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哨頭村

小哨頭村

小哨頭村隸屬於山東省膠南市珠海街道辦事處,位於膠南市區南郊,南與大珠山鎮相接,屬膠南市海濱工業園。204國道、世紀大道由東向西穿越,琅琊台路、珠山路自北至南通過。距濱海大道、同三高速公路均2公里。

基本信息

村名由來

據傳,明朝末年匡、紀兩家從雲南遷此立村,因常有官兵在此放哨,且比鄰近的大哨頭(村)小,故名小哨頭。據民國版《增修膠志·疆域》載,自清道光以來稱小哨頭。2004年該村有618戶,2052人。

經濟概況

該村土地已全部被企業徵用,村民的經濟來源主要以務工經商、飲食服務業為主。2004年工業總產值6500萬元,工業銷售收入 6200萬元,實現稅收 210萬元,村內的益和興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冷凍水產品暢銷全國各地並出口到日本,年實現銷售收入2500萬元,上繳稅金152萬元;金華星金屬製造有限公司生產的冷拔鋼、彈簧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年銷售收入1120萬元,上繳稅金25萬元。截至2004年,該村已建設通用廠房達4萬多平方米,年租賃收入可達110萬元。同時該村還建設了高標準農民公寓樓10棟,並規劃建設了5000平方米的商業網點。

文明建設

隨著全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村莊精神文明建設也得到了全面發展。截至2004年,該村先後有80多名學生考入全國各大、中專院校,有5人成為黨政處級和軍隊營級以上幹部,有3人成為所在行業、單位的高級人才。對獨生子女戶,由村集體統一交納保險金,同時還廣泛開展了評選“五好家庭”、“十星級文明戶”等活動,使村民素質不斷提高。村民的福利待遇也不斷增長。2004年該村每月為女55周歲、男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發放100元的生活保障金,年底向全村村民統一發放大米和麵粉。

獲得榮譽

該村多次被膠南市政府、海濱工業園工委授予“文明村莊”和“五個好先進黨支部”等榮譽稱號 。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14畝(其中:水田139畝,旱地75畝),人均耕地2.85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735畝,荒山荒地1824畝,其他面積16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通水,全村有12戶通自來水,有12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擁有電視機農戶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4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8戶,分別占總數的67%和67%。

該村到鄉鎮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1.8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1.8公里,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39畝,有效灌溉率為65%

該村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7戶居住於磚木結構住房,還有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1.2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05萬元,占總收入的54%;畜牧業收入1.45萬元,占總收入的1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5頭,牛5頭);林業收入2.02萬元,占總收入的18%;第二、三產業收入0.78萬元,占總收入的7%;工資性收入0.22萬元,占總收入的2%。農民人均純收入82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2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人(占勞動力的8%),在省內務工2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縣內。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橡膠、蠶桑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2戶,全村共鄉村人口75人,其中男性42人,女性33人。其中農業人口75人,勞動力26人。該村以哈尼族為主,其中哈尼族75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73人,參合率98%。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衛生院,距離鄉衛生院21.8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袁家村國小,中學生就讀到膠南市第七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2公里,距離中學3公里。目 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00餘人,其中小學生120餘人,中學生80餘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14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沒有收入,農村財務管理實行村財鄉管制度,定期開展村務公開,已成立民主理財小組.

發展重點

該村目 前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農業基礎設施落後,農田水利滯後。科技含量低,農民生產方式粗放,難以形成產業化,規模化。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抓住糯扎渡移民搬遷為契機,發展沿湖經濟,大力發展養殖業、橡膠產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