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股溝疝

腹股溝疝是常見的腹壁先天性發育異常,小兒外科常見疾病之一,主要臨床表現為幼兒出生後不久,在腹股溝部位有可復性腫塊,80%在生後2~3個月時出現,也有遲至l~2歲才發生。腹股溝疝分為腹股溝斜疝和直疝,斜疝較常見,直疝罕見。小兒疝氣一般發生率為1~4%,男性發病率是女性的12倍,右側多見。早產兒則更高,且可能發生於兩側。

病因

因為男孩的睪丸是在出生前才通過腹股溝管降至陰囊的,隨之下移的腹膜則形成鞘狀突。出生時約90%的腹膜鞘狀突尚未閉合,或閉鎖不全,生後2年約半數仍呈開放狀態,鞘狀突的開放和腹腔壓力的增高如便秘、咳嗽、腹水、腹部腫瘤和長期哭鬧等使腹腔內容物(小腸,網膜,卵巢,輸卵管等)就會從這裡突向體表,而形成疝氣。又因為右側睪丸下降比左側略晚,鞘狀突閉鎖也較遲,故右側腹股溝疝氣較多。當然,女孩也可因腹壁薄弱形成疝氣,只是發病率相對低一些。

臨床表現

典型症狀是一側腹股溝出現一個圓形有彈性的可復性腫塊,大多數在嬰兒期出現(在出生後數天、數月或數年後發生)。

1.可復性疝氣

通常在小孩哭鬧、劇烈運動、大便乾結、站立、腹部用力時,腹股溝處腫物出現或增大,有時會延伸至陰囊或陰唇部位;在平躺、腹壓減低或用手按壓時腫塊變軟或還納腹腔,還納過程中常可聽到氣過水聲,還納後可捫及該側皮下環擴大、精索增粗,患兒咳嗽或腹部用力時手指觸摸皮下環內有衝擊感,手指壓迫內環口,腫物不再出現,手指離開皮下環時腫物又復出現,這種情況稱為可復性疝氣。一般疝內容物降下時並無症狀,年長兒可能有下墜感。男性斜疝60%在右側,左側占30%。

2.嵌頓疝

一旦疝塊發生嵌頓(疝氣包塊無法回納腹腔),就會出現腹痛加劇,哭鬧不止,繼而出現嘔吐、腹脹、排便不暢等腸梗阻症狀,在腹股溝或陰囊內可見橢圓形腫物,質地硬,觸痛明顯;嵌頓時間久者皮膚可見紅腫,若長時間腸管不能回納則有可能出現腸管缺血壞死等嚴重併發症。

診斷

腹股溝疝患兒同時應注意有無隱睪、鞘膜積液的存在。

鑑別診斷

典型病例陰囊或腹股溝部可復性腫塊診斷並不困難,但需與下列疾病相鑑別。

1.鞘膜積液

陰囊或腹股溝部有一囊狀腫物,邊界清楚,透光試驗陽性甚難還納,有時疝氣與鞘膜積液合併存在。

2.睪丸下降不全

該病時可在腹股溝管內捫及睪丸,質軟為實質性與腹腔內腸管不難鑑別,有時二者可以合併存在。

3.睪丸腫瘤

陰囊內腫塊為實性、質硬,不能還納腹腔。

治療

小兒腹股溝斜疝最好的治療是手術治療。手術時機最好在6個月後進行。但如發生嵌頓疝,手術應當提早進行以防反覆嵌頓導致嚴重後果。

1.非手術療法

6個月以內的小兒因有嚴重的疾患不宜手術時,可暫時採取疝帶療法,期望其自行癒合,方法是先將疝內容物還納後使用疝帶或採用紗布壓迫法壓迫內環口,以防疝內容物脫出。使用時應放好位置並隨時觀察疝內容物有無脫出,否則不但起不到治療效果反而會引起疝內容物嵌頓。故對小兒腹股溝斜疝還是主張手術治療。

2.手術療法

適用於6個月以上的及有嵌頓史的腹股溝斜疝。一般採用腹橫肌切口,經腹股溝或經腹疝囊高位結紮術,國內不主張常規探查對側,除非手術前已診斷為雙側腹股溝疝。

近年來,國內外使用小兒腹腔鏡做小兒疝囊高位結紮術,創傷小、安全可靠、恢復快且不易影響精索睪丸的發育,可同時治療雙側疝或治療一側探查對側而不增加痛苦。

疝氣手術前應治療慢性咳嗽、排尿困難、便秘等慢性疾病,以防術後復發。

預後

除少數嬰兒疝氣外,大部分腹股溝疝氣不能自愈。隨著病情的拖延,疝氣包塊逐漸增大,會給治療帶來難度,並且,腹股溝疝氣容易發生嵌頓(疝氣包塊被卡住無法回納)和絞窄(疝內腸段的缺血性壞死),甚至腸穿孔而危機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除少數特殊情況外,小兒疝氣均應儘早接受徹底的治療。

預防

1.由於疝氣可在嬰兒期發生,故應在該時期經常注意觀察孩子的腹股溝部或陰囊處,是否腫,或是否存在時隱時現的腫塊物,遇有疑問及時看醫生。

2.雖然患疝氣的較多為男孩,但女孩也會發生疝氣。對女孩的疝氣更要提高警惕,因為常有卵巢、輸卵管進入疝囊。

3.嬰兒期不要將孩子的腹部裹得太緊,以免加重腹內壓力。不要讓孩子過早的站立,以免腸管下墜形成腹股溝疝。

4.進食易消化和含纖維素多的食品,以保持大便通暢。孩子大便乾燥時,應採取通便措施,不要讓孩子用力解大便。

5.不要讓孩子大聲咳嗽,患咳嗽的小兒要在醫生指導下適當吃些止咳藥。避免孩子大聲啼哭,防止腹壓升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