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蠍,俗稱蠍子,也稱全蠍,全蟲,是我國傳統的中藥材。屬野生爬蟲類,常寄居山坡,牆縫,土穴等潮濕陰涼處在世界各地蠍的種類及分布很多,也具有不同的形態學,生物學特徵,因而具有不同的經濟價值。蠍主要分布於除寒帶以外的世界大部分地區,在我國南北各地廣為分布。蠍屬於節肢動物門,蛛形綱,蠍目動物。全世界範圍內蠍目中共分6科,70屬,共600餘種,我國共有11種,其中包括最為常見的東亞鉗蠍。東亞鉗蠍,也就是馬氏鉗蠍,屬蠍目鉗蠍科,是我國傳統名貴中藥常整體入藥,所以又稱之為全蠍,通常人們所說的蠍子,也往往指東亞鉗蠍。蠍性喜溫,喜濕,常在溫暖多雨的氣候帶廣泛分布。從世界範圍來看,除了北極,南極及其它寒帶地區沒見有蠍分布的報導外,在大部地區,均有各種蠍目動物發現,許多地方常大量分布,甚至泛濫成災。
在我國,蠍的分布也很廣。據有關考察研究表明我國的11種蠍,主要分布在北緯32~42°之間的華北,東北及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也就是雨水相對較多,氣候相對暖濕的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及熱帶地區,而在水分較少的西北內陸則分布較少。
對於東亞鉗蠍,其自然分布多集中在東北,華北一帶,長江以南地區則相對較少。在華南及華中地區,西南地區等均有分布報導,但主要還是分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如山東,內蒙古,山西等省,自治區,在遼寧,黑龍江,吉林、河北等省也有大量分布。
生活習性
蠍子喜歡生活在背風、向陽、乾燥的山坡地帶,常棲息在山崖石壁的夾縫及古老建築物縫隙、石塊下等較隱蔽的地方,喜在乾燥處棲息,愛在避風處活動。它既怕過分的乾燥,又怕過分的潮濕,天氣乾旱時,它會爬到有些潮氣的地方去棲息,以吸取水分,天下雨的時候,它又會躲避到乾燥山坡上去。此蟲的生命力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當食物來源不足時,它連續幾個月不進食也餓不死。它害怕強光,白天置身於土穴、石縫等陰暗處,夜間開始活動、覓食。它的活動規律和氣溫有關,在不冷不熱的初夏和初秋時節,它一般在傍晚和上半夜出去覓食、飲水和交配,至氣溫較低的冬季,它出窩活動和回窩的時間都相應提前並縮短活動時間。
蠍子是變溫動物,它活動的最適溫度是25~39度,低於25度就減少活動,低於15度其生長就近於停滯,低於8度時就會進入冬眠狀態。
它屬於食肉性動物,以各種肢節動物為食,尤其愛吃軟體的昆蟲,凡蚊、蠅、蛆、蟋蟀、螻蛄、蜈蚣、蝶和蜻蜓都是它的食物,尤以黃粉蟲最合它的胃口。它捕食昆蟲時,常用口鉗將蟲鉗住,再用毒針將其麻醉,並以其鰲肢撕碎送進口器,把汁吸完後再吐出消化液溶解食物。
蠍子膽子很小,很怕驚擾,特別是懷孕、產仔期間,一聞風吹草動,即潛伏隱蔽,它最怕農藥,很少量的敵百蟲等就能致其死亡。
它平時喜靜不愛動,多在固定的窩穴中群居,一旦受到驚擾,就會結群遷居或外逃。
科學價值
全蠍主含蠍毒素,尚含甜菜鹼、三甲胺、牛黃酸、卵磷脂等成分,性平,味甘辛,為醫治諸風要藥,具有熄風鎮痙、祛風攻毒之功能。經濟價值
