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免疫缺陷疾病

兒童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常並有各種先天畸形和合併自身免疫性疾病。

疾病分類

兒科

疾病描述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常並有各種先天畸形和合併自身免疫性疾病。

症狀體徵

天性免疫缺陷病常並有各種先天畸形和合併自身免疫性疾病。

疾病病因

家族中曾有在嬰幼兒期因感染而死亡的病例,或有反覆感染史提示有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的可能。感染髮生於生後者,應疑為聯合免疫缺陷病,生後6個月才發生反覆化膿性感染者,可能為抗體缺陷。奈瑟菌易感者可能與補體缺陷有關。慢性肉芽腫形成則是中性粒細胞功能障礙。接種減毒活疫苗或菌苗引起全身性感染是細胞免疫功能缺陷的表現。應除外營養不良、腎病綜合徵、病毒感染、惡性腫瘤和環境污染等所致的繼發性免疫功能低下,也應排除局部因素所致的感染如慢性扁桃體炎、支氣管結構異常和漏斗胸等。

病理生理

具體發病機制不清楚。

診斷檢查

1.體液免疫反應篩選檢查

(1)血清IgG、IgA和IgM測定:宜同時測定血清白蛋白,以除外低蛋白血症所引起者。

(2)血清IgG正常或偏低,而又高度疑有體液免疫缺陷者,可測定血清IgG亞類,低於本地區同齡兒正常值2SD者疑為低下。

(3)血清IgG及其亞類值正常,而又高度疑有抗體缺陷者,應測定特異性抗體及抗體反應。①天然抗體:嗜異凝集試驗<1∶10,或6個月嬰兒同族血凝素抗A<1∶8,抗B<1∶50疑為IgG抗體反應差。②疫苗接種後抗體反應:對接種疫苗後2周或對已接種者加強注射1次後2周,測定相應特異性抗體效價。可套用的有抗白百破抗體、抗B肝病毒抗體等。疑有原發性免疫缺陷者應禁用活疫苗(如卡介苗、脊髓灰質炎、麻疹和風疹疫苗等)。

(4)周圍血B淋巴細胞計數。

2.細胞免疫功能測定

(1)延遲性皮膚超敏反應(DCH):皮內注射抗原0.1ml,於48~72h觀察注射部位反應,若紅、腫、硬結直徑l0~15mm為陽性,>15mm為強陽性。需同時觀察5種抗原均為陰性才示T細胞功能缺陷。常用的皮試抗原為:①結核菌素:1∶100至1∶1000舊結核菌素,或10U結核菌素純蛋白衍生物(PPD),觀察72h,陰性者再用50U重複試驗。②念珠菌液:1∶10~1∶100,觀察48h。③毛癬菌液:1∶30,觀察48h。④腮腺炎病毒:原液注射,6~8h觀察抗體反應(arthus反應)48h觀察DCH反應。⑤破傷風、白喉毒素:1∶100觀察48h。無以上條件,亦可選用植物血凝素(PHA)66.6mg、鏈激酶一鏈導酶1~5U,觀察24h。

(2)周圍血T淋巴細胞計數:採用單克隆抗體免疫螢光法或酶標法檢測CD+3、CD+4、D+8細胞。CD+4T細胞識別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物(MHC)Ⅱ類抗原,CD+8T細胞則識別MHC I類抗原。CD+4/CD+8T細胞數量異常可導致免疫缺陷或自身免疫疾病。測定CD16表面標記以計數自然殺傷細胞(NK)。疑及高IgM綜合徵者,用佛波脂酸(PMA)和ionomycin活化T細胞後,檢測CD40配體表達。

(3)體外T淋巴細胞功能試驗:觀察以下功能:①活化功能:用單克隆抗體免疫螢光測定IL-2Ra(CD25)、轉鐵蛋白受體(DO71)和MHCⅡ類分子表達。②增殖功能:形態學觀察淋巴母細胞轉化或3H摻入觀察增殖指數。③分化功能:培養上清液中IL-2、IL-4、IL-6及IFN-γ等細胞因子的活性測定。

