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點
小犰狳身體的上表面,大部分的頭部和尾巴,包括靈活的皮膚覆蓋著一層盔甲骨板和堅硬的角質皮膚。小犰狳保護鱗甲的甲殼邊緣是獨特的鋸齒狀的。除了白線的中間,和沿橫向邊緣和尾巴、腹部偏黃,殼的顏色通常是深褐色。 在它的背部柔軟皮膚上覆蓋著粗黃色的鬃毛。 強大而又成熟的爪子使得小犰狳的四肢更具力量。 與其他犰狳物種相比,小犰狳的耳朵很小。
生活習性
獨居,晝伏夜出,雜食性,主食無脊椎動物,偶爾吃植物和小型蜥蜴。小犰狳有冬眠的習性。
棲息環境
自然棲息地為半沙漠和乾燥草原,氣候溫暖而乾旱的沙丘及仙人掌叢生的地方。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南美洲的阿根廷門多薩省,聖·路易斯,布宜諾斯艾利斯,東部和南部和智利麥哲倫海峽。
生長繁殖
小犰狳在冬天到臨時會進入冬眠,它們不會知道其他小犰狳的冬眠地點。這可能是其能夠生存在最南端的關鍵原因之一。
當春天到臨時小犰狳會立刻從冬眠中甦醒。 小犰狳一胎會產下一到二寶寶,極少數少數三隻。小犰狳在出生後60天后迎來妊娠期。在六個星期後完全斷奶,此時他們將離開洞穴,在9個月到一年後開始進行繁衍。
亞種分化
Zaedyus pichiy caurinus-Thomas, 1928
Zaedyus pichiy pichiy-Desmarest, 1804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哺乳綱貧齒類紅色名錄——近危(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