蒙陰縣酒廠採用“穀雨”前後捕捉的蒙山優質全蠍,佐以各種中草藥,以優質白酒配製而成的“蒙山牌”全蠍酒,色澤金黃透明,藥香酒香協調爽口,口味純正,微帶甘甜,具有穿筋透骨、逐濕、祛風、止痛、通絡、解毒等功效。1988年獲中國優質保健品金鶴獎、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銀獎。民間傳說
傳說,過去蠍子山上蠍子泛濫成災,成千上萬的蠍子竄到附近村莊,蜇死了許多人畜,人們想盡各種方法,都不能除去這些蠍子。後來,人們從茅山請來了一個老道士,在附近建了座金雞廟,蠍子從此便絕跡了。至今,蠍子山上沒發現過蠍子。儘管蠍子山上沒有了蠍子,可蒙山其它地方卻盛產蠍子,並且蒙山的蠍子比其它地方的還多兩條腿,稱為"全蠍",藥用價值極高。藝術作品
1.外部特徵東亞鉗蠍的整個身體極似琵琶狀,全身表面為高度幾丁質化的硬皮。蠍體一般可分為3部分,即頭胸部、前腹部和後腹部。頭胸部和前腹部合在一起,稱為軀幹部,呈扁平長橢圓形;後腹部分節,呈尾狀,又稱為尾部。雌蠍體長約52毫米,雄蠍體長約48毫米,尾略長於軀幹。軀幹的背面、尾的第五節和毒針的末部呈灰褐或紫褐色,其餘部分均為黃橙色,腹面呈灰黃白色。(l)頭胸部頭胸部又稱前體,較短。頭與胸癒合,前窄後寬呈梯形,背面有堅硬的背甲,其上密布顆粒狀突起,並有數條縱脊。近中央處的眼丘上有1對中眼,兩前側角各有排成一斜列的3個單眼。蠍子的頭胸部由6節組成,故有6對附肢:1對鰲肢、1對觸肢、4對步足。鰲肢亦稱口鉗,可將捕獲物撕裂、搗碎,有助食作用。觸肢又稱鉗肢、腳須,由基節、轉節、腿節、掌節(有一不動指和可動指作捕取食物和感觸之用)組成。4對步足生於兩側,為行動器官。步足分7節:分別是基節、轉節、腿節、膝節、脛節、跗節和前跗節,其末端有2爪和1距。步足的後一對均比前1對長,即第1對最短,第4對最長。4對步足的基節相互緊密連線形成了頭胸部的大部分腹壁。鰲肢、觸肢的基節和第1~2對步足基節的額葉包圍成口前腔的底部。第3~4對步足的基節間有一略呈五角形的胸板。
(2)前腹部前腹部又稱中體,較寬,由7節組成。背板中部有3條縱脊第。第一節腹面有2片半圓形的生殖(生殖腔蓋),下面為生殖厴。第2節腹面兩側各有一櫛板,為短耙狀,呈“八”字形排列,上有豐富的末梢神經,是重要的感覺器官。櫛板有齒,一般為19或21個(雌性為19個,雄性21個)。第3~7體節腹板較大,在兩側有側膜與背板相連。側膜有伸縮性,因而腹部可舒張或縮小。第3~6節腹面的左右各有1個圓形書肺孔,分別與相應的書肺相通,是外界與體內氣體交換的通道。第7節呈梯形,前寬後窄,連線後腹部。
(3)後腹部後腹部又稱末體或尾部,細長如尾狀,呈橙色,由5節組成,能向上和左右捲曲,但不能向下彎曲,各節背面有中溝,背面至腹面還有多條齒脊。第5節最長,深褐色,其腹面後緣節間膜上有一開口,為肛門。第5節後為一袋狀的尾節,內有1對白色的毒腺,尾節最後方為一尖銳毒針,毒針近末端靠近上部兩側各有1個針眼狀開口,與毒腺管相通,能釋放毒液,有麻醉動物和毒死動物的作用,是禦敵自衛和攻擊對方的武器。
2.內部構造蠍子各體節由備板和腹板組成,各節由節間膜相連,能自由伸縮。體腔內有生殖、消化、呼吸、循環、排泄、神經、感覺器官,並各有其不同的生理功能。
(1)生殖系統生殖系統的四周皆被消化腺的盲囊所包圍。生殖器官的開口(生殖孔)位於前腹部第1節的腹面,外有生殖厴覆蓋。
