅有六家小藥鋪。現有鎮辦醫院一處,設有內科、外科、中醫科、小兒科和婦產科。醫護人員54人,床位30張。另外,各廠礦和各村都設有醫院、衛生室、保健站。基本滿足了人民民眾的就醫要求。 鎮內設有廣播站、文化站、電影院、電影隊和廠礦俱樂部等,豐富了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 鎮內古蹟有鳳凰山的齊國長城遺址和土門頭南山的清代現實主義詩人趙執信墓。古建築主要有神頭的顏文姜祠,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鳳凰山和團山現已開闢為顏山公園。

2008年,山頭鎮有工業企業510家,工業總產值完成93.3億元,增長38%;銷售收入完成90.22億元,增長3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53億元,增長33.75%; 財政收入完成3315.62萬元, 增長34.74%; 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100元。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把發展壯大工業作為強鎮之本,通過“招商引資擴總量, 領導包靠抓骨幹, 搭建平台促民營,配套政策作保障”,全力推進“經濟強鎮”建設。全力抓好項目建設,加快鎮域經濟發展。山頭鎮黨委政府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項目提升發展質量,以項目增強發展後勁。2007年,新上山東鳳凰健身器材有限公司、博山華齊耐火材料、淄博振魯機械製造有限公司等10個投資過1000萬元的工業重點項目, 總投資2億元。2008年,新上投資5000萬元的山東正昌煤礦機械有限公司10萬棵液壓支柱、投資1500萬元的淄博鼎豐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投資1500萬元的淄博華浩陶瓷有限公司、投資1000萬元的淄博東泰陶瓷廠等15個投資過1000萬元的工業重點項目,全部建成投產。至2008年底, 全鎮限額以上工業企業達到60家,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達到3個,過5000萬元的企業3個,過3000萬元的企業15個,稅收過100萬元的企業11個,過50萬元的企業21個。 堅持抓改革、促開放、增活力,打造工業發展新亮點。為解決好制約企業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矛盾,加快鎮域經濟發展,山頭鎮全力攻堅,通過多種形式全面完成了鎮屬、村屬企業改制,改制企業達到65家,重組盤活資產29848萬元,破解了多年來制約經濟發展的一些重大難題,培植起了一批支撐鎮域經濟發展的企業,實現了閒置資產由包袱變財富,企業由困難到發展、由小到大的顯著變化。截止2008年底, 全鎮有機械製造加工企業75家, 其中規模企業25家,從業人員5000餘人, 年產值23億元,占全鎮工業總產值的37%。機械製造加工產業有良好的發展潛力。主要涉及化肥造氣爐、泵類、電動跑步機、礦用環保支柱等行業,形成了以山東神力集團、鳳凰健身器材為龍頭,以渣漿泵、光明實業、正昌煤機、祥友化工機械為骨幹的機械裝備製造業,發展趨勢良好。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成為鎮域經濟的骨幹力量, 2007年、2008年,全鎮新增私營企業160餘家,全鎮法人單位達820餘家, 個體私營業戶超過3000家,民營經濟的數量和規模實現了快速增長,成為山頭經濟的重要生力軍。

名勝古蹟

窯神廟

窯神廟:建於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位於山頭村北,占地面積10餘畝,東西三套院,房29。山門座北朝南,兩側石鼓,鼓身橫放,鼓面相對。門前陶製影壁,方鑽石底座,琉璃瓦蓋頂。影壁兩面都用浮雕陶磚砌成,前為兩鹿三鶴,名曰《鹿鶴同春》。左上方雕松樹,樹掛方印,有猴子蹲坐樹叉,手拿桿子捅蜂窩,名曰《掛印封候》,為本市最早的陶製壁畫。東頭前院有窯神大殿,大殿座北朝南,為主體建築。殿頂斗拱飛檐,琉璃瓦覆蓋,大脊前雕雲龍圖案,後雕鳳串牡丹圖案。前檐下有4條方石柱,刻雲蝠圖案,中間兩柱刻有正楷對聯。殿內神台上供有窯神,窯神金身戴冕旒,兩側是火神、風神、山神和土地。東壁繪《窯王出巡》,西壁繪《窯王進京》,後壁繪有山、人物等條屏式壁畫。中院三面屋,一面牆,西大廳三間相通,高扇門窗,寬敞明亮,是窯主議事之地。院內西北角出門左拐是後院,寬約5米,有三間大廳房,北接兩間配房。後院大廳叫觀廳,打開觀廳後壁高扇木窗,正對戲台,是紳士名流賞戲娛樂之地。每年端午、中秋為廟會。廟內香火旺盛,窯主贈匾頌神,好戲連台,為窯業盛世。

