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白三百棒、白馬蹄香、魂筒草、鐵螃蟹《貴州草藥》,花臉細辛、小麻藥、土細辛、蜘蛛香、金耳環《雲南中草藥》,馬蹄香、馬蹄金《福建藥物志》,白倒插花《貴州中草藥名錄》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微苦,性溫。
歸經
入肺、腎經。
功效
溫經散寒,化痰止咳,消腫止痛。
主治
風寒感冒,頭痛,咳嗽哮喘,風濕痹痛,跌打損傷,口舌生瘡,毒蛇咬傷,瘡瘍腫毒。
相關配伍
1、治痰飲咳嗽,喉癢,吐清痰,白三百棒3-6g,煎水服,每日3次。或用白三百棒6g,煎酒120g,分3次服完。(《貴州草藥》)
2、治跌打損傷,白三百棒6g,土鱉蟲9g,泡酒90g。每次服15g,每日3次。亦可搽患處,或將藥渣搗爛敷患處。(《貴州草藥》)
3、治神經衰弱,陽萎,尾花細辛9g。煎服或燉肉吃。(《雲南中草藥》)
4、治腿部骨髓炎,尾花細辛葉搗爛敷。(《廣西民族藥簡編》)
5、治蛀牙痛,土細辛(尾花細辛)鮮葉適量,搓爛塞蛀牙洞內;另用土細辛6g,石膏60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
外用:適量,鮮草,搗敷。
使用注意
陰虛頭痛,肺熱咳嗽及孕婦禁服。
現代套用
用於治療感冒咳嗽,頭痛,哮喘,風濕病關節疼痛,口腔潰瘍,蛇咬傷和癰瘡等。
炮製
採集加工:四季均可采,陰乾。
藥材性狀
1、尾花細辛,根莖不規則圓柱形,具短分枝,長3-12cm,直徑2-6m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環形的節;節間長0.3-1.2cm。根細長,密生節上,直徑1mm;表面淺灰色,有縱皺紋。質脆,易折斷,斷面灰黃色。葉片闊卵形、三角狀卵形、卵狀心形,上面深綠色,疏生長柔毛,下面毛較密。氣芳香,味麻辣,略有麻舌感。
2、花葉尾花細辛,葉上面有白色點狀或塊狀花斑。余與尾花細辛相似。
形態特徵
1、尾花細辛,多年生草本,全株被散生柔毛。根莖粗壯。葉柄長5-20厘米,有毛;芽胞葉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背面和邊緣密生柔毛;葉片闊卵形、三角狀卵形或卵狀心形,長4-10厘米,寬3.5-10厘米,先端急尖至長漸尖,基部耳狀或心形,上面深綠色,疏被長柔毛,下面毛較密。花被綠色,被紫紅色圓點狀短毛叢;花梗長1-2厘米,有柔毛;花被裂片直立,喉部稍縊縮,內壁有柔毛和縱紋,花被裂片先端驟窄成細長尾尖,尾長可達1.2厘米,外面被柔毛;雄蕊比花柱長,花絲比花葯長,藥隔伸出,錐尖或舌狀;子房下位,花柱先端6裂,柱頭頂生。蒴果近球形,直徑約1.8厘米,具宿存花被。花期4-5月,雲南、廣西可晚至11月。
2、花葉尾花細辛,與尾花細辛相似,但葉面有白色點狀或塊狀花斑。花期3月。
生長環境
1、尾花細辛,生於林下陰濕處或溪邊。
2、花葉尾花細辛,生於林下陰濕地。
相關論述
1、《貴州草藥》:“散寒,祛痰止咳,活血。”
《雲南中草藥》:“散瘀消腫,止咳止痛。主治感冒咳嗽,支氣管炎,哮喘,口腔炎,喉炎,胃痛,風濕關節痛,小兒疳積,神經衰弱,陽萎,跌打腫痛,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