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兵舞

屯兵舞是徐聞的一種獨特道教舞蹈,音樂伴奏有小鼓、鑼、鈸、小鑼、嗩吶和牛角號。伴奏多為拍擊樂,節奏鮮明,氣氛熱烈。樂曲有《請神》、《召師》、《叫師》、《將軍令》、《練兵》、《辭神》等十四首,以民樂《游鑼》音調為主,這種祭神驅鬼的舞蹈,顯示道師法力無邊。這是一種道教和鄉土文化的結合體,其涉及的範圍很廣,萬事萬物無所不包。舉如實物、教育、文藝、宗教、道德、風俗等都在其內。

徐聞獨特的道教舞蹈——屯兵舞徐聞有流傳於民間、獨特的道教“屯兵舞”,在一般人來說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徐聞屯兵舞”舞蹈範圍不大,場地離不了道家的“一席地”。
道士屯兵時,在自家住宅正堂內以一張八仙桌設“內壇”,另於院場置兩張八仙桌為“外場”。在“內壇”的舞蹈有:請神、啟師、請水、頒兵、頒符、分糧、散餉;外場的舞蹈有:結集東、西、南、北、中五路軍馬,操練、驅除妖魔鬼怪等。 主舞道士兩名,身著大紅色道袍,頭扎紅布條,足穿黑布鞋。八音樂手和六位兵皆著白色唐上衣,黑色燈籠褲,腰扎紅綢布,足穿黑色便鞋。道具有:呼喚各路軍馬的號角、兵器王即刀、短劍、驅魔的火把,嗽法水畫符的酒杯,象徵軍糧銀餉的一大碗白米和一隻經嗽水畫符後神化可調遣千軍馬的大將軍——大紅公雞
音樂伴奏有小鼓、鑼、鈸、小鑼、嗩吶和牛角號。伴奏多為拍擊樂,節奏鮮明,氣氛熱烈。樂曲有《請神》、《召師》、《叫師》、《將軍令》、《練兵》、《辭神》等十四首,以民樂《游鑼》音調為主,這種祭神驅鬼的舞蹈,顯示道師法力無邊。這是一種道教和鄉土文化的結合體,其涉及的範圍很廣,萬事萬物無所不包。舉如實物、教育、文藝、宗教、道德、風俗等都在其內。
一種完整的文化形態,一般應包涵三個層面,即: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價值系統三個方面。中國民間的祭神驅鬼文化與這幾個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直接的、間接的關聯,尤其是在精神文化方面。以歌舞藝術這個層面上來討論,早在先民原始勞動的歌舞中,就孕育著這種雛形,古人多以歌舞祭神,驅鬼,特別是由漁獵進入農業社會之後,大多圍繞慶祝豐收,鬥爭勝利,驅除鬼疫,祭奠祖先等活動來強調人性的的確表達性。
宗教而論,在中國產生最早的道教,它的前身就是“鬼道”,即五斗米道,這是道教早期的一派,是東漢順帝(126年—144年在位)時張陵創立的,它奉老子為教祖,尊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初學這種道的人,名為“鬼卒”。以“治”為傳教單位,這種宗教文化的傳播,實際上也是中國民間祭神驅文化的演變和流傳。以歌舞藝術而論,在中國現存的民間歌舞中,許多都是原始宗教巫舞逐鬼驅疫的遺存。早在《說文》中,對“巫”字的解釋就是“象(像)人兩衰(袖),舞形”。
《尚書·伊訓》說:“歌有恆歌舞於官,酣歌於室,時謂巫風。”這種“以歌舞為職”的巫覡,在上古時代已大為風行。後來他們在進行歌舞活動時,還要“撞鐘擊鼓,間以絲竹”,“輕步徊舞,靈談鬼笑”,“酬酌翩翩”(《晉書·夏統傳》)。
可見中國民間自古這種文化的氛圍是濃的,至今仍流傳在雷州半島南麓地區的徐聞民間屯兵舞的舞蹈,可以說是巫舞的演變和再現,是遠古民間藝術的活化石,是具有中國民間文化色彩的一種不可多得的珍貴藝術資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