雄蟹生殖系統由精巢1對呈梯形管狀。精巢形成的精子通過輸精管通入膨大的貯精囊,再通入生殖腔,經雄孔通體外。有一個與生殖腔相通的小附屬腺,精莢腺中有時可見到雄形的精莢。與貯精囊相連的一個盲囊也是附屬腺。
雄蟹生殖系統卵巢位呈梯形網狀,由3跟縱管和5對橫管相連而成,其周圍有圓形的卵。卵巢前方兩側由短輸卵管通入膨大的那精囊,然後匯合到生殖腔,經雄孔通體外。
(2)消化系統蠍子的消化系統主要由消化管和唾液腺組成。消化管分前腸、中腸和後腸3部分。食道下方有團葡萄狀的唾液腺,蠍子進食時,唾液腺能分泌消化液,並將其吐出體外,再體外將食物消化成肉糊狀,而後吮吸入前腸。中腸位於前腹部中央,腸壁的上皮細胞可分泌消化液,促進食物分解。中腸是蠍子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的主要器官。後腸位於後腹部中央,是食物蠶渣排除體外的通道。
蠍子前腹內部,有一串串褐色葡萄狀腺體,這是儲存營養的盲囊。盲囊的大小不固定,它與發育程度有關:蛻皮前蠍子肥胖時,盲囊就肥大;蛻皮後由於營養轉化,盲囊就瘦小得多;孕蟹在卵子發育階段盲囊占去絕大部分空間,而臨產前則收縮得很小。
(3)呼吸系統呼吸主要靠書肺進行,書肺位於第3~6腹節的書肺孔下面,每節1對,共4對。書肺具有一個堅韌的囊,它是由腹壁內陷褶皺重疊形成的。書肺孔是蠍體交換空氣的通道。通過肌肉的舒張和收縮,書肺吸人外界新鮮空氣中的氧氣,通過書肺中的微血管進人心臟,供應全身,同時排出二氧化碳。
(4)循環系統蠍子的循環系統為開管式,由心臟和血管組成,比較發達。在蠍子的前腹部背板下面,可見到1條乳白色管子有規律地搏動,這就是蠍子的心臟。蠍子的心臟共分8室,每室有1對心孔,前後各通出一條大動脈。血液無色,在體腔內流動,由於心臟的不斷跳動和前腹部的脹縮,血液循環不止。血液在輸送氧氣的同時,還傳送各種酶和激素,對蠍子的機體起調節作用。
(5)排泄系統蠍子的排泄系統由2對馬氏管組成。馬氏管細長壁薄,開口於中腸和後腸連線處。其游離端閉合,浸浴在血液中,可從血液中吸收各種代謝產物,將其送人後腸,混人糞便,經肛門排出體外。
(6)神經系統主要由腦神經節、咽下神經節和腹神經索組成,較為簡單。腦神經節又稱咽上神經節,不發達,呈雙葉形,位於食道的背面,分支到觸肢和步足。咽下神經節由1對粗而短的圍咽神經與腦神經節相連。腹神經索呈索狀,是由咽下神經節向後伸出的縱神經,具有7個腹神經節。中樞神經還有許多分支,分別到達眼、櫛板、附肢和生殖厴等處,縱貫個身,支配蠍子的運動、捕食、交配、產仔、蛻皮、排泄等活動。
(7)感覺器官感覺器官包括眼、觸毛、櫛齒突。蠍子有一對中眼和3對側眼,但視覺遲鈍、畏光,基本上沒有搜尋、跟蹤、迫捕及遠距離發現目標的能力,但能在黑夜中行走和捕食。蠍子全身表面遍布觸毛,以附肢表面最多。腹部各體節相接處的凹陷裂縫上都蓋有一層薄膜,其表皮下有感覺細胞和毛狀突起,這些都是靈敏的感覺器。因此,蠍子對噪音、震動都有感覺。蠍子的櫛板富含豐富的末梢神經,有觸覺、識別異性和維持身體平衡的功能。
生活史