顏文姜祠

顏文姜祠

古稱靈泉廟,又稱順德夫人祠,位於山頭鎮北神頭村鳳凰山下,是祭祀顏神孝婦顏文姜的祠堂。該祠始建於北周,更建於唐天宗五年(746年),宋熙宗八年(1075年)擴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增建。由山門、香亭、正殿、寢殿、土地祠、火神祠、三公祠、王爺殿、公婆、爺娘殿、郭公殿、百子殿、東西配廡、左右配院共四進院落,83間房屋組成。為淄博市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1965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殿是顏文姜祠的主體建築,梁架全系斗拱結構,俗稱“無梁大殿”。清初樞秘院大學士、本鎮人孫廷銓捐資維修遂有今日之規模。靈泉又名孝泉,位於顏文姜祠正殿前。泉池由長條石築成,四周雕欄環抱,柱頭獅、獸、蓮,石雕頗精。舊時泉水沿殿基下涵洞湧出,甘洌清冷,荇藻郁茂,常年不竭,是孝婦河之源。

趙執信墓

趙執信墓俗稱翰林墳,位於山頭鎮土門頭村以南的天階處。趙執信。清康熙元年(1662年)生,益都縣顏神鎮(今博山城)人,18歲中進士,被選為翰林。歷任山西鄉試正考官、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討、明史纂修官兼修大清會典等。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因“國恤”期間觀看《長生殿》而被革職。此後30年中,遊歷各省,留下了《飴山詩集》《談龍錄》《飴山文集》等眾多著作。墓志銘為清翰林院檢討汪由敦撰寫。今墓地周圍柏樹森森,鬱鬱蔥蔥。

博山溶洞

博山溶洞位於樵嶺前村東的懸崖峭壁之中,因洞口座西向東,又叫朝陽洞。洞南山峰陡峭、巨石撐天,因名天界。著名書法家舒同題寫“天界”二字,刻於巨石之上。洞口至山巔高差60多米。溶洞全長1600餘米,呈南北走向。此洞連通大李家洞、小李家洞等溶洞群。洞中有許多支洞,最長達400餘米。主洞最高處近50米,最寬處20米,狹窄處要一人側身而過。溶洞自1984年開發以來,遊客眾多,被譽為北國第一洞。

經濟

鎮村農業

1986-1997年,鎮黨委、政府在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從改革農業生產條件入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12年間,堅持統一規劃,綜合治理,小型配套,當年見效的原則,全鎮重點抓了深井配套和修復原有的水利設施。投資120萬元,投工6.3萬個,新打機井5眼,配套、維修機井4眼,建塘壩27座,蓄水池21個,小流域治理15平方公里。修建旅遊路、文明路、鎮村公路12條,鋪設管道6.3公里,擴大水澆面積119公頃,基本解決了全鎮人口用水和工業用水。“八五”期間,該鎮緊緊圍繞實施“五步棋,一篇文章”的發展戰略,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最佳化農村資源配置,全鎮累計建設經濟林12.4公頃,完成荒山補植造林866公頃。1996-1997年全鎮以農村奔小康為目標,大力發展高效農業,著重實施3115工程,突出抓好樂瞳花椒、樵嶺前板栗、馬公祠櫻桃三園工程,建好66.6公頃環城紅葉綠化帶,新建一處10000隻雞養殖場,開發33.3公頃優質、高效經濟作物。1997年,全鎮建起規模養殖場18處,生豬存欄1629頭,雞存養28750隻,大牲畜存欄28頭,肉蛋奶總量468100公斤,畜牧業收入350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實現了3.49億元,糧食總產量254.1萬公斤。

