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腹股溝疝

腹股溝疝為一種較常見的腹外疝疾病,多好發於兒童。根據年齡的不同可分為兒童疝(0-18歲)和成年疝(18歲以上)。兒童疝又可分為小兒疝(0-6歲)和少年疝(7-18歲)。兒童腹股溝疝大多為先天性。在所有的出生缺陷中,腹股溝疝的患病率最高。在全球範圍內,不同年齡段的兒童腹股溝疝的發病率為0.8%—4.4%,在早產兒中更高達30%。

基本信息

信息

西醫學名:兒童腹股溝疝
所屬科室:外科-
發病部位:腹股溝
主要症狀:可復性包塊
主要病因:遺傳因素,環境因素
多發群體:兒童
傳染性:無傳染性

發病原因

胚胎髮育早期,腹膜在腹股溝內環處向外突起,形成腹膜鞘狀突。正常情況下鞘狀突包裹大部分睪丸,並在睪丸的牽引下隨之下降,最終到達陰囊底。小兒出生後鞘狀突逐漸萎縮、閉塞。若此過程發生障礙,鞘狀突管將保持開放狀態,一旦有腹腔臟器進入,則形成了腹股溝斜疝。本症可在任何年齡發病,尤以嬰幼兒期多發。男孩右側睪丸下降較晚,故右側多於左側,少數為雙側。女孩鞘狀突未閉也可以發生腹股溝疝,但明顯少於男孩,發病率性別之比約為15∶1。疝內容物最常見為小腸及回盲部,大齡兒不少為大網膜,女孩則以生殖系統附屬檔案疝入最多。兒童腹股溝疝發生是先天性因素(遺傳因素)和後天性因素(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臨床表現

疾病症狀
腹股溝疝的典型症狀是腹股溝區可復性包塊,即在大腿根部突出一個包塊,可大可小,身體站立位時突出,平臥或自行用手按壓便可壓回。很多患兒的腹股溝疝進入陰囊,造成陰囊一大一小或雙側增大。當孩子出現上述症狀,家長應考慮患有腹股溝疝。

診斷鑑別

專科大夫查體以鑑別其他疾病,如精索鞘膜積液、睪丸鞘膜積液及隱睪。必要時做B超檢查。

疾病治療

隨著年齡增長,疝囊將不斷增大,並可發生嵌頓和絞窄的可能性,甚至引起睪丸或卵巢梗塞、萎縮,故應適時治療。
0-1歲患兒
1.保守治療:由於1歲以內的腹股溝疝患兒有自愈的可能,故可以採取保守治療。套用疝氣帶,鬆緊要得當,以包塊兒不掉下來為準,越松越好,太緊則會影響孩子發育。也可以用軟布包住一枚一元硬幣,將包塊壓回腹腔,再用膠布固定。目的就是讓包塊不再突出。如果不知道如何操作可讓疝專科醫生協助指導。另外,孩子營養要均衡,儘量減少哭鬧、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壓的情況發生。平時要注意觀察,小心孩子發生疝嵌頓,也就是包塊卡住不能回縮,由於疼痛,孩子多伴有哭鬧,如發生嵌頓需立刻就診。
2.注射療法:疝內容物還納入腹腔後,將石炭酸甘油、魚肝油酸鈉等硬化劑注入疝囊或疝囊頸的周圍,造成組織黏連而致疝囊閉合。由於是盲打,不能準確將硬化劑注射至疝囊頸。該方法因復發率高達70%,且硬化劑極易造成輸精管黏連導致孩子不育,危險性大,故不建議採用。
3.中醫療法:中醫認為腹股溝斜疝屬中氣不足,上氣下陷,中藥可通過舒肝氣、散熱止痛、提升中氣而促進疝環閉合。但其療效缺乏足夠的對比資料支持,尚待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1-6歲的患兒
1歲以後,患兒自愈的可能性基本消失,應手術治療。兒童腹股溝疝早期手術療效好,不會對患兒的身心健康產生影響。儘管兒童腹股溝疝較成人發生嵌頓的幾率低,但是有關專家建議孩子六歲以前接受手術治療。否則,不但會影響孩子睪丸的發育、身體發育,也會給孩子的身心帶來不良影響。自上世紀初以來,經腹股溝區疝囊高位結紮術被公認為治療小兒腹股溝疝的基本方法。
1.開刀疝囊高位結紮術:小兒腹股溝斜疝的發病原因是先天性腹膜鞘突未閉所致,因此一般僅行疝囊高位結紮就可以達到治療目的。傳統的手術方法是切開腹外斜肌腱膜,高位結紮疝囊後重建外環,手術創傷較大,術後局部腫脹、疼痛明顯,患兒通常需要平臥3—5天。對外環口較小的病例可取外環處小橫切口、不切開腹外斜肌腱膜行疝囊高位結紮術,這些改進的方法保留了腹股溝管正常的解剖結構,減少上述併發症的發生。
2.腹腔鏡疝囊高位結紮術:腹腔鏡技術由於其具有獨特的優勢。
腹腔鏡的優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世界公認的治療小兒疝最好的方法是疝囊高位結紮術,即用絲線在疝環口將疝囊(即腹膜)結紮閉合,結紮處位置越高、距離疝環越近,效果越好。腹腔鏡手術因其擁有自內向外的手術路徑這一先天優勢,結紮處肯定為最高位,故可取的滿意的效果。
②腹腔鏡視野下,對於腹股溝區精索、血管等組織的解剖結構顯露得更加清楚,容易辨認,故大大降低了術中損傷精索、血管等副損傷的出現。
③腹腔鏡一次手術,可同時探查雙側腹股溝區,且不會增加傷口,單側手術和雙側手術均只需在腹壁上開2個0.5cm的小口,術後疤痕很小,是真正的微創手術。
④兒童腹股溝疝患者來就診時是單側疝,大約30%的單側腹股溝疝患兒術中被證實為雙側腹股溝疝,只是一大一小。這樣的患兒如果行傳統手術,在術後1-3個月對側則會出現腹股溝疝,到時需要再次全身麻醉,可能會對孩子發育造成影響。腹腔鏡手術可同時探查對側腹股溝區,不會遺漏較小的隱形疝。
⑤創傷小,患兒術後基本無明顯疼痛,恢復快,術後4小時即可恢復飲食。
⑥術後併發症少,腹腔鏡術後出現傷口感染、陰囊腫脹等併發症的幾率要明顯低於發放手術。
7-18歲的患兒
由於6歲以上腹股溝疝患兒多存在不同程度地腹橫筋膜缺損,單純結紮疝囊效果不佳,需要套用補片進行修補。聚丙烯補片由於不能隨著身體的增長而增長,故不能套用於此階段患兒。生物補片因其可吸收性成為首選。生物補片置入人體後,通過靶向治療作用,加固患兒的腹股溝區,加固完成後,大約在術後7個月,被人體完全吸收,不會出現異物感。