3.補體測定

包括血清總補體溶血活性(CH50)、單個補體成分(如Clq、r、s,C2-9)和補體調節因子(如D因子、H因子、I因子、備解素和C1抑制因子)的測定。

4.吞噬細胞功能測定

包括周圍血中性粒細胞計數和形態觀察,以單克隆抗CD14抗體標記計數巨噬細胞,用硝基四唑氮藍(NBT)還原法檢測吞噬和殺菌力,以化學發光試驗了解超氧根釋放能力。CD11a、b、c單克隆抗體染色可證實有無粘附分子缺乏。

5.其他檢測

(1)血常規:淋巴細胞絕對計數<1×109/L除外繼發性因素後,提示嚴重聯合免疫缺陷病(SCID)或胸腺發育不全。淋巴細胞計數正常不能排除SCID。男性患兒血小板數量減少、體積變小,提示Wiskott-Aldrick綜合徵。

(2)骨髓檢查:可除外其他血液系統疾病,了解漿細胞和前B細胞數量。

(3)直腸和小腸活檢:免疫組化檢查直腸組織漿細胞和淋巴樣細胞,有助於常見變異型免疫缺陷病和選擇性IgA缺陷病的診斷。

(4)淋巴結活檢:注射白百破三聯菌苗於下肢皮下,5~7d後作同側腹股溝淋巴結活檢。若淋巴結漿細胞缺如,皮質變薄、生髮中心缺失及淋巴濾泡很少,提示抗體為主的免疫缺陷,同時有皮質副區的淋巴細胞缺如則提示SCID。因傷口局部易繼發嚴重感染,故此檢查不作為常規檢查。

(5)X線檢查:6個月以內嬰幼缺乏胸腺影,提示胸腺發育不良。

(6)其他特殊檢查:疑為SCID和T細胞缺陷時,應檢測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PNP)和腺苷脫氨酶(ADA)。95%的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症(AT)的甲胎蛋白增加,有助與其他神經系統疾患鑑別。SCID患兒應檢測MHCⅡ類分子表達,以排除該分子缺陷。AT和胸腺發育不良行染色體檢查也有助診斷。

6.基因診斷

經過初篩診斷為原發性免疫缺陷病者,有條件應對已明確基因突變或缺失的疾病進行基因學診斷,有助於產前診斷和遺傳學諮詢。

治療方案

1.宮內感染的預防和遺傳學預測

有些原發性免疫缺陷病,可通過預測胎兒的性別或測定羊水中各種酶含量來預測胎兒出生後是否有某些原發性免疫缺陷病,以指導人類的優生。同時積極預防宮內感染,對降低本病的發生有較大的作用。

2.一般治療

感染是導致免疫缺陷病惡化的主要因素,應採取各種有效措施預防感染。一旦發生感染應積極控制。對於較嚴重的免疫缺陷病應避免使用免疫抑制劑或細胞毒性藥物。並避免預防接種。

3.補充療法

對於如先天性無丙種球蛋白或低丙種球蛋白者,可套用丙種球蛋白治療,常用劑量為每周25mg/kg,首次量加倍,如注射劑量較大,可分4~6處肌注。此外,新鮮血或乾凍血漿可供給各種免疫球蛋白、補體、調理素和非特異性免疫活性成分。劑量為20ml/(kg?d),輸注速度不可過快。

4.免疫重建

對於嚴重聯合免疫缺陷病、Wiskott-Aldrich綜合徵、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症等,均可進行骨髓移植重建免疫。對於Di-George綜合徵、Nezelof綜合徵等,可用胎兒胸腺移植重建免疫。

5.免疫功能調節劑

如胸腺素,5~10mg/d,3個月為一療程。轉移因子每周一次,每次2ml(每毫升含有1×109白細胞提取的轉移因子)。或採用左旋咪唑,2.5mg/(kg?d),每周服2~3d,3個月為一療程。

6.中藥及針灸

可提高免疫功能,有一定臨床療效。

預後及預防

宮內感染的預防和遺傳學預測 有些原發性免疫缺陷病,可通過預測胎兒的性別或測定羊水中各種酶含量來預測胎兒出生後是否有某些原發性免疫缺陷病,以指導人類的優生。同時積極預防宮內感染,對降低本病的發生有較大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