鎮村工業

1997年,有鎮村工業企業96家,其中鎮辦工業企業7家,村辦89家,從業人員8197人,擁有固定資產13203萬元。自1992年起,全鎮狠抓了科技、外向、龍頭、名牌帶動,實施集團戰略,走集約化發展道路,先後組建了竹林、春城、神達3大企業集團,引進高中級專業技術和科技人才818名,開發新產品50多項,其中有26個產品獲國家專利,申請實施各類科技計畫80多項,其中有2個項目被列為國家級星火計畫,2個產品被評為省級名牌。到1997年,全鎮工業形成了日用陶瓷、美術陶瓷、水煤氣發生爐、潛水電泵、渣漿泵、硫酸、纖維素、健身器材、氧化鐵紅、橡膠密封膠條、道路標線反光塗料及食品、機械、化工、建材、石材、石雕工藝美術等十幾個系列產品的生產規模。竹林集團積極研製開發新產品達30多個品種,其中高檔咖啡杯全部推向國際市場,年生產能力達到8000萬件,博陶窯廠分廠生產的杯碟,博山第二陶瓷廠生產的西餐具,在國際市場上都有很高的聲譽,產品暢銷不衰。山頭煤礦實現了產業戰略轉移,先後建起地面企業7家,新建年產2萬噸的銀河制酸廠,年創產值1600萬元,利稅450萬元。全鎮建成中外合資企業5個,淄博竹林集團獲得自營出口權,1996年出口交貨值5550萬元人民幣,被市政府定為出口基地。

第三產業

顏文姜祠 顏文姜祠

“八五”期間,區委區政府決定在山頭鎮建設陶瓷琉璃專業批發市場,鎮黨委政府抓住這一機遇,於1991年3月投資1億餘元,分三期工程進行施工,至1996年底,在孝婦河上游山頭鎮東側20多米寬的河床上,建起了一幢長達1.5公里的古典園林建築風格的大市場,瓷牆紅瓦、飛檐畫柱,頗有氣派,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陶瓷琉璃專業批發市場一博山陶琉大觀園。這個專業市場總面積25萬平方米,設有1000個門店,從1992年以來已有600家門店投入開業。其中國有企業12家,集體企業150家,私營企業5家,個體經營戶483家。該市場經營著全市9大類8000多個陶琉品種和全國各地4大類1000多個品種。該鎮堅持走以商貿促旅遊,旅遊帶商貿,商旅一體共促進和以城帶鄉之路,極大地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1996年建成了神頭橋至大觀園吃、住、購商貿一條街,同時還建成了顏文姜祠至樵嶺前旅遊風景線,1997年建成飲食服務網點60家,兩年來共接待遊客近10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450萬元,1991-1997年第三產業完成5.2億元,比1990年前提高2.25倍。

城鎮建設

確立了以道路建設,舊村改造,道路兩旁綠化為突破口,以美起來,綠起來,亮起來為重點,加快商業名鎮、工業名鎮建設步伐的工作思路,使全鎮形成了鎮村統一規劃,多條腿走路,立體開發的新格局。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聘請有關專家對全鎮城鎮建設進行了規劃編制,經過全鎮施工人員的積極努力,完成了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占地面積25萬平方米的陶琉大觀園。在鎮村道路建設方面,先後完成了山頭路、新博南路、南環路山頭段及村內12條街道的拓寬、改造、硬化工程。1992年投資3200萬元,建成了顏文姜住宅小區、北坡住宅小區,總建築面積34000平方米。1995年,先後投資1000餘萬元,在河北北村、樵嶺前村、河南西村、河北西村開發建設居民樓5幢,小康樓79套,村辦公樓2幢,總建築面積22000平方米。1995年在省建委組織的鎮村建設十、百、千評比活動中,該鎮被評為省級建設明星鎮,北神頭、南神頭兩村被評為省級建設明星村。1986-1997年,全鎮共建起籃球場6處,桌球室12個,共舉辦各種體育比賽3倉余次,參賽4萬人次。

文化教育

1986-1997年,設文化站1處。成立民間藝術表演隊12個,1200人,每逢春節舉行藝術匯演,連續12年受到區文化部門的表彰。全鎮有電影放影隊3個,年均放影200場次,全鎮21個行政村,有18個行政村建起了文化大院。有12個村建起中小型圖書館、藏書達30餘萬冊。1996年投資150萬元,新建廣播電視站,購置了新器材,建起了衛星地面接收站,可直接收看42套電視節目。至1997年底,全鎮有線電視通播率達90%,發展用戶7000戶。

教育事業。19861997年,有鎮辦中學2所,在校生1391人;國小10所,在校生2463人。全鎮中、國小教職工 277人,其中公辦教師251人,民辦教師26人。1 2年來,鎮黨委政府不斷增加教育投人,加快兩基(塞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規劃的實施。19891996年投資350萬元,先後建起博山十中、樂瞳兩處中學樓,6處國小樓,為中國小配齊了音、體、美器材及教學儀器,1996年被市政府命名為兩基達標先進單位。1997年被評為健康教一育示範鎮。全鎮適齡兒童人學率、在校生鞏固率、畢業率均達100%。