術後併發症

1.疝復發國內文獻報導小兒疝術後復發率約為1.0%—2.5%,其復發原因有以下幾方面:①沒有在高位疝囊頸結紮疝囊,日後因小兒哭鬧、腹壓增加而復發。②疝囊撕裂,結紮不全。年齡越小,疝囊壁越薄,尤其嬰兒嵌頓疝時,組織水腫、脆弱,極易分破撕裂。此時,如未將疝囊壁周邊全部提起即結紮疝囊頸,則常造成遺留小缺損(多為疝囊後壁),是早期疝復發的重要原因。③疝囊結紮不牢,線結鬆脫。④內環口較大,腹股溝管壁及腹橫筋膜有明顯缺損,以上未作修補處理,僅行疝囊高位結紮術。
2.膀胱損傷膀胱損傷是小兒腹股溝疝手術的嚴重失誤。發生原因有:①術前未排尿,膀胱充盈突入腹股溝管。②誤將膀胱當疝囊剝離損傷。③疝囊小,不易尋找,盲目向深處尋找,結果將膀胱提出未細辯認而切開。④將膀胱滑疝誤診,把膀胱壁誤認為疝囊切開,做了膀胱壁結紮及部分切除。⑤切口定位不準,術中暴露不佳,未找到外環或內環,使膀胱被牽拉移位,誤將膀胱壁當疝囊切開。預防的關鍵在於術前常規排空膀胱,選擇切口要準確,認清膀胱滑疝的診斷和解剖,仔細辨認疝囊。
3.陰囊血腫多因手術粗糙,撕破小血管,剝離創面大滲血,橫斷疝囊遠端出血,而又未仔細止血所致。術中疝囊分離要少,並仔細結紮所有出血點,手術應避免誤入陰囊或拉出睪丸盲目分離。陰囊血腫均可自然吸收,不必特殊處理,進行性增大並有疼痛之血腫則應打開切口,清除血腫、止血、引流。
4.缺血性睪丸炎主要原因為過度解剖精索所致血管損傷,或因腹股溝內環縫縮太緊,影響睪丸血運,嵌頓疝或大面積血腫引起靜脈充血,回流障礙等。注意手術中不要過多剝離精索,損傷血管,主要預防措施為徹底止血,避免發生血腫。
5.睪丸移位睪丸移位,又稱醫源性隱睪。多因手術中不慎把睪丸拉出陰囊,術畢時未能將睪丸放回陰囊正常位所致,或在重建外環時注意不要把精索縫上。術畢注意將睪丸送入陰囊底,牽拉1—2次,以使睪丸、精索處於正常位。
6.腹腔鏡手術相關併發症與腹腔鏡手術相關的併發症如疝囊的積氣或積液、結紮口的線結異物感、戳孔處血腫、腹膜外氣腫及臍戳孔網膜疝等,這些併發症與術者操作不熟練、判斷不準確、拔除穿刺套管過快、患兒劇烈哭鬧等因素有關,通過術者熟練和規範操作,加強術後管理常可避免此類併發症發生。疾病預防兒童腹股溝疝為先天發育異常導致,故無法有效預防,需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專家觀點

根據年齡不同所推薦的治療方法並不絕對,主要還要根據患兒自身的情況。如果患兒不滿1周歲,但腹股溝疝很大或是反覆出現嵌頓,保守治療的危險增大,都應該及時手術治療;而大於6歲的患兒如果疝較小,也可採用腹腔鏡微創的方式治療。故建議由疝專科醫生為患兒制定個體化治療計畫,以達到最滿意的治療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