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居住區用地上植樹、栽花、種草,或進行山水、地形的設計和建設的活動,以創造安靜、清潔和優美的生活環境。包括在居住區用地範圍內公共花園的建造,庭院綠化,住宅建築綠化,公共建築綠化,街道綠化,防護隔離綠化等。居住區綠地是居民的主要戶外生活空間,在城市園林綠地系統中分布最廣,合理的居住區綠化用地一般約占居住區總用地60%左右。
簡史
中國早在西周時代,就在家屋附近種有桑、棗等樹木,還有小塊的菜地。西漢以後,貴族富豪往往在住宅後部或一側闢建宅園。隋唐五代的住宅,常用迴廊或房屋圍成四合院,院內栽植樹木花草,形成庭園。這種形式一直留傳到明清時代。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庭園式住宅──花園洋房,傳入中國大中城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住宅建築布局最初採用低層行列式,建築密度低,房前屋後空地大,為居住區綠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以後採用周邊式、集團式布局,在街坊中心建設公共花園。近年來採取成街成坊的布局,沿街綠地也獲得發展。不少較大的居住區或獨立的工人新村,都擁有各種不同類型的綠地,形成較為完善的綠地布局。建於1958年的上海市彭浦新村,用地面積24公頃,綠地覆蓋率48%,公共花園0.4公頃,住宅前後保留著5~15米寬的宅旁庭院綠地,每棟住宅的庭院綠化布置各不相同,形式多樣,並利用高壓電線下的用地育苗,綠化效果較好。
綠化布置
一般以居住街坊或居住小區形式建設的多層住宅區,綠化布置有以下幾個組成部分。
公共花園 是居民遊憩活動的中心。花園的布置根據用地大小和居民的要求,以種植樹木花草為主,鋪設草皮或鋪裝地面,使地面不露土,適當設定老人文娛活動室、兒童遊戲場、花壇和建築小品等。布置形式多採用開放的自然式。
庭院綠化 庭院是住宅建築圍成的空間,根據房屋間距,種植適宜的植物,以滿足降噪、防塵、防曬、調節小氣候等功能要求。種植的植物應加選擇,背陰的地方宜種植耐蔭植物,向陽的地方宜種植落葉喬木,從而做到“夏有蔭涼,冬有陽光”。在住宅建築形式統一的環境中,要注意綠化布置形式的多樣化,利用植物春夏秋冬的季相變化和不同植物的形態特徵,組成豐富多彩的庭院空間,發揮植物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藝術特色。庭院中的建築小品不宜過多,形體也不宜過大。
居住庭院(主要是郊區的居住庭院)還可選擇一些不需施大肥、管理方便的果木、蔬菜和藥草等經濟植物,如核桃、銀杏、葡萄、瓜豆等。
基礎種植 圍繞建築物周圍的植物栽種,是實現建築和庭院之間的過渡性綠化。主要作用是遮擋門窗、隔聲、調節溫度和濕度、防曬和美化環境等。為保證居室的通風和採光,栽植喬木須與住宅牆面保持5~8米的距離,並以落葉樹為宜。在視窗外宜栽植常綠的或開花的灌木,高度以不影響室內採光、又能保證住戶的安全和私密性為佳。
住宅入口綠化 住宅入口的綠化多與台階、花池結合,或擺設盆花。有的設定花架,作為室外和室內的過渡性空間,以緩和人眼光感的差異;有的種植不同的樹木,作為識別家門的標誌。後院入口宜隨意種植,造成自然生態環境的氣氛。
綠化布置要求 居住區綠化布置應注意以下各點:①根據居住生活的要求、建築布局、地形、環境條件等,設定不同類型的綠地,充分發揮居住區綠化的衛生功能,並達到國家規定的城市綠化覆蓋率指標。②居住區的綠化規劃(包括綠地布局和樹種規劃)必須與居住區規劃同步進行,同市政建設結合起來。③保證每個居民平均有一平方米以上的公共花園面積。公共花園一般以面積為0.2~0.5公頃服務半徑在500米以內為宜。④宅旁庭院綠化要根據住宅層數、房屋間距、居民類別等設計不同的綠化形式,綜合考慮遊憩、堆物、曬衣服、存車等日常生活需要,發展攀緣綠化,有條件時可營造屋頂花園。⑤植物選擇要根據居民的需要和愛好,一般宜選用管理方便、耐蔭、耐瘠薄、病蟲害少的植物,以落葉快長樹為主,常綠慢長樹也要有一定的比例。植物配置形式宜多樣化,儘量選用自然式。⑥居住區綠化要依靠居民,做好維護管理,明確責任和產權,疏通投資渠道,制訂法規,健全管理制度。
發展 工業已開發國家的居住區綠化,都注意與環境結合,設定庭院。底層實施庭院綠化,中間各層以陽台綠化為主,頂層設屋頂花園。有的利用高、低層結合布置的方法,形成台階式或“綠裙式”的住宅綠化方式,使各層都可見到綠色。集中建設的高層住宅區,常常在中心商場或停車場的屋頂上設定屋頂花園。花園中不僅種植樹木花草,還設定兒童遊戲場、園亭、園廊、花架以及噴泉、雕塑、坐椅、花壇等,與地面的花園無異。有的國家明文規定,住宅綠化好的,可減免稅金。在一些生活水平較高的國家,近年來生產性的家庭花園或菜園普遍發展起來。如聯邦德國約有 1/4家庭都有這種花園。法國有1000萬以上的“第二住宅”,居民在節假日到這裡從事園藝活動。一些國家十分重視居住區環境質量。居住區的規劃設計專家還進行了居住區和大自然生態環境滲透、融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