衛生體育

有衛生院1處,占地面積3283平方米,建築面積1318平方米。1997年,設有門診、住院部等11個科室,有床位16張,職工49人,配有X光機、B超機、心電圖機、1張手術床、救護車等醫療設備。1997年,實行合作醫療,全鎮均參加了合作醫療。設立專家門診,至1997年底,共接診21600人次。

精神文明

山頭鎮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把精神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自1991年至1997年,連續7年保持了省級文明鎮榮譽稱號,是全區12個鎮中唯一一個省級文明鎮。抓特色工作,形成片區共建、文明市民學校教育兩大優勢。一是最佳化片區共建活動。發揮片區共建理事會作用,開展了文明單位龍頭帶動工程和創建文明家庭活動,提高了片區共建的質量和效應。二是整頓文明市民學校陣地,不斷更新教育內容,提高廣大市民文明素質。在文明單位中開展了手拉手文明共建活動,有10個單位結為手拉手對子。在農村建立精神文明聯繫點活動,有29對喜結良緣。編印《文明手冊》1萬餘冊,組織市民學習,規範了市民文明行為。強化四個一示範作用。即開展建成一條文明路、一個文明示範村,村村有一條文明街道,每個文明家庭都有一個書櫥,並有藏書60冊以上的活動室,至1997年,村村都建立了義明街、文明路,建文明街道21800米,有力地推動了全鎮精神文明建設。

建設成果

★廣播電視管理工作

自1992-1994年,先後投資190萬元,建成6個地面接收站,安裝5000用戶,1994年投資25萬元,與區有線電視台進行了光纜聯網。1996年投資68萬元,與區電視進行光纜聯網,並建成了黨員電教中心和山頭電視台1997年投資20萬元,對有線電視的維修設備進行了更換,改善了辦公條件二投資150萬元,實施光纜聯網整網工程,最終達到光纜人村。從發展至今,該鎮先後投資300多萬元,擁有6000戶有線電視用戶,組成了一支維護、維修、安裝為一體的優秀電視管理隊伍。

★樵嶺前風景區

著名的天然公園樵嶺前風景區,坐落在距城8公里的山頭鎮樵嶺前村。這裡峰巒迭翠,林木藏秀,曲谷幽深,飛流疊瀑,素有天然公園之稱。主要風景有朝陽洞、王母池、天星湖、淋漓湖。朝陽洞是中國北方罕見的典型石灰岩洞穴,有保存完好的無脊椎動物化石,洞內各類化學沉積物琳琅滿目,形態變幻無窮,在燈光照射下,呈現出五彩繽紛、光怪陸離的景色。王母池上的三級瀑布,景色秀麗。天星湖、淋漓湖澄澈碧透,湖面常隨天空的流雲與霞光而不斷變幻色彩,令人留連忘返。1985年,被山東省政府列為山東五大風景旅遊區之一。

★黨員建設

1991年,樂瞳鎮黨委根據農村實行生產責任制之後,黨的農村工作怎樣做,並結合工作實際作出決定,在全鎮各村建立黨員責任區。具體做法是:各村黨支部依據每個黨員的思想水平、活動能力、技術專長等自身素質,確定各自的責任區域,管好區域內民眾的思想政治教育、民事調解、科技發展、計畫生育、財務管理、農田水利一工程建設、契約兌現等工作。鎮黨委要求責任區的每個黨員,做到五到戶。即:黨的政策宣傳到戶,民事糾紛調解到戶,任務指標落實到戶,生產生活困難解決到戶,好人好事表揚到戶。

★樂疃大理石

博山大理石廠是山頭鎮樂瞳村村辦企業。該廠為了適應市場和用戶的需要,自進入90年代以來,他們抓住機遇,大力開發石料資源,為地區城市建設做出了貢獻。現在已開發出十幾種石質光滑細膩、天然圖案多、色澤鮮亮、高雅大方、適應高檔建築用的石板、石刻、石雕和石制工藝品。該廠為博山公園、憩園、澄園、青龍園、九龍壁、博山溶洞、北國第一洞天、趙執信墓碑、路碑、賓館及各大廠家門牌、樓台階製作牌匾、大理石桌、獅子等工藝品。該廠有十幾名能功15匠,他們的精藝製作贏得了廣大用戶的歡迎和青睞,產品遠銷河北、河南、江蘇、北京、上海等十幾個省地市。

