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英國於1841年最早使用對剖郵票,即將二便士郵票對剖剪成兩半,每片作一便士使用;烏拉圭、阿根廷、比利時等國也曾使用過對剖郵票。1903年我國福州郵票局因1分郵票暫缺,為了應急遂將“蟠龍”無水印紅色2分票斜剖為二,每片作1分使用,並在郵票上加蓋有文字的專用木戳,同時蓋有日戳;1912年湖北鄖陽曾使用過直剖郵票。使用對剖郵票,通常必須購買後在郵局當面貼在郵件上,由郵局蓋戳銷票,不預售,有的加蓋特殊戳記。而收集保存對剖郵票,最好保存原實寄封或剪片,,連同實寄封一起收集、保存。洗下的對剖票價值不大。
德國“維納塔”對剖郵票
德國“維納塔”對剖郵票 (Germany 1901 3-pfennig neta bisects)
又稱“司務長手蓋’’對剖票。1901年1月27日,德國SMS“維納塔”號巡洋艦水兵在美國紐奧良港參加慶祝德皇威廉二世生日活動後,於3月16日抵達特立尼達的西班牙港時,才收到報導他們參加慶祝活動的紐奧良報紙。水兵們想把報紙寄給家人,但艦上缺乏供寄印刷品用的3芬尼郵票。為應急,該艦司務長用橡皮刻製成一個帶有“3芬尼”和“德意志帝國海軍郵局”字樣的郵戳,用紫色加蓋在1900年德國綠色5芬尼郵票上,每枚票上加蓋有兩個紫色3芬尼改值戳記,將郵票剖成兩半,製成3芬尼對剖票。當時共加蓋3個整版(每版100枚),製成600枚對剖票。1901年4月17日開始在艦上出售貼用,至同年9月售完。德國郵政部門對此極不滿意,不承認“維納塔”對剖票,郵局拆除這批郵件原封,換上貼有郵電部發行的3芬尼票封套再送給收件人,而且大部分原封套也同時退給了收件人。 “維納塔”對剖票的實寄封和封套真品上,均蓋有“維納塔號”圓形郵戳,除日期外,戳上還刻有“Kais Deutsche/Marine/Schiffspost/Nol”字樣。據考,該對剖票存世約250枚,為世界珍郵。
重慶對剖票
使用日期:1904.6(光緒三十年四月)郵票介紹:1904年6月,重慶郵局1分票售缺,將面值2分紅色蟠龍票
對角剪開,作1分使用。行用時間約2個月。
一九零三年福州對剖郵票
一九零三年時在中國福州曾經發生了很嚴重的庫存一分郵票短缺。為了使正常的郵政業務得以進行,郵政當局允許將二分郵票對剖代替一分郵票使用,直到新的一分郵票到貨為止。這種情況持續了三天,從一九零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到二十四日。因為當時這種庫存一分郵票短缺的情況沒有對外公布,所以這階段郵寄出去的封幾乎都是商業信函。有兩個因素決定了當時不太可能有集郵者特意製作的實寄信封存在:第一、當時研究郵政史的集郵者還不曾產生,沒人對這種現象有興趣;第二、因為一分郵票短缺並沒有公開,所以只有很少的知情者,並且要提前預備和在一分新郵票到來之前郵寄出去,難度很大。還有一種假定:因為一分銀郵票短缺後,庫存的1/2分銀面值的郵票就被取出用於補救,以致於也被用淨。結果是在這三天中只有二分銀和面值高於二分銀的郵票有庫存。也只有這種情況才促使郵政當局允許對二分銀郵票對剖用於平信預付郵資。由此種假設我推想當時從福州郵寄信件(包括本埠信件)其最低郵資為一分銀。福州對剖郵票的使用方式為:郵寄信件人親自到郵局,在櫃檯前由郵局職員將二分銀郵票斜角對剖(左下角到右上角或右下角到左上角),並貼上到信封上。同時還要手蓋上一枚特殊的方形郵戳(只有最低郵資的信件需要蓋這枚方形戳,其它高於一分銀郵寄費率的不必蓋)。方形郵戳是使用的灰黑色油墨,內容為“Postage/1 Cent/Paid”(郵資/一分/付訖),而且對剖的郵票在方形郵戳的一個角上。根據郵政當局的規定普通民眾無權對郵票進行對剖;只有郵局中被授權的職員才可在郵件提出的當時使用對剖郵票並手工加蓋方形郵戳。沒有方形郵戳而只貼一枚對剖二分銀郵票的郵件被視為未付郵資因此被作為欠資郵件處理。這種鑑別方法是有例外情況存在的,那就是當郵寄資費高於二分銀時,使用二分銀的對剖郵票同時還貼用別的面值的郵票就不再加蓋方形郵戳。例如:郵寄掛號郵件時資費為六分銀,如果所貼郵票為五分銀+一分銀(對剖二分銀)則就不必加蓋方形郵戳。因為公認福州對剖郵票的實寄封在當時只有商業信函,所以存世量非常少。結果是有相當數量的贗品出現在集郵市場上,這是利益驅動所致。但贗品可以比較容易地從郵戳的蛛絲馬跡上被識破。大多數贗品使用的郵戳是一九一八年才開始使用的郵戳,這各位朋友可以參看相關的資料或請教專家。本文貼圖中的郵戳是一個很好的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