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該區位於新疆伊犁地區伊寧市東南部50千米,喀什河匯入伊犁河河口地帶,在北緯43o42`,東經81o50`。面積為400公頃。1983年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批准建立。保護對象為第三紀孓遺植物小葉白蠟林及其生境。小葉白蠟是地球上冰後期倖存的少數闊葉樹古老樹種之一,故有"闊葉樹化石"之稱。葉面如同塗了一層蠟質,光澤閃亮,樹形高大,樹冠優美,具有很高的觀賞和科研價值.該保護區植物種類有:禾草-鈴鐺刺-小葉白蠟林,鐮葉鳶尾-小葉白蠟林,草甸草類-灌木-密葉楊-小葉白蠟林,禾草-柳-小葉白蠟林等。
保護區介紹
保護區面積20公頃,保護的小葉白蠟為距今7000萬年到100萬年第三紀遺留下來的古老植物,為中國之最。小葉白蠟樹屬於木犀科植物,又名小葉梣。小喬木,有時灌木狀;枝暗灰色,幼時淡褐色,有微細短柔毛。
單數羽狀複葉,小葉5-7枚,有柄,卵形或圓卵形,頂端鈍或短漸尖或近於尾尖,基部寬楔形,邊緣有鈍鋸齒,兩面均無毛。圓錐花序微被短柔毛;花萼小,4裂,裂片尖;花瓣4,條形,完全分離;雄蕊比花瓣長。翅果狹矩圓形,頂端鈍或微凹。木材剛勁而有彈力,能耐久;樹皮入藥,即“秦皮”,有瀉熱、明目、清腸、止痢之效。
最古老的樹種小葉白蠟樹在波濤洶湧的喀什河,自天山北脈依連哈比爾尕山高峻巍峨的山峰,一路西去南下,播撒著綠色和希望。
清流婉蜒,流經伊寧縣墩麻扎鎮東南,在下游幽靜的江心島上,繁育出一片天然小葉白蠟林。林木高大挺拔、蔥鬱茂密、生機勃勃。這裡是全國惟一的野生小葉白蠟集中生長地,面積有4平方公里。
小葉白蠟,是地質年代第三紀末至第四紀遺留下來的古老樹種,被譽為“闊葉林活化石”。它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但原始森林卻很難找到。伊寧縣的小葉白蠟林地雖不是原生地,卻有著其獨特的科研價值。
小葉白蠟,又稱“苦櫪”、“青岡”,別名“歐洲白蠟”。當地維吾爾族百姓稱其為“艾力木冬”。它冠若果樹,如傘如蓋;皮似松木,色褐而縱裂;翅果狹長,形近洋槐。葉片小而光滑,光澤閃亮,如同塗了一層蠟質,故名小葉白蠟。小葉白蠟渾身是寶,可進行人工栽培而加以利用。小葉白蠟喜光耐熱,抗寒性能強,在最低氣溫—35℃時,亦安全無虞。溫暖濕潤的喀什河流域,是其生長的沃土。這裡海拔700—1800米的山坡、谷地、河灘上,處處可見小葉白蠟那高大優美的身姿。千萬年來,為了適應嚴酷的自然環境,小葉白蠟還“自成絕招”——生葉、落葉都在一兩天之內迅捷完成,決不延誤時機;長到一定階段,其樹幹下部的老枝便自然,脫落,以節約寶貴的生命養分。因此,小葉白蠟主幹筆直光潔,絕無雜枝。
伊寧縣的小葉白蠟林,目前正處於旺齡期。林中老樹新枝,幾世同堂,高低錯落,長勢旺盛,儼然一個龐大的小葉白蠟家族。有的枝與枝在高空交纏,形成巨大而蔭蔽的拱門。密林深處,有一較為寬闊地面,200多歲的樹王與王后相攜並立,根深葉茂,被人們稱作“王”的,高大挺拔,頗具風範;人們戲稱為“後”者,秀色不減當年。小葉白蠟生長緩慢,樹王也僅僅三人即可合抱。在林間被風颳倒的樹幹上,隨處可見萌發的幼枝、幼樹,勢如箭竹,光潔挺拔。小葉白蠟這種頑強的生命力,受到林業科學家的重視,成為他們研究的課題之一。
今天的發展
今天的小葉白蠟自然保護區,就像一個天然森林公園。初夏時節,高大挺拔的白蠟,株株油綠吐翠,淡綠的碎花綴滿枝頭。步入林中,溪水潺潺,垂柳輕拂,白樺亭亭玉立。鮮花怒放的薔薇,串串金黃的沙棘,斑斕耀眼的紅柳,把林區點綴得千姿百態,玉葉金花的沙棗,散發著沁人肺腑的濃香。遠遠望去,小葉白蠟自然保護區緊依阿布熱勒山腳,滔滔喀什河縈迴在林中,林子愈顯嫻靜幽雅、嫵媚動人。
近年來,由於加強了生態保護,這裡已成為俗稱野雞的“環頸雉”的天堂,在保護區內遊覽,不時可以見到美麗的環頸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