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害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從下部葉片向上擴展。初染病時,產生卵形至橢圓形褪綠小斑,後變黑至褐灰色,邊緣黃色,濕度大時病斑上生暗色霉層,嚴重時葉鞘和麥穗枯萎。
形態特徵
該菌常與根腐葉枯菌等混合侵染或蚜蟲為害後侵入為害。A.tenuis分生孢子梗直,分枝或不分枝,橄欖色或黑褐色,大小為30~110×4~7(um)。分生孢子卵形至倒棍棒形,欖褐色,有喙,具0~6個縱隔膜,1~9個橫隔膜,串生,大小為20~60×11~20(um)。印度報導AlternariatriticinaPrasadaetPrabbu稱小麥鏈格孢,也可引起小麥葉枯病。該菌分生孢子梗單生,分生孢子橢圓形至圓錐形,並於末端削成嘴狀,單生在頂端或形成2~4個短孢子鏈,大小15~90×7~30(um),每個孢子具橫隔膜1~10個和縱隔膜5個。病菌生長溫限為5~35℃,適溫為20~24℃。
傳播途徑
病菌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種子上也可帶菌,翌年春天形成分生孢子侵染春小麥或返青後的冬小麥葉片。
發病條件
低洼潮濕或地下水位高的麥田發生重,一般在接近成熟期,寄主抗性下降,該病擴展很快。
防治方法
(1)施足充分腐熟有機肥,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採用配方施肥技術,提高小麥抗鏈格孢菌葉枯病的能力。
(2)必要時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64%防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