★淋漓湖續建工程

淋漓湖大壩續建工程於1992年3月開工,1993年8月竣工。淋漓糊水庫位於山頭鎮樵嶺前村西北端,是一座小一型水庫,大壩最大高度43.9米,壩長183米,上游流域面積7.25平方公里,總庫容143.1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27.9萬立方米。大壩為漿砌石重力壩,砼防修心牆。壩頂高程433.4米,興利水位429.00米。大壩分兩期實施完成,第一期工程於1970年開工,1977年竣工。工程原設計是為農田灌溉、人畜吃水及城市防洪而興建,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博山區決定,八五”期間,大力開發西山經濟區,淋漓溝水庫既是西山開發區的一個備用水源地,同時也是一處重要的旅遊景點。1992年區政府決定實施二期工程,本次續建工程將大壩由原來的24.5米,加高到43.9米,重點改建輸水設施,增建溢流壩、交通橋及旅遊設施。工程總投資678萬元,完成工程量4.413萬立方米。庫容量由原來的不足50萬立方米,增加到148萬立方米。

★文化建設

鎮黨委、政府針對廣大民眾喜愛京劇藝術這一特點,於1983年成立了業餘京劇團戲迷之家票友京劇團,吸引了50餘名京劇愛好者,並組成了一支業餘宣傳隊伍,以賈元芳為團長的票友京劇團,先後編排了《遇皇后》、《三娘教子》、《四郎探母》、《紅娘》等20個劇目,活躍了民眾的文化生活。他們還走出山頭、博山,出城演出,活躍在我市淄川、桓台、臨淄等區縣,受到各地民眾的好評。1994年,由淄博電視台來山頭拍攝的《票友之家》電視片,獲山東省1995年精品工程外宣優秀獎。

★馬公祠至淋漓湖旅遊公路開通

博山樵嶺前風景區是山東省著名的旅遊景區,因地處山區,只有一條簡易公路,每當旅遊旺季,車輛及遊人擁擠不堪,樂瞳鎮於1991年3月17日至9月25日,修建馬公祠至淋漓湖旅遊公路,歷時6個多月的時間竣工通車。馬公祠至樵嶺前淋漓湖旅遊路的開通,連線西過境公路,改變原閉塞路線為環形開放路線。這條路穿山越嶺,總長8公里,寬6.5米,修建橋函26座,投資達150餘萬元,動用土石方20多萬立方。此路起自博山西過境路馬公祠隧道北側,終至淋漓湖畔,對開發博山區的旅遊資源,改變西南部交通網路將發揮重要作用。

所轄村莊

山頭鎮轄兩平、馮八峪、秋谷、北神頭、南神頭、土門頭、新博、新生、西嶺、河北西、河南西、河南東、河北東、河北北、萬松山、東坡、河北南、窯廣、秋谷嶺、北坡、西頭園、建中、窯廣、北神頭、南神頭、秋谷、馮八峪、兩平、竹林、土門頭、河南西31個社區居委會;河南東、河北西、東坡、河北東、白楊河、尖西、尖南、尖北、水峪、樂疃、樵嶺前、馬公祠12個村。

山頭:位於博山城的東南部。鎮政府駐地山頭北距博山城2.5公里。博(山) 沂(源)公路由村中穿過。耕地1,838畝,林地651畝。共5,449戶,20,55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266人。除三戶回族外,均系漢族。設五個村民委員會,即:河北西、河北東、河北北、河南西、河南東;11個街道居民委員會,即:新博、西嶺、西頭園、河北西、河南西、建中、河南東、河北北、河北南、萬松山、河北東,還有博山陶瓷廠、淄博美術陶瓷廠、淄博陶土礦、黑山煤礦新博四個家屬委員會。

該村南部地質為奧陶系、其它均為石炭系。土壤多為褐土和白炭土,北部多為黑土。主產小麥、玉米。總產達123.94萬斤,畝產674斤。

該村歷來以盛產陶瓷而著稱。馳名中外的博山陶瓷廠。美術陶瓷廠都設在這裡。鎮屬陶瓷廠有山頭陶瓷廠、山頭美術陶瓷一、二、三廠。年總產值247.77萬元。另外五個村民委員會也都有陶瓷廠。

