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蒙山

山西蒙山

山西蒙山在太原西南約20公里處,在晉祠以北的寺底村,主峰高1325米,而蒙山曉月為舊太原八景之一。北齊高洋帝於天保二年( 551)將東魏大莊嚴寺擴建為開化寺,開鑿了高 200尺的摩崖大佛,稱為西山大佛,比目前全國最大的樂山大佛略低,但時間上要早於樂山大佛開鑿。

基本信息

簡介

隋文帝時新建了庇蓋大佛的殿閣,唐高宗和武則天曾來此禮佛,賜宮內袈裟。由於寺毀閣傾,大佛淹沒於亂石瓦礫之中,僅見胸頸部分,胸寬25米,高17.5米,頸部直徑寬五米。現作為旅遊資源正在規劃開發之中。

著名景點

晉陽八景:蒙山曉月、汾河晚渡、巽水煙波、雙塔凌霄、崛圍紅葉、玉門積雪、土堂怪柏、烈石寒泉

蒙山大佛

世界第二大佛

具有世界第一大佛之稱的佛像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就是位於四川省的樂山大佛,佛像高71米。那如果問你,有世界第二大佛之稱的佛像在哪裡,恐怕就不是那么多人知道了。這尊佛像位於山西省太原市的蒙山,因此名為蒙山大佛(也叫西山大佛),它雖然比四川樂山大佛矮8米,但建造時間卻早了162年,建成於北齊時的公元551年,距離現在已經有1455年的歷史,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

山西蒙山山西蒙山

歷經五代皇帝建成

公元551年,歷史上有個叫做高洋的皇帝,他在河南安陽市北當時叫做鄴城的地方建都,除此以外,他還把當時的晉陽城作為別都,也就是現在的太原市晉源鎮古城營村。高洋為人驕傲、奢侈,大修宮苑,把遠離鄴城的晉陽城修得富麗堂皇,而且在西山的開化寺後,依山開鑿一尊大佛像。他徵集天下的農夫,動工開鑿大佛,日夜不休息。晚上的時候,就拿油燈照明,整個山上,有萬盞油燈被點亮,光焰甚至可以照射到山下的晉陽宮。到了冬天,天氣十分寒冷,他就命令工人燒開水來和泥,大規模地動工,讓老百姓的生活窮困不堪,死傷無數。高洋死後,他的兒子高殷即位,工程非但沒有停止,反而越搞越大,直到公元577年,高洋的第五代子孫高緯執政時,大佛才得以完成。

大佛是由北齊皇帝高洋賜建,歷經高殷、高演、高湛和高緯四位皇帝的督建始成。在史書上也有記載:“北齊文宣帝高洋於天保二年在晉陽蒙山建寺,賜額開化”、“鑿石迎溪,依山刻像,歷時20餘年,緯時造成”。

武則天贈送袈裟

據記載,唐朝時,高祖李淵常來蒙山拜佛,復賜名“開化”;特別是唐顯慶五年, 唐高宗李治和太后武則天夫婦久仰大佛來朝拜時,看到大佛二人驚嘆不已,武則天當下傳下懿旨,要為大佛贈送袈裟。回到長安後,宮內立即為大佛制那件碩大無比的袈裟,由於這件袈裟實在太大了,在太監的監工下,用一年的時間才製作完成。做好的袈裟被特使送至晉陽城,並在晉陽百萬僧俗的注目下為大佛舉行了披袈裟儀式。一時間,大佛在皇家眼中形同國廟,在百姓眼中至靈至寶,備受尊崇,這令中國蒙山大佛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顯得尤為光鮮。

山西蒙山山西蒙山

消失六百年後神秘再現

又過了400年後,到了元末,隨著朝代更替、歲月變遷,在飽受戰火損毀和大自然風霜雨雪的剝蝕後,顯赫一時的蒙山大佛終於在元朝末年閣傾像塌,從此大佛之腹、手、腿、足以及基座和大閣遺基就被掩埋于山石、殘磚和泥沙之中,不為後人所知。此後,大佛突然完全消失了。

直至600多年後的上世紀80年代,大佛才被山西太原的一位老人發現。經過種種自然界不可抗力的毀壞,大佛下部35米處已形成採空區,一旦頂板塌陷,勢必導致大佛垮塌。保護工作迫在眉睫,2006年6月,寺底村的一幫村幹部成立了“晉陽西山大佛保護基金會”。2006年9月,為迎接國慶黃金周,太原市召開“晉之源文化旅遊”推介活動,強力推出“晉源十六景”,鮮為人知的蒙山大佛首次和晉祠、天龍山並列其中。2008年5月12日,蒙山大佛景區對外開放,這座有著1400年歷史、湮滅了600年的巨型摩崖石刻重新面世。

