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封建主義思想是基於封建的經濟關係和政治制度而產生並為它們服務的思想體系。其基本內容是等級觀念和特權思想,以及“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女子的“三從四德”(即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亡從子,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的倫理道德等。
我國封建主義思想意識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新中國成立以來,摧毀了封建主義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但封建主義殘餘思想的影響在社會上還廣泛存在,甚至在我們黨內也有明顯的反映。主要表現為人身依附觀念、宗法觀念、等級觀念、特權觀念、官商作風、家長制、個人迷信、重男輕女、門第觀念,等等。它束縛人們的思想,阻礙社會進步,肅清封建主義思想殘餘是思想戰線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封建主義”概念在中國之由來
中國古代的“封建”實為“封土建制”、“封邦建國”的簡稱。大規模“封建”的事實發生在西周建國初年。滅掉“大邑商”後,地處西陲的周族如何統治這幅員廣闊的土地,於是分封制度應運而生。分封的用意,是讓王族的親戚子弟率領族人到各地建立武裝據點,以此為依託控制各個地區,從而形成拱衛宗周的態勢。被封諸侯在封國內有世襲統治權。周天子是各封國諸侯的“大宗”,作為“小宗”的諸侯國必須服從命令,定期朝貢,提供兵役。顯然,先秦的“封建”有兩重要義:其一,在形式上建立武裝據點,解決幅員遼闊的國土安全問題,防衛目標主要是異姓種族:其二,封國的原則是血緣關係,目的在於維護王族一姓的統治。司馬遷稱其為“褒親親,序骨肉,尊先祖”,所謂“親親建國”。
封建制度在春秋戰國之際逐步瓦解,秦統一後,全面推行郡縣制。實際上,終先秦之世,“封建”一詞很少使用;倒是秦漢以後,有郡縣製作為對立物,“封建”的特點才突顯出來,該詞出現的頻率也增加了。二者孰優孰劣的爭論,從秦漢以來迄未停止,分封制也遲遲未絕跡,只是漸行漸遠,不再占據主流。“封建”概念也發生了一些變化,魏晉以降,封爵而不治民的制度也沿用“封建”之名。宋元時代,李防等輯《太平御覽》設“封建部”五卷。繼之,馬端臨寫《文獻通考》設“封建考”十八卷,一方面把“封建”從西周追溯到黃帝時代,另一方面又把秦漢至唐宋封爵而不治民的制度也囊括其中。後者可稱為“轉義的封建”。總之,無論西周封建還是後來轉義的封建,一直到清末,人們對“封建”一詞的理解沒有多少變化,假如說有所變化,那就是後來的主要著眼點在於中心與地方的權力分配。甚至清末民初關於聯邦制還是聯省自治的辯論.仍然在體制的含義上使用“封建”一詞。無論如何,此時中國的“封建”與“封建主義”無關,國人多數還不知西歐莊園或“莊園制”為何物,知者也不認為二者是一回事因而與之相聯繫。
所以,最初的漢學家從不將中文“封建”譯為feudalism。例如,19世紀英國漢學家李雅各翻譯了不少中國古典經書,遇有“封建”字眼,從不譯為feudalism,如《左傳》中“故封建親戚,以藩屏周”譯為:raisedtherelativesoftheroyalHousetotheruleofStates,thattheymightactasfencesandscreenstoZhou。又如《詩-商頌-殷武》中“命於下國,封建厥福”;《左傳》中“莫如兄弟,故封建之”;以及“封建親戚”、“封建兄弟”等都作了類似的譯文處理。李雅各等都是從本義上譯介中文“封建”一詞,即抓住王族血緣親屬建立諸侯國的本質。顯然,依西人的眼光,中國西周的“封邦建國”與西歐中世紀普遍推行莊園制基礎上的feudalism不是一回事。
形成
在我國,封建階級思想是由兩三千年以前,代表封建地主階級最大利益的先進人物,被封建地主階級奉為聖人的周公、孔子等提出的,全面體現在“五經四書”中的一整套思想體系。簡單說來,就是“三綱五常”,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觀念”和特權意識。所謂“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克己復禮”中的“禮”,儘管內容十分龐雜,其核心也不過是一個“等級觀念”和“特權意識”而已。
封建思想的影響
政治上,奉行宗法專制,等級特權觀念。秦漢以後,以吏為師,統治者既掌政權,又掌教化,左手刑刀,右手教鞭,形成了政教合一的野蠻狀態。這種政教合一的歷史傳統,對近現代社會民主化多元化的進程形成了巨大的障礙。一元化的統治造成一元化的文化、一元化的思維。
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宗法專制的社會土壤。生活在落後的小生產自然經濟土地上的農民,由於分散孤立、勢單力薄,無以自主,而產生依賴服從心理,迷信“青天”、“救星”和權威,企盼從上蒼賜給雨露陽光,皇權主義深入人心。
文化上,統治者奉行文化專制主義,執行愚民政策。封建倫理文化美化神化皇權,以“三綱五常”扼殺人性,禁止獨立思考。由孝親到忠君,培養的是具有奴隸性、依賴人格的順民、愚民。三綱五常、家族主義釀成了無窮的罪惡。它教導國人以服從為最高天職,由服從而迷信,由迷信而喪失自我,由自我的喪失導致完全徹底的奴隸意識。這就是幾千年中國專制主義文化存在與發展的內在邏輯、根本特徵。陳獨秀在《一九一六年》這篇文章中診斷“三綱”的實質在於“率天下之男女,為臣,為子,為妻,而不見有一獨立自主之人,所以譴責宗法社會的道德是“奴隸的道德”。“奴隸人格”極大地滿足了統治者“牧民”、治民的心理需求。
