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尿蛋白質2/3來自血漿蛋白,其中白蛋白約占40%其餘為小分子量的酶(溶菌酶等、)肽類、激素類先進,如將正常人尿液濃縮後再經免疫電泳,可按蛋白質的分子量量大小分成以下3組:①高分子量蛋白質:分子量大於9萬,含量極微,包括由腎髓袢升支極及遠曲小管上皮細胞分泌的T-H糖蛋白及分泌型IGA等;②中分子量蛋白質:分子量4-9萬,是以白蛋白為主的血漿蛋白,可占尿蛋月總數的1/2-2/3;③低分子量蛋白質:分子量小於4萬,絕大多數已在腎小管重吸收。因此尿中含量極少,如免疫球蛋白FC片段,游離輕鏈、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等。腎小球因受到炎症、毒素等的損害,引起腎小球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濾出較多的血漿蛋白,超過了腎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稱為腎小球性蛋白尿。形成蛋白尿的機制除腎小球濾過膜的物理性空間構型改變導致“孔徑”增大外,還與腎小球濾過膜的各層特別是足突細胞層的唾液酸減少或消失,以致靜電屏障作用減弱有關。蛋白電泳檢查漏出的蛋白質中白蛋白約占70-80%,β2微球蛋白可輕度增多。此型蛋白尿中尿蛋白含量常大於2g/24h,主要見於腎小球疾病如急性腎小球腎炎,某些繼發性腎臟病變如糖尿病性腎病,免疫複合物病如斑狼瘡性腎病等。此外,功能性蛋白尿體位性蛋白尿產生的機制也與此相關。
由於炎症或中毒引起的近曲小管對低分子量蛋白質的重吸收功能減退而出現以低分子量蛋白質為主的蛋白尿,稱為腎小性蛋白尿,通過尿蛋白電泳及免疫化學方法檢查,發現尿中以β2微球蛋白、溶菌酶等增多為主,白蛋白正常或輕度增多,單純性腎小管性蛋白尿,尿蛋白含量較低,一般低於1g/24h。此型蛋白尿常見於腎盂腎炎、間質性腎炎、腎小管性酸中毒、重金屬中毒,套用慶林毒素、多粘菌素B及腎移植術後等。尿中β2微球蛋白與白蛋白的比值,有助於區別腎小球與腎小管性蛋白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