修復工作

文物保護界有句行話,叫"修舊如舊"。那么,西山大佛的保護開發如何修舊如舊呢?比如對重建佛頭,各方面的看法都是不一致的。晉源區文物旅遊局楊秀生局長表示,他是不太贊成重建佛頭的,"應該避免破壞性保護","殘缺也是一種美"。寺底村的修佛頭行為被叫停後,來自北京的地質專家就強調,"水泥製作的佛頭和原始的佛身會顯得很不協調"。 西方歷史上許多被毀的著名建築、園林等,比如羅馬競技場、帕特農神廟、海德堡城堡等,西方人更傾向於用保存遺址的方式來紀念,形成了一種"廢墟文化"。

在蒙山景區建設過程中,"景區開發要減少人工痕跡,保持歷史滄桑感"。最後的修複方案是:山西頤田雕塑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山西省著名雕塑學家苗新田負責設計並在大佛原址上加建佛頭。這其中一個前提是:佛頭的風格必須符合北齊的佛像雕塑風格。苗新田認為,"殘軀只能做歷史遺存,是給內行看的","但要發展旅遊,整個佛像必須有形象";"從搞雕塑角度講,佛像的關鍵主要是造型","必須有時代特徵"。

苗新田介紹說,起初村民選擇的佛頭是北魏風格的,取自雲岡石窟,時代特點是"秀骨清像";而北齊的佛頭特點是處於北魏向唐朝過渡時期,"在清瘦和豐腴之間",造像由瘦長的臉型又轉化為半圓形狀。晉源區華塔村曾經出土過兩個北齊時代的石佛頭,苗新田的設計藍本,正源於此,"這就是修舊如舊"。村民給西山大佛建佛頭時,苗新田看了媒體登出的照片後,"壞了","這是個大事,不應該馬馬虎虎"。苗新田曾給國內很多寺廟搞過雕塑,"但守在家門口,不參與太原的事情會很遺憾","我當時認為自己必須參與"。

苗新田在製作蒙山大佛造型修復的雕塑設計稿苗新田在製作蒙山大佛造型修復的雕塑設計稿

2007年7月,苗新田開始做設計。

2007年8月,苗新田帶工人進駐晉源。

到了2007年年底,這個高12米、寬7米多、重80多噸的佛頭終於完美登場。

修佛頭的行為,得到了寺底村民的積極擁護。目前,寺底村重修了村莊原址廢棄的60間石窯洞,"準備搞農家樂等旅遊項目"。

在整個建設過程中,苗新田都沒有談過工程建設費用,"都是看著給,也沒有個造價依據","談錢是以後的事情,先參與再說"。 楊秀生局長承認,"建設資金非常緊張"。整個蒙山景區包括修道路,開化寺、觀音堂重建,景區美化綠化等投資需要上億元,"資金很困難,但工程很順利"。應該說,這多虧了一大批和苗新田一樣"不計成本、只求參與"的人。

"這樣的工程全國也就這么一項,實在太有意義了",大佛的建設者都這么說。

重新修葺莊嚴壯觀

蒙山蒙山

如今蒙山依舊是松柏參天、溪水潺潺,古開化寺、甘泉寺、北漢皇帝劉繼元避暑宮等建築掩隱於青山綠水之間。在看到大佛之前,首先要經過開化寺,寺前是一塊平整的開闊地,有數棵菩提樹高高挺立。燦爛的陽光灑在寺廟四周,天高雲淡,寺院裡有連理雙塔,邑志6稱“釋迦如來舍利塔”,它近觀雋雅秀麗,遠眺猶似兩朵未開的花蕾,為磚砌單層兩基塔,兩塔基底相連,故稱連理塔,在全國各地也屬罕見,是太原市最古老之塔。站在寺前的觀佛台上向左側望去,兩里遠處有尊大佛橫空出世,那就是極盡榮耀和磨難的蒙山大佛。修復後的蒙山大佛坐於蒙山南麓的石崖之間坐高40米,通高66米,大佛兩耳齊肩,雙目微睜,背依群山,盤腿而坐,其中新添的佛頭高12米、直徑8米,重約140餘噸,寬大的胸肩、修長的雙臂從兩側石崖中呼之欲出,莊嚴壯觀,讓人嘆為觀止,昔日風采再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