封建主義殘餘一直糾纏著我們。文化大革命中甚至出現專制主義死灰復燃。許多人類社會文明成果被當做資產階級思想和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批判和拋棄,而某些封建專制主義的觀念和制度,卻被看成社會主義而得到弘揚和發展。
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封建主義殘餘的影響和干擾,幾乎無處不有。
第一,在黨和國家的政治生活中,特權思想,官僚主義還有相當大的市場。一些幹部官本位意識嚴重,高高在上,不關心民眾疾苦,嚴重脫離民眾,淡化了黨和人民民眾的密切關係;存在權力過分集中、家長制、“一言堂”的現象,造成決策失誤,影響民眾積極性的調動發揮;有的幹部搞權力私有化,買官賣官,任人唯親,搞裙帶關係,拉幫結派;權大於法、人治代替法治,擾亂了社會政治生活秩序。
第二、經濟生活中,“官工”、“官商”、“官農”現象嚴重存在。一些幹部濫用權力,謀取私利。政治權力介入市場經濟,影響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和健康發展。他們還保留著農民的許多思維和習慣,基本上還是如老祖宗馬克思所說的那種農民,還是那一袋子土豆,只顧自己一身一家一時的利益,更想不到損害別人最終會損害自己。
第三、思想文化領域,存在一定程度的專制主義,“唯上”、“唯書”,主觀專斷現象嚴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氣氛不濃。一些幹部不讀書、不看報,滿足於吃喝玩樂、低級趣味,生活腐化、墮落,影響了黨風和社會風氣。
同時,二十年來,一些影視劇把皇權崇拜意識逐步推升到極點。《康熙王朝》、《雍正王朝》《還珠格格》等大肆宣揚對皇權的崇拜。“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白年”,“江山坐在白姓心坎上”。皇權崇拜意識的張揚是地地道道的歷史倒退。更可惡的是他們對下一代的影響:幼小的純潔的心靈受到污染——看到的是皇威、聽到的是萬歲、學到的是下跪。國人的奴才意識更加深入骨髓,奴隸性更為變本加厲,國民劣根性更為嚴重。
上述這些封建主義殘餘思想,直接危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
如何反對和克服封建主義思想殘餘
第一,用人類進步思想文化來抵制封建腐朽思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導我們開展反對封建主義思想鬥爭的銳利武器。同時還要充分吸收人類文化優秀成果。曾經孕育了馬克思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西方文化,其中包含著科學理性精神、民主法制精神和人類信仰的精神,我們可以借鑑、吸取。“萬物一體”、“民胞物與”這些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以及革命傳統文化及黨的三大優良作風,都要宏揚起來。
第二,加強黨性修養,開展積極的思想鬥爭,抵制和克服封建主義對黨的侵蝕和影響。首先是黨的各級領導幹部,要用崇高的思想境界、偉大的胸懷和氣魄,戰勝封建專制主義及一切腐朽思想的影響。增強現代意識,當好人民的公僕。要高度重視並實行黨內的“思想訓練”和“民主精神”的培養。
第三,加強制度建設,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為剷除封建主義殘餘思想提供制度上的保障。認真的德治只有在完全的法治基礎上才有可能發揮好作用,否則難免不成為專制主義的幫凶。鄧小平同志指出:肅清封建主義殘餘影響必須完善黨和國家的制度,沒有制度作保證,肅清封建主義殘餘影響就是一句空話。許多國家的歷史經驗表明,以政府的權力制衡和公民的廣泛參與為主要內容的政治民主化,是克服以至肅清封建主義殘餘的最有力的武器。領導幹部要樹立制度文明的意識,即對社會主義制度、黨規黨法和國家法律高度尊重,內化為自身的信念、信仰,代替對個人的迷信和崇拜,學會在制度框架內生活。
第四、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剷除封建主義思想賴以存在和滋長的經濟條件。領導幹部要強化自己的角色意識,通過科學的領導活動,自覺地推動經濟的發展。而不是把政治權力不適當地運用到經濟領域,干擾經濟的正常運行。
肅清封建主義思想殘餘,需要社會各方面的配合。必須堅持經濟建設與思想啟蒙的結合,推進整個社會的文明進步。各項經濟、社會政策,對人們的價值取向、道德行為有著直接影響,地區、部門在制定政策時,不僅要注重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需要,而且要體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設的要求。應堅持原則的堅定性與方法的靈活性的有機結合,高度重視方法的科學性、創新性和藝術性;嚴格區分政治問題、 道德問題與心理問題,注意發揮理性與非理性在認識和肅清封建主義思想殘餘問題中的不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