村民的家庭副業也多以做陶瓷小件為主。年總收入為354萬元。比1978年的總收入142萬元增加了1.5倍。人均分配也由1978年的197元提高到352元。

山頭建村歷史悠久。《薛氏世譜》載:“始祖諱德祥,字雲堂……陶於八陡,捐員外郎。故於宋仁宗六年(1028年),卜葬於山頭莊西為塋。二子故時,亦葬於此。……薛氏自始祖起,歷宋、元、明、清,世居於斯。”據此,北宋初即已形成村落。到元初,僅薛氏一族就已成為“各居易爨二十餘宅,數百餘口”的大族了。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宋氏舊譜原序》載:“益都之西偏有山城焉,日顏神鎮,名從孝婦。泉水出其祠下,孝水而東可三里,抵黑山西趾,籬落煙火,勢與山接者, 山頭村也。自三世祖諱雲,徙居茲土。”清乾隆十八年 (1753年)《博山縣誌》載村名為“山頭”。

據傳,因始建村時位處萬松山下的土山頭上,故名“山頭”。山頭是著名革命烈士石峰的故鄉。

秋谷:位於鎮政府駐地山頭東北兩公里。地處城區峨嵋山之東、 荊山之陽。耕地575畝, 林地425畝。共1.077戶,4,00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187人。設一村民委員會,一街道居民委員會、三個家屬委員會。

地質除北面荊山屬奧陶系石灰岩外,其它皆屬石炭系。土壤多系黑土和黑砂土, 比較瘠薄。主產小麥、玉米。畝產683斤。荊山有儲量豐富的水泥灰岩和化工灰岩。故工副業以石料為主。有機器制修廠、飯店等。年總收入93萬元。比1978年總收入的51萬元增長了近一倍。人均分配也由1978年的304元提高到499元。

該村交通方便,張(店)八(陡)鐵路從村西南北穿過,並在此設火車站。博山顏料廠、東風電機廠、工具廠、石油站、木材場,都設在這裡。

據83歲的高福會講:他原籍龍門石匣莊人。七歲時(1908年)隨父高奎成遷來落戶,給博山城裡劉家放羊。那時遷來的還有郭、劉、王、趙等姓,給石勉堂、趙燧家當佃戶,在秋谷南口定居,逐漸形成村莊,借秋谷地名為莊名。民國二十六年《續修博山縣誌》始有“秋谷”的村名記載。據此,清末民初始形成村落。

“秋谷”是博山城東荊山和峨嵋山對峙而形成的一條深谷。因四時風高如秋故名。宋代名人范仲淹曾在此寄讀。清初,現實主義詩人趙執信又在范公祠南建“因園”別墅,並以秋谷為號。這樣,秋谷就成了博山的名勝之地。有“秋谷高風賢址在”的詩句讚譽。

兩平:位於鎮政府駐地山頭東北三公里。地處城郊。博(山)福(山)公路由村中通過。是一個四面環山的山村。耕地747畝,林地570畝。共380戶,1,35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39人。設一村民委員會。

該村北部長城嶺屬奧陶系石灰岩,有儲量豐富的化工灰岩。其它均屬石炭系,歷來以產煤炭著稱。土壤多系黑土和黑砂土,比較瘠薄。主產小麥、玉米。畝產548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該村工副業發展很快,有煤井、石料場、化肥配件廠,年收入147萬元。比1978年總收入的26萬元增加了4.6倍。人均收入也由

1978年的193元提高到610元。全村戶戶都安上了自來水管,結束了兩平村歷來吃水難的歷史。

《房氏族譜》載:“吾房氏祖原系直隸棗強人也,自明洪武年間遷於青州府峨莊卜居。後裔永長隨父遷居兩平。”據此,明末即已形成村落。

“兩平”是以“趙班璽、翟三虎兩平世界”的傳說而得名。(詳見《地名故事·兩平》)

土門頭:位於鎮政府駐地山頭西南一公里,地處城郊。博(山)萊(蕪)公路由此村西通過。北鄰白楊河電廠。耕地176畝,林地68畝。共90戶,39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4人。設一村民委員會。古代,該村是博山通往萊蕪的必經之路,居民多以開店為業。

地質屬奧陶系石灰岩,有儲量豐富的水泥灰岩。山頭水廠設在這裡。土壤以紅土和褐土為主。主產小麥、玉米。畝產605斤。工副業以石料、油漆為主。年總收入17萬元, 比1978年的總收入6萬元增加了近兩倍。人均收入也由1978年的115元提高到315元。

《閻氏族譜》載:“吾閻氏之祖明季播遷。先世山西洪洞縣人也,族遷於飲馬泉。十世祖遷土門頭。”與閻氏同時迂來的還有許、吳等姓。據此,在明末清初即已形成村落。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誌》和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續修博山縣誌》,均有“土門頭”的村名記載。