一般地講,東業鉗蠍具有較強的適應生活環境的能力,其生命力也是非常頑強的。例如,野生蠍若在溫、濕度等環境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即使缺食1年仍不至餓死。常溫下,蠍子從仔蠍到成蠍需要3年左右的時間,蠍子的繁殖期為4~5年,每年產l胎,壽命高達7~8年,產仔期約5年。在自然條件下的人工養殖蟹與野生蟹的生活史基本相同,且由於家養蠍受到人為的保護和管理,因而其一般生長發育和繁殖都優於野生蠍。而創造恆溫(26~38℃)條件,可以部分地改變蠍子的生活習性,且一年四季均能生長發育,各齡期的蛻皮間隔時間也明顯縮短,從仔蠍到成蠍只需8~10個月,交配過的雌蠍3~4個月便可繁殖1次,全年能繁殖2~3次,養蠍的效益可明顯增加。蠍子具有變溫動物的共同特性,即在1年的生長發育周期中,隨著氣候的變化而表現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在人工養蠍時充分了解和認識這一特點,在實際飼養過程中加以掌握,即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野生蠍在自然狀態下,一年中可分為生長期、填充期、休眠期、復甦期4個階段。
(1)生長期從“清明”到“白露,(150~160天),是蠍子全年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最好的階段,故稱為生長期。
每當“清明”前後,氣溫逐漸回升,氣候逐漸轉暖,昆蟲開始復甦出蟄,野生蠍的天然適口食物隨之逐漸增多,蠍子的消化能力也隨著氣溫的升高而不斷增強,活動範圍和活動量也日漸加大。在此期間,以“夏至”至“處暑”活動最為活躍,取食量增大,新陳代謝最為旺盛,是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高峰時期。蠍子的交配和產仔也大都是在此期間進行的。
(2)填充期從“秋分”至“霜降”期間(45~50天),是野生蠍積累和貯存營養,為進人冬眠進行生理準備的階段,故稱為填充期。
自“秋分”以後,氣溫開始逐漸下降,野生蠍在此期間食量大增,儘量飽食,並將攝取的營養轉化為脂肪貯積起來,以便供給冬季休眠期和來年復甦期內所需的營養消耗。
(3)休眠期“立冬”至“雨水”期間(120~130天),野生蠍的生長發育完全停滯,新陳代謝降到最低水平,進人蜷伏休眠狀態,以安全度過不良環境條件,故稱為休眠期或蟄伏期。
秋末冬初,野生蠍即停止採食等活動,大多數個體轉移潛伏於距地表30~80厘米深的窩穴內,縮攏起觸肢與步足,尾部上卷,蟄伏越冬。
(4)復甦期從“驚蟄”至“清明”(30~50天),此時嚴冬已過,暖春將臨,處於休眠狀態的野生蠍開始甦醒出蟄,故稱為復甦期。
“驚蟄”以後,氣溫開始上升,野生蠍便由靜止狀態逐漸轉人活動狀態,此過程即為復甦。但由於早春氣溫偏低且晝夜溫差較大,這時蠍子的消化能力和代謝水平還較低,其活動時間和範圍也都不大,除白天曬暖時間逐漸有所增長外,夜間很少出窩活動。此時蠍子只能憑藉軀體所具有的吸濕功能自環境中吸收少量的水分,利用填充期所貯積的營養物質和食人少量的風化土來維持生命。
體長體重對照
齡期 | 體長(厘米) | 體重(毫克) | 蛻皮時間 |
1 2 3 4 5 6 7 | 1 1.5 2.0 2.7 3.4 4.1 4.8 | 15.2 24.0 81.2 231.5 497.1 923.5 1240.0 | 出生後第5天 9月下旬 第2年6月下旬 8月下旬 第3年6月上旬 8月下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