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音
漢語拼音:
yú mín zhèng cè
含義
封閉知識
將封閉的知識只提供給掌管階層的某位精英。愚民政策從基本上就是反民主的,因其反智主義及精英主義思想的構成排斥公眾,認為公眾的智力水平不配獲知真相及政府執政情況。
在18世紀,實施君主政體的法國,政治學者孔多賽侯爵(Marquis de Condorcet),列出檔案證明貴族在對待社會問題上所採取的愚民政策最終激發了法國大革命(1789-1799),而這場革命使得當朝官員被罷免,當時的統治君王路易十六世也被推翻。在19世紀,數學家威廉·金登·克里夫(William Kingdon Clifford),早期的達爾文學說支持者,在得到牧師對其改革意願的支持後,便寫了一系列作品希望能將英國境內的愚民政策連根拔起,公然抨擊改革是非基督教徒的行為。此外,在宗教組織領域內,愚民政策常與宗教原教旨主義相提並論,但愚民政策的內容有悖於神學原本獨立且忠貞的理念。這二者的區別在於神學是以誠摯的宗教信仰作為前提,而愚民政策是基於少數派對主流信仰的篡改而實現其政治目的的道具。
愚民政策學者自身也許是個科學家,哲學家,忠誠可信之人,自然學家,淘氣學童或者只是個無可知論者。為達到此效果,愚民政策者們限定知識的出版,延伸及傳播;其行動證據就是他們利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公元前380年所發表的政治言論“高貴的謊言”作為國家的管理條例來抵制普世信仰現狀。因此“知識被封閉的安穩現狀”,即愚民政策的意旨,正被宗教運動中維新派及懷疑論者如宗教批評者—H.L. 門車肯(Mencken)所實施推行。
柏拉圖
柏拉圖(Silanion Musei Capitolini),愚民政策者,青睞於將知識信息進行封閉(在出版,傳播,擴散方面),不公布於大眾。他認為這樣做將“有利於”國民及城邦。在《理想國》一書中,古希臘時期(公元前4世紀-6世紀)盛行著愚民政策,在書中,柏拉圖通過“高貴謊言”,即那些神秘的理由來說服明君管理社會。為保持社會的穩定性,“高貴謊言”將人們分成不同等級,這決定了他們在生活及社會中的地位,每個男性,女性都按等級獲取相應的金,銀,鐵;一些人保管黃金,而其它服務人員(例如士兵,農民,木工等)則保管銀和鐵。
故作隱晦
在第二個解釋中,“愚民政策”意味故意將知識深化隱晦,讓人難理解。在19,20世紀,“愚民政策”成為引起爭論的術語,用來指責某位作家故意將作品寫得深奧難懂,來隱藏其學識的薄弱。若某位哲學家並非經驗主義者也沒實證法學者則也會被指責為利用愚民政策形式表達其抽象的理論。由於哲學的原因,這些作家也許會講自己的文章進行修改,推翻,文章內含有可驗證性又含有可證偽性,或是邏輯上不矛盾。此所謂的隱晦觀點(深奧的,模稜兩可的)寫作並不能說明寫作作者不善於捕捉主題,因為一些無法理解的文章常常是有所特指的或是出於某些哲學需要
亞里士多德
在當下就美德倫理的討論中,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也被指為倫理愚民政策,因為其科技性的,哲學式的語言及寫作風格,同時該倫理的內容是面向某個受過良好教育的統治精英
黑格爾
黑格爾的哲學及他所推崇的那些哲學,也被指為愚民政策。分析與實證哲學家,例如A·J·艾耶爾,伯特蘭·羅素及批判型唯理學者:卡爾·波普爾,指責黑格爾和他的黑格爾哲學故作蒙昧。至於黑格爾的哲學,阿瑟·叔本華寫到“……這就是一堆騙人的把戲,只會讓我們的子孫後代認為我們的時代充滿了無盡的笑柄。這都是偽哲學,讓人心力交瘁,粉碎人民內心真正的想法,同時,濫用語言,描述空洞無力,無意識,無思想,若要說他的文章成功,那就要數那令人瞠目結舌的連篇廢話……”
但是,傳記作者特里·平卡德指出“黑格爾並不願離開哲學界,就算是在分析哲學裡。”黑格爾意識到他的愚民政策,並將此作為他哲學思想的一部分,他接受並將超於其每日有限的想法及概念。在文章“誰抽象思考了?”中,他指出並不是哲學家思想抽象化,而是那些門外漢想的抽象了。他們思維定式,不根據環境思考問題。哲學家的想法是正確的,因為他們超越了日常概念的限制,更廣義的理解事物。這就是哲學思想及語言對於門外漢總顯得晦澀難懂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