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四大梆子

山西四大梆子

山西省戲劇在中國的戲劇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別是晉南地區,是山西省戲劇、也是中國戲劇的發源地之一。其中,山西四大梆子是指山西省漢族戲曲劇種中的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其中,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同根異枝,一脈桕承,皆為梆子聲腔的正宗。上黨梆子,起源於素有深厚戲曲傳統的古上黨郡澤、潞二州,由明清時期外地傳來的羅羅戲、卷戲和地方小戲俗曲,融匯從晉南、晉中流入的梆子戲而成。這四大梆子都是民眾基礎較廣的山西戲劇劇種。山西是“戲曲之鄉”,地方戲劇源遠流長。山西戲曲藝術,除了悠遠深厚的歷史淵源、舉世矚目的作家、古樸珍美的出土文物外,她品類繁多的戲曲劇種,也居於全國首位。山西地方劇種多達54個,占全國300多個劇種的六分之一。

簡介

山西是“戲曲之鄉”,地方戲劇源遠流長。山西戲曲藝術,除了悠遠深厚的歷史淵源、舉世矚目的作家、古樸珍美的出土文物外,她品類繁多的戲曲劇種,也居於全國首位。山西地方劇種多達54個,占全國300多個劇種的六分之一

山西省漢族戲曲劇種中的大戲,是人稱“山西四大梆子”的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其中,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同根異枝,一脈桕承,皆為梆子聲腔的正宗,而且民眾基礎甚廣。

發展歷程

晉劇劇照晉劇劇照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就出現了樂師及唱班、雜耍。漢代百戲流行,到了漢代中期,百戲活動在山西省晉南更是風靡一時,雖說當時的百戲還算不上戲曲,但它已經形成、孕育出戲曲藝術的胚胎。

從漢代到宋代,經過一千多年的孕育和演變,戲曲日趨成形。到北宋年間,在我省晉南、晉東南的一些鄉村已出現了專供演員演戲的大戲台。所有這些,都反映出當時晉西南、晉東南的戲曲藝術已達到一定規模。

最早流傳於晉南臨猗、萬榮、運城一帶的鑼鼓雜戲及晉北五台、應縣、山陰、寧武、朔縣、岢嵐、五寨一帶的賽戲和晉東南長子、平順等地的隊戲,對於山西省戲劇事業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戲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伴奏只用大鼓、大鑼等打擊樂器。

明清兩代,隨著元雜劇的衰落和崑山腔、弋陽腔、青陽腔等聲腔劇種在山西省的流傳,以梆子、亂彈為主體的地方戲曲蓬勃發展起來。明代嘉靖年間,吉縣重修樂樓的碑記中就有“正月吉日蒲州義和班在此獻演”的記載。清康熙四十六年冬季,平陽知府邀請戲劇家孔尚任在平陽纂修《平陽府志》時,在新春元宵節當天,觀賞了當地秧歌、竹馬、崑曲、亂彈等各種傳統的漢族民間文藝活動,他在一首亂彈詞中寫到:“亂彈曾博翠華看,不到歌筵信亦難。最愛葵娃行小步,氍毹一片是邯鄲”。他這裡說的“亂彈”,即為蒲州梆子,從這首講詩文中可以看出,當時蒲州梆子已形成獨特的表演形式,並且已出現了像葵娃這樣基本功紮實的著名演員。

蒲劇,又稱蒲州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戲中最古老的劇種,因起源於晉南蒲州(今永濟縣)而得名。它形成於明末,盛行於清代,劇目多達1000餘個。慷慨激越而又委婉柔和,粗獷豪放而又細膩纏綿的藝術風格,特別是濃厚的地方色彩,使蒲劇在晉南民間深受喜愛。

晉劇《傅山進京》晉劇《傅山進京》

蒲州梆子傳到晉中,與當地的秧歌及說唱藝術相融合,形成了中路梆子。清朝同治以後,中路梆子的名氣愈發響亮,開始流傳到河北、內蒙古、陝西、甘肅等地,博得當地人喜愛,以後,就以“晉劇”稱名於世。晉劇從鹹豐、同治年間開始,唱響不衰,盛事迭出。清道光之前,晉劇曾一度雄踞北京劇壇,以至成為山西的代表劇種。

受到蒲劇傳播的影響,晉北產生了聲腔激越、風格豪爽的北路梆子。明朝末年,兩次大規模移民使大量晉南人遷居晉北。移民心戀故土,喜聞鄉音使蒲劇在晉北漸漸傳播開來。在與當地語言和民間藝術的融合中,最終形成了以古代燕趙“慷慨悲歌”的邊塞風骨遺存為基本特色的北路梆子戲。

上黨梆子,起源於素有深厚戲曲傳統的古上黨郡澤、潞二州,由明清時期外地傳來的羅羅戲、卷戲和地方小戲俗曲,融匯從晉西南、晉中流入的梆子戲而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