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心房撲動

小兒心房撲動所屬疾病之一,從胎兒期到各年齡組均可發病,雖不多見,但病情較重,應及時治療。與成人不同,小兒心房撲動較心房顫動多見。

基本信息

概述

小兒心房撲動(atrialflutter,AF)簡稱房撲,從胎兒期到各年齡組均可發病,雖不多見,但病情較重,應及時治療。與成人不同,小兒心房撲動較心房顫動多見。
心房撲動是心電圖上具有典型的鋸齒樣心房波的快速,規則的異位房性心律失常,其心房率嬰幼兒期約為350~600次/min,兒童期約為250~350次/min。
撲動和顫動在兒童少見,但因其常導致嚴重的血流動力學改變,甚至死亡,故為兒科急症,需緊急處理。

病因

病因
心房撲動可發生在正常心臟的小兒火罐網多見於嬰兒、新生兒甚至胎兒鶒,其產生機制可能因心房肌及傳導系統發育不完善,衝動在心房肌內或經房室旁路產生折返引起多數患兒有器質性心臟病,以先天性心臟病為主,尤其多見於大動脈錯位經Mustard或Senning手術後的患兒。其他有心肌炎,擴張型心肌病,風濕性心臟病病態竇房結綜合徵以及心外因素如洋地黃中毒、低鉀血症等電解質紊亂。Garson等報導由11所醫院協作研究的AF380例發病年齡1.1~25歲(中位數10.3歲)先天性心臟病占81%,主要有大動脈錯位單心室複雜畸形房間隔缺損,法洛四聯症,房室通道等,其中75%患者在發生AF之前至少做過一次心臟手術。心內手術創傷,瘢痕組織的形成可能為產生折返激動提供基礎條件。
發病機制
1.分型
(1)心電圖檢查:臨床根據心電圖檢查分為典型房撲和非典型房撲,典型房撲心電圖Ⅱ、Ⅲ、aVF、導聯的心房撲動波為負向鋸齒波,又稱為常見型;反之,不典型房撲心電圖Ⅱ、Ⅲ、aVF、導聯的心房撲動波為正向波,又稱為不常見型。
(2)臨床電生理檢查:根據房撲對心房起搏的反應和房撲頻率的不同分為Ⅰ型房撲及Ⅱ型房撲健康搜尋。Ⅰ型房撲頻率較慢,可被快速心房起搏中止而Ⅱ型房撲頻率較快,且不能被快速心房起搏中止。
(3)新分類法:最近國外Scheinman根據對房撲的成功射頻導管消融部位和折返環所圍繞的解剖結構鶒,提出新的分類方法大致如下:①右心房房撲:三尖瓣環-下腔靜脈的峽部作為房撲折返環的關鍵部位及峽部非依賴性房撲(包括外科手術後瘢痕房撲)。②左心房房撲:二尖瓣環部位房撲等。
2.電生理機制房撲的發生機制目前為多數學者接受的是房內折返激動學說臨床上大多數房撲健康搜尋是由於房內折返引起,且部位多位於右房。Ⅰ型典型房撲的折返激動鶒在房間隔是尾頭方向,在右房游離壁則為頭尾方向,即逆鐘向;Ⅱ型非典型房撲為順鐘向。房撲折返環的後下方多有一個緩慢傳導區。經電生理及外科手術證實,緩慢傳導區多位於冠狀竇口、下腔靜脈瓣和三尖瓣環周圍的峽部。另外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後心房瘢痕處也可形成緩慢傳導區而引起折返。

症狀

小兒心房撲動的症狀:
抽搐猝死乏力脈搏脫漏頭暈心動過速心悸心力衰竭
患兒的症狀和體徵與心臟病的輕重和心室率的快慢有關,輕者可無症狀,重者可發生心力衰竭,暈厥,抽搐,心源性休克等,如心率快,持續時間長,發作頻繁的房撲可引起心動過速性擴張型心肌病,體格檢查時,心音低鈍,強弱不等,可有脈搏脫漏,新生兒期房撲的臨床表現可有兩種類型:
1.先天性慢性房撲多在生後即出現,患兒多能耐受,一般治療無效,可在1歲內自愈。
2.陣發性房撲多在生後數周或數月後發生,套用抗心律失常藥如洋地黃有效,但易復發,正常心臟新生兒及嬰兒AF常呈持續發作,少數為陣發性,房室傳導可為1∶1,心室率極快,達250次/min以上,易致快速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發生心力衰竭,如房室傳導為2∶1或3∶1,患兒常可耐受,症狀不明顯,多於1歲之內自行消退,預後良好,AF伴有器質性心臟病者,多有頭暈,心悸,乏力,嚴重者發生心力衰竭,暈厥或心臟性猝死,預後取決於心臟病的嚴重程度,左房大小及藥物治療能否控制AF發作,Garson報告的AF380例,經隨訪0~13年,病死率高達16.6%,大多數為猝死,並認為擴張型心肌病和心臟複雜畸形,左房擴大內徑達正常高值的150%及AF,難於控制的患者死亡率高。

