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志·勞動志

清代中葉以後,“闖關東”更成為山東勞動力外流的主要渠道。 1949年6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勞動局成立。 1976年後,勞動工作得到恢復和發展,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過撥亂反正,勞動工作出現嶄新局面。

《山東省志·勞動志》的編纂工作始於1983年,正式出版於1993年。全書以篇、章、 節層次劃分,共分為5篇。依次為勞動就業篇、勞動管理篇、職工工資篇、勞動保險和職工福利篇、勞動保護篇。上限起自1840年,下限斷至1988年。 山東省歷來是勞動力資源密集的地區。
早在1000多年前,大批山東人就源源不斷地流入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的東北地區墾荒種地或充當僱工。清代中葉以後,“闖關東”更成為山東勞動力外流的主要渠道。
19世紀70年代,隨著德、英、日等帝國主義相繼侵入山東,迫使延續了2000多年的自然經濟日趨萎縮,大批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山東近代工人從產生之日起,就遭受著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階級的雙重壓迫和剝削,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工資收入低,安全無保障,常年在飢餓死亡線上掙扎。
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前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蓬勃發展,工人的命運開始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關注,但尚未獲得多少實際改善,又爆發了日本侵華戰爭。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山東是日本侵略者嚴密控制和國民黨反共的重點進攻地區,他們在占領區內推行“強化治安”和“戡亂建國”等軍警專制,工人所受壓迫和剝削尤為嚴重。在抗日民主根據地和解放區,工人階級成為社會的領導力量,封建奴役和資本剝削受到嚴格限制。但就全省而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山東工人才結束被奴役、被剝削的歷史,成為國家的主人。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為保護工人利益,陸續制定一系列關於勞動就業、職工工資、勞動保險、勞動保護等方面的方針政策, 山東的勞動工作逐步得到發展。
1949年6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勞動局成立。隨後,又設立失業工人救濟委員會和勞動就業委員會,負責處理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失業問題。1950年初,成立勞動保護委員會。在恢復國民經濟和第一個五年計畫建設時期,勞動工作發展較為順利,解決了國民黨政府遺留下來的失業問題,對職工工資進行了整頓、改革,逐步實行了社會主義的按勞分配製度。
1958年“大躍進”,在浮誇風、高指標的影響下,生產建設項目盲目上馬,勞動工作受到嚴重干擾,過多地從農村招用勞動力,隨著國民經濟的調整,不得不於60年代初開始大量精減職工。 “文化大革命”期間,各級勞動部門一度被撤銷,人員被調離,勞動工作陷於無政府狀態。大批城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同時,大批農民進城做工,出現了城鄉勞動力的對流。 1976年後,勞動工作得到恢復和發展,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過撥亂反正,勞動工作出現嶄新局面。到1985年,勞動部門的工作內容和工作範圍已擴大到綜合管理城鎮勞動就業,勞動力的招用與調配,企業勞動組織定員定額管理,勞動計畫與統計,職工工資,勞動保險和福利,技工培訓,勞動保護,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監察,礦山安全監察,受理職工民眾信訪,以及勞動爭議仲裁等。這些工作的開展,對發展山東各項事業和改善職工勞動、生活條件,保障工人合法權益,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