據傳,該村原是博山趙姓的羊欄。南面有一土嶺,常年受洪水衝擊和人工挖掘,嶺斷成溝,狀若門戶,可通車騎,故名“土門頭”。

古蹟有清代現實主義詩人趙執信墓。

南神頭:位於鎮政府駐地山頭以西0.5公里。東與山頭相連,西鄰孝婦河,南與樂疃為鄰,北靠博(山)沂(源)公路。設一村民委員會和南神頭、新生兩個街道居民委員會及白楊河電廠、淄博建築陶瓷廠兩個家屬委員會。共1,145戶,4,31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246人。耕地340畝,林地180畝。交通方便、工商業發達,市、區屬的博山建築陶瓷廠、食品站、電校等均駐此地。

地質屬二迭系和奧陶系,有儲量豐富的水泥灰岩。土壤多系紅壤,較肥沃。又有奧陶系的地下水和孝婦河的水利資源。作物以蔬菜為主,年產量355萬斤。是博山區蔬菜基地之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企業蓬勃發展。該村有化肥機械廠,年總收入377萬元,比1978年增加了3.3倍。人均分配也由1978年的265元提高到735元。

該村與北神頭過去統稱“神頭”。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誌》載:“周末, 齊國西南郊長城嶺下之北鄙, 有孝婦顏文姜居嶺下。” 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載:“益都附郭西鄙為孝婦鄉,鄉有李顏村,以文姜顏氏女孝感靈泉,後屢顯微異,里人立祠祀之,故名顏神。”又,宋熙寧六年 (1073年) 商億《增修孝婦廟記》載:“距淄之南五十里,有水發源於山足,趨梁鄒而貫乎清濟,昔人構室於源上,以為祠。按地誌:齊有孝婦顏文姜,常逾歷山險,負汲新泉,奉姑所嗜,一旦感泉涌室內,派流遠注,故目其地日顏神,水日孝水,祠日顏姜之廟。”據此,該村初名“李顏村”。地域包括現在的博城一帶。又因孝婦顏文姜歿而有神,里人建廟祀之,故易名為“顏神”。後“又因地出石炭,土可甄陶,就居者日眾,因改村為鎮雲。”為了與鎮名區別,又易名為“神頭”。

此地是顏神的來由,又是孝婦河的發源地,故名“神頭”。該村因位於孝婦河以南,並為與北神頭村區別,故名“南神頭”。

北神頭:位於鎮政府駐地山頭以西一公里。東與山頭村相連,西倚鳳凰山,南隔孝婦河與南神頭相望, 北靠峨嵋山。耕地322畝,林地3l2畝。設一村民委員會。共999戶,3,788人。該村位於博(山)沂(源)和博(山)萊(蕪)公路的三岔口。故交通非常方便。博山水泥廠、農機公司等均駐此地。

地質多系奧陶系石灰岩,並有儲量豐富的水泥灰岩。土壤多系紅壤,較肥沃。以種蔬萊為主,年產608萬斤。是博山區蔬菜基地之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新建有化肥機械廠等。年總收入377萬元,比1978年增加3.3倍。人均分配由265元提高到735元。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誌》載:“周末齊國西南郊長城嶺下之北鄙,有孝婦顏文姜居嶺下,歿而有神。”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載:“益都附郭西鄙為孝婦鄉,鄉有李顏村。以文姜顏氏女孝感靈泉,後屢顯微異,里人立祠祀之,故名顏神。”宋熙寧六年(1073年)商億《增修孝廟廟記》載:“距淄之南五十里,有水發源於山足,趨梁鄒而貫乎清濟,昔人構室於源上以為祠。按地誌:齊有孝婦顏文姜,常逾歷山險,負汲新泉,奉姑之所嗜,一旦感泉涌室內,派流遠注,故目其地日顏神,水日孝水,祠日顏姜之廟。”據此,該村初名“李顏村”。地域包括現在的博城一帶。又因孝婦顏文姜歿而有神,里人建廟祀之,故易名為“顏神”。後“又因地出石炭,土可甄陶,就居昔日眾,因改村為鎮雲。”

為了與鎮名區別,又易名“神頭”。此地是顏神的來由,又是孝婦河的發源地,故名“神頭”。該村因處孝婦河以北,為與南神頭區別,故名“北神頭”。

東坡:位於鎮政府駐地山頭以東兩公里的黑山前坡。地處城區。耕地435畝,林地386畝。共382戶,1,388人,其中非農業980人。設一村民委員會和一個居民委員會。