飲食保健

平時家屬做一些清淡有營養的食物給患者吃。

預防

參見先心病;防治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失衡,積極治療原發病,如各種胃腸疾患,尿毒症,風濕熱,川崎病,神經系統因素,低溫,麻醉與藥物中毒(如洋地黃中毒等)等引起的心律失常;改善手術方法減少術後因創傷或瘢痕引致的房撲。

治療

(一)治療
由於洋地黃中毒,電解質紊亂引起的AF,首先應消除病因。
1.藥物治療正常心臟新生兒或嬰兒AF,1∶1房室傳導,心室率極快,或持續發作,易致心肌病,發生心力衰竭,選用地高辛或奎尼丁維持量,以防復發。如房室傳導為2∶1~3∶1,心室率在150次/min以下,患兒無明顯症狀,則無需用藥,多數可望於1歲左右自行緩解。伴有心臟病或AF呈持續性的患者,應及時終止發作,除選用地高辛加奎尼丁外,尚可用普萘洛爾(心得安),維拉帕米(異搏定),普羅帕酮(心律平),索他洛爾,胺碘酮等,但療效較差。預激綜合徵並發AF禁用地高辛,有導致嚴重室性心律失常,發生心臟性猝死的危險。病態竇房結綜合徵並發AF用藥物復律,可致心臟停搏,這點也需注意。
2.電擊復律同步直流電擊復律效果好,用於新生兒、小嬰兒無明顯心臟病者更佳。接受地高辛治療的病人,進行電擊復律可引起嚴重室性心律失常,術前一天宜停服地高辛。如需緊急電擊復律,應於術前靜脈注射利多卡因1mg/kg,以預防發生室性心動過速。電能量1.0~2.0J/kg,,新生兒5~10J,最大量不超過20J,嬰幼兒10~20J,最大量不超過50J,兒童20~50J,最大量不超過100J。每次治療,電擊不宜超過3次。復律後,用地高辛和(或)奎尼丁維持量6~12個月,以防復發。病態竇房結綜合徵患兒不宜電擊復律。
3.心房起搏右房內起搏或經食管心房起搏,以超速抑制法或短陣快速刺激(burst)終止AF。開始起搏周長為心房撲動周長的90%,隨後每次重複起搏周長以10%遞減,直至心律轉復或出現心房不應期,每次起搏時間5~20s。如未轉復,可延長起搏時間再重複。經食管心房起搏設備簡單,安全易行,除起搏期間患者訴前胸燒灼感外,無不良反應,據報導成功率達73%。
4.射頻消融術可用於難治病例。
(二)預後
取決於原發性疾病的嚴重程度,若房撲不能有效控制,常致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臟病或旁路者50%手術後房撲可消失。部分可並發心房內血栓,可致猝死。發生於正常嬰兒的房撲,大多於1歲後消失,其餘正常兒童房撲可經治療數月至數年後獲痊癒。

檢查

小兒心房撲動檢查項目:
心電圖胸部平片胸部透視胸部MRI胸部CT檢查都卜勒超聲心動圖血常規便常規
輕者一般檢查正常,重症可有低氧血症,酸中毒等。
1.心電圖特點
(1)F波的頻率350~500次/min,呈波浪狀或鋸齒狀,F波間無等電位線,Ⅱ,Ⅲ,aVF,V3R,V1導聯的F波較明顯少數嬰兒病例,F波不明顯,需做食管心房電圖協助診斷。
(2)房室傳導比例:嬰兒AF可出現1∶1房室傳導,多數為2∶1~3∶1傳導,4∶1房室傳導較少見,多發生於用地高辛或普萘洛爾之後。
(3)QRS波:形狀多屬正常,偶有室內差異性傳導,QRS波寬大畸形。
2.胸片右有心影擴大,肺淤血改變。
3.超聲心動圖可發現心臟畸形,心肌收縮力下降等異常改變。

診斷鑑別

房撲的臨床診斷依據主要是心室率150~250次/min,規則的,鋸齒狀的,形態一致的心房波或有器質性心臟病史患兒,心電圖診斷仍是可靠的診斷依據,Ⅰ型房撲心房率250~350次/min,多在300次/min左右,P波消失代以鋸齒樣F波,在Ⅱ,Ⅲ,aVF導聯為明顯負向波,等電位線消失,房室2∶1,甚至1∶1傳導,心室率150~250次/min,Ⅱ型房撲房率多在350次/min以上。
常規心電圖檢查診斷不明時,可採用特殊檢查,如動態心電圖,經食管心房調搏術記錄食管P波,高度懷疑時,還可行介入性心內電生理檢查。
鑑別診斷包括竇速,陣發性房速,房顫及室速等。

併發症

可並發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擴張型心肌病,甚至猝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