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小腸癉是本有濕熱內蘊,邪毒內結,氣血瘀滯,腸絡受損,再加飲食不潔而誘發。以驟發腹痛,腹瀉便血,發熱等為主要表現的內臟癉[熱]病類疾病。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所說急性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炎。本病病情重而複雜,常合併厥脫及腸癉、心癉等病變,病死率較高。
診斷依據
1.四季均可發病,春季最多見,夏秋次之,兒童發病率較高,青少年次之,男性多於女性。起病急,常有飲食不潔史、受涼、過度勞累、腸道蛔蟲感染及營養不良等誘發因素。
2.突然出現腹痛,呈持續性伴陣發性加劇,疼痛位於臍周或上腹、左上腹、左中腹,甚至全腹,個別在右下腹,多有壓痛或反跳痛,少數可捫及包塊。伴有腹瀉,每日2~10次,甚至達30餘次,初為黃色水樣便,繼而為血便,鮮紅或暗紅,或有灰白色腐肉狀黏膜碎屑,無粘液和膿液,糞便惡臭,便前常有腹痛,無里急後重,血便為本病特徵之一。
早期即可發生噁心嘔吐,重者可吐咖啡樣物質,有時可吐膽汁。起病即有發熱,發生厥朧時體溫可不升高或反而不升,全身症狀可見面色蒼白,出冷汗,神疲,口唇青紫,四肢厥冷,脈細數,血壓下降等,亦可表現為高熱、抽搐、昏迷。重症常有明顯腹脹,可發生腸痹,腹瀉反而減少,腸鳴音由亢進變為減弱,少數有金屬音、氣過水音等。
3.實驗室檢查:可有不同程度貧血,血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常有核左移現象,少數呈類白血病反應,可有中毒顆粒。血沉增速。大便隱血陽性,鏡檢可見大量紅細胞和白細胞,培養無細菌生長。尿澱粉酶可升高,腹腔穿刺液澱粉酶高達510somogyi單位。尿化驗可有蛋白質、紅細胞、白細胞及管型。
4.心電圖重症常有ST段偏移及T波變化,示合併心肌炎。
5.腹部X線透視或平片可見左上腹或中腹小腸充氣、膨脹、淤脹,腸腔擴大,有液平面,腸間隙變寬,黏膜皺褶變粗和腸壁僵直等。
辨證論治
1.腸道濕熱證,腹痛陣發劇烈,嘔吐頻繁,大便水瀉或為鮮紅或暗紅血便,惡臭,發熱面赤,或高熱譫語,煩躁或抽搐,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濡數。清利腸道(濕熱)。
2.腸道瘀滯證:腹部脹滿,腹痛陣作較劇,嘔吐頻繁,腹瀉鮮紅或暗紅血便,舌紫暗或有瘀斑,苔黃膩,脈弦澀。行氣化瘀、和絡止血。
3.脾氣下陷證:腹脹痛,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神疲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大便稀溏帶粘液或淡紅色血便,或滑脫失禁,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補益中氣。
4.氣陰虧虛證:神志淡漠,煩躁不安,面色蒼白或潮紅,唇甲青紫,氣短息微或氣促,汗出涔涔,大便稀溏如赤豆湯或便血如注,舌紅或淡紅,苔薄黃,脈細數或微細。益氣滋陰、澀腸固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