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志·出版志

《山東省志·出版志》的編纂工作始於1982年,正式出版於1993年。全書以篇、章、 節層次劃分,共分為4篇。依次為書刊出版篇、書刊印刷篇、圖書發行篇、出版管理篇。上限定為清順治年間,下限斷至1987年。
山東最早的雕版印刷書籍出現於五代。宋朝,山東刊刻出版業已初具規模,金、元、明時期繼續發展,而到清代特別是晚清,則達到鼎盛時期。 清朝山東出版業的特點是:(一)所出圖書以經書為主,總的政治傾向是為維護封建統治服務;(二)翻刻翻印的書比重很大,自己組編刻印的新書較少;(三)編、印、發尚未實行專業化分工,主要出版機構都是編、印、發的統一體;(四)印刷方面都是採用雕版印刷技術。
1912年至1927年,山東圖書出版處於刊刻出版業向現代出版業過渡的階段,雕版印刷和石印、鉛印並存,以翻刻、翻印古代典籍為主的刻坊和以出版現代讀物為主的書店、 書局並存;編、印、發有了分工,專門經銷圖書的書店、書局發展很快,1920年出現了推銷進步書刊的書店--齊魯書社; 期刊出版比較活躍,《勵新》《工人周刊》《山東勞動周刊》《鐵路工人》等進步刊物,揭露社會黑暗,傳播革命思想,影響很大 。
1928年至1937年,採用雕版印刷術,以翻刻、翻印古代典籍為主的刻坊已基本淘汰,採用石印、鉛印技術,以出版現代讀物為主的書店、書局已占據統治地位,一批在全省乃至在全國都有影響的出版單位相繼出現。專門經銷圖書的書店、書局發展很快, 10年間達207家,圖書發行已成為出版業中獨立的部門。這一時期,期刊發展非常迅速, 新創辦的期刊達380家,這些刊物絕大部分在政治上傾向於國民黨。中國共產黨各級組織辦的刊物已查到的有18家,但發行範圍小,存在時間短。 抗戰時期,根據地的圖書出版發行任務,1938年至1943年主要由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機關報《大眾日報》和各區黨委機關報承擔,1944年以後,主要由山東新華書店及所屬分店、支店承擔。8年間出版的圖書已查到的有597種,出版的期刊達144種。 解放戰爭時期, 作為出版業主力軍的新華書店發展很快,至1949年8月,除華東新華書店總店外,已有分店、支店130個,在整個解放區形成了出版發行網路。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10月,山東省人民政府設立新聞出版處,對全省出版、印刷、 發行實行統一領導。1951年1月,新華書店山東總分店改組為山東人民出版社、山東新華印刷廠和新華書店山東總分店。出版、印刷、發行實行專業化,分工合作,促進了出版業的發展。 但由於“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山東的出版事業遭到嚴重破壞。其中有四年時間停止本版圖書的出版,期刊幾乎全部停辦。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山東各出版社認真貫徹執行“地方化、通俗化、民眾化”出版方針,正確處理出版通俗讀物與出版學術著作的關係、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係,開闢出書新領域,多學科、多層次、系列配套出書。在此期間,山東省出版局、山東人民出版社著重進行了體制改革, 先後在各編輯室基礎上,組建8個獨立的專業出版社,支持有關單位成立山東地圖出版社、山東大學出版社,壯大出版隊伍。 1984年7月, 山東省出版總社成立,為改善出版經營機制,形成集團整體競爭優勢,省出版總社加快了改革步伐。到1987年,山東已形成配套成龍的完整的出版體系,可以出版適應各部門、各學科、各階層讀者需要的書刊,成為山東省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全省出版社已有12家,並在14個地市設有出版分社或出版科。正式期刊達170多種。 山東省出版總社是山東省出版業的主力軍,已成為由30多個職能處室和直屬單位組成,集編、印、發、供、管、外貿及科研、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出版事業集團,是一個獨立經營的經濟實體。1980年以後,各印刷廠不斷更新設備,引進新技術,原來的照像製版和手工製版已被電子分色取代,雷射照排和膠印印刷比重逐年擴大,印刷生產能力增長較快。書籍裝幀工藝和印刷質量居全國同行業的前列。全省以新華書店為主的多種經營形式、多種流通渠道、多種購銷形式的圖書發行網基本形成,較好地滿足了各個方面、各個層次讀者購書的需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