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寶頂山摩崖造像 |
中國南宋佛教石窟寺。以大佛灣為主,包括小佛灣、廣大山、龍潭、松林坡等處。鑿於南宋淳熙六年至淳祐九年(1179~1249),歷70餘載。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佛灣在聖壽寺西隅馬蹄形山灣內,長約500米,崖面高15~30米。雕刻分布在東、南、北三面崖壁上,共有31幅巨型雕像,碑刻7通,題記17則,造像崖面約3600平方米。其中除毗盧洞及圓覺洞外,均為摩崖群雕。造像有“護法神”、“六道輪迴”、“廣大寶樓閣”、“華嚴三聖”、“千手觀音”、“釋迦涅槃聖跡”、“釋迦降生”、“孔雀明王經變”、“毗盧道場”、“父母恩重經變”、“大方便佛報恩經變”、“觀無量壽佛經變”、“六耗圖”、“地獄變”、“柳本尊行化道場”、“十大明王”、“圓覺道場”、“牧牛道場”等。在每幅作品中,多數刻有經文、偈語和頌詞等,宛如一幅幅圖文並茂的連環圖。大佛灣大都為密宗造像,大部分雕刻具有濃郁的現實生活氣息和特有的蜀鄉情趣,為宋代石窟造像代表作之一。
小佛灣在聖壽寺左側,現存造像2000餘軀,有“父母恩重經”、“十大明王”、“地獄變”、“柳本尊行化”及浮雕小像等。在毗盧庵前,有三級方形石塔 1座,上兩級刻釋迦諸佛及趙智鳳像,第 1級四周滿刻經目,故名經目塔。其中有趙智鳳所造新字數十個,為字書所不見。該處有宋碑 1通,刻“唐柳本尊傳”,字跡部分可識,相傳為趙智鳳轉刻於此,可考柳本尊軼事。
寶頂山摩崖造像 |
廣大寺距聖壽寺里許,造像刻於廣大寺外的懸崖上,為三軀半身像,頭有螺髻,戴冠。龍潭摩崖造像距聖壽寺約2公里,下部一坐像,頭戴笠,束帶,反首仰望。另有觀音菩薩等像及殘題2則。松林坡距聖壽寺約1公里,摩崖龕,刻佛、菩薩等像。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國家撥專款對寶頂山造像採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在大佛灣增修了護檐、保坎、圍牆和欄桿等,開鑿大小排水溝2條及增建“牧牛圖”保護亭。70年代,對石刻保護區的“聖壽寺”、“萬歲樓”等進行維修,對“涅槃像”前的十大弟子、“毗盧洞”、“圓覺洞”、“牧牛圖”等部分造像進行修復和粘接。80年代,實施“地獄變相”危岩的歸位與粘結錨固,還對“毗盧洞”、“地獄變相”進行了化學灌漿加固等。
相關文獻
溫廷寬:《論大足寶頂石刻的一些特點》,《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第 4期。
閻文儒:《大足寶頂石窟》,《四川文物》 (石刻研究專輯),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