地質屬石炭系。歷來以產煤炭著名,是博山煤炭產地之一。土壤系褐土和黑土.還有少部分黑砂土。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畝產568斤。工副業有磚廠、陶瓷廠、煤井。年總收入38萬元。比1978年的總收入13萬元增加了近兩倍。人均收入也由1978年的161元提高到338元。

《周氏族譜》載:“始祖諱志德,明洪武二年由冀州棗強縣旋遷於顏神店之北坦,九世國頌迂黃家莊定居焉。”周家林祖碑有“清處士周公諱國頌,字美西”的記載。據此,清初即已建村。該村初名“黃家莊”。明末黃姓由中石馬遷來立村。清初又有周姓遷入。先後遷入的還有張、王兩姓。清乾隆年間,黃氏全部遷出後,因村地處山頭莊東的黑山前坡,故更名為“東坡”。

馮八峪:位於鎮政府駐地山頭東北2.5公里,地處城郊黑山西北麓。耕地756畝,林地176畝。共476戶,1,82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02人。設一村民委員會,一個居民委員會。

該村山嶺重疊,溝壑縱橫。地質屬石炭系。以產煤炭而著稱。過去的“大成煤礦”就在這裡。土壤多為石砂土,土質鬆散瘠薄,以小麥、玉米為主要作物。畝產430斤。工副業有煤井兩處、制修廠一個。年總收入79萬元,比1978年的總收入31萬元增加了1.5倍。人均收入也由1978年的160元提高到277元。

《馮氏宗譜》載:“始祖彥成,子六、行二,直隸棗強人。明洪武初,兄彥通遷發雲南。公遷於益都,占籍馮八峪村,墓在村北。清雍正末年,改置博山縣,子孫遂為博山人。” 明末清初,又有趙、高兩姓遷入。《籠水趙氏世譜》載:“始祖平,明洪武初年由棗強遷居蒙陰薄板台,以避亂遷於益都顏神鎮。十一世帝臣,子三,居龍蟠峪。”時在明末。又《高氏族譜》載:“吾始祖諱舉,於明洪武初,自北直棗強縣遷於青州府益都縣孝婦鄉之高家胡同。十四世敬復遷龍蟠峪。”時在清康熙末年。據此,明代即已形成村落。

清康熙九年(1670年) 《顏神鎮志》載村名“馮八峪”。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 《博山縣誌》和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續修博山縣誌》,均載村名為“龍蟠峪”。據傳,該村因地處龍蟠峪而得名。又因馮姓多住於八條峪口之下,定名為“馮八峪”。

窯廣:位於鎮政府駐地山頭東南兩公里,地處城區。博(山)沂(源)公路由村東通過。耕地613畝, 林地195畝。共506戶,1,87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51人。除一戶回族外,均系漢族。設一村民委員會,一個居民委員會。

該村以岳陽河為界,西部屬奧陶系石灰岩,東部為石炭系,故以產煤炭、陶土著稱。土壤多系紅壤土和褐土,比較肥沃。水利條件較好,有寶山水庫和新打的兩眼機井。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畝產達890斤。工副業有煤井、陶瓷窯、缸瓦廠。年總收入111萬元,比1978年的總收入26萬元增加了三倍多。人均收入

也由1978年的138元提高到497元。

該村是山頭鎮比較古老的村莊之一,也是山頭陶瓷的發祥地。據民國十八年(1929年)在該村出土的古窯址和《薛氏世譜》的記載考證:北宋初,薛氏就由八陡遷到這裡建窯業陶,取名“窯廣”。到了明洪武初期,李氏由棗強徒居於此,已形成村落。後又有張姓、 孫姓遷入, 仍沿用“窯廣” 為村名。清康熙九年(1670年) 《顏神鎮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 《博山縣誌》和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續修博山縣誌》,均載有“窯廣”村名。

據傳,因取“窯業甚廣”之義,故定村名為“窯廣”。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53708
27086
26622
家庭戶戶數 17400
家庭戶總人口(總) 51958
家庭戶男 25794
家庭戶女 26164
0-14歲(總) 8654
0-14歲男 4495
0-14歲女 4159
15-64歲(總) 40150
15-64歲男 20460
15-64歲女 19690
65歲及以上(總) 4904
65歲及以上男 2131
65歲及以上女 2773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4643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