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王[中國古代王爵封號]

寧王[中國古代王爵封號]
寧王[中國古代王爵封號]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寧王,漢 唐、宋 五代十國、明都封有寧王。其中較著名的有兩位,分別為明初代寧王朱權和四代寧王朱宸濠。一般史書、小說、影視劇中提及的寧王,多為後者或以其為原型,如《唐伯虎點秋香》、《機靈小不懂》等。另外,在《周書·大誥》中,也以寧王來稱呼周文王、周武王。

基本信息

周代

寧王謂開國受命之王。多指周文王、周武王。《尚書·大誥》:“用寧王遺我大寶龜,紹天明。”孫星衍注引鄭玄曰:“受命曰寧王。”孫星衍疏:“鄭注見《書》疏,雲‘受命曰寧王'者,《君奭》雲‘惟寧王德',鄭注云‘寧王者文王也’。又注《洛誥》雲‘周公謂文王為寧成王亦謂武王為寧王。此一名而二人兼之。’”一說,寧王指文王,“寧”當作“文”。參閱曾運乾《尚書正讀》。

唐代

李憲

李憲,唐睿宗李旦長子,本名李成器,李旦登基後為太子,但其弟弟李隆基因為政變幫其父李旦奪權,功勞及聲望很大,於是李憲把太子位讓給了李隆基,封寧王。善音律。死後,被唐玄宗李隆基封為讓皇帝。

李琳

李琳,李憲之子,嗣寧王。任秘書員外監,安史之亂時隨李隆基出逃蜀地,死於至德二年(757年)。

宋朝趙元偓

趙元偓(977—1018),字希道,宋太宗第六子。宋真宗繼位,先後封彭城郡王、寧王、相王、徐王。天禧二年(1018年)春,王宮失火,趙元偓受驚嚇而死,年四十二。追封鄧王。

遼代耶律只沒

耶律只沒,遼世宗耶律阮之子,母甄皇后為後唐宮人,有姿色。帝從太宗(遼太宗)南徵得之,寵遇甚厚,生寧王只沒。只沒有才情,但命運多舛,封爵多次被奪。(《遼史》曾把“耶律只沒”寫成“耶律質睦”)

元朝

孛兒只斤·闊闊出

孛兒只斤·闊闊出,元世祖忽必烈第八子,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十二月封寧遠王,封地在今湖南省境內,為金鍍銀印龜紐王。大德十一年六月己未(1307年7月26日),進封寧王,封地不詳,為金印獸紐王。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二月,闊闊出謀為不軌,越王禿剌子阿剌納失里許助力,事覺,闊闊出下獄,賜其妻完者死,竄阿剌納失里及其祖母、母、妻於伯鐵木兒所。以畏吾兒僧鐵里等二十四人同謀,或知謀不首,並磔於市。

【新元史 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九月,流寧王闊闊出於高麗。

【元史 仁宗一】皇慶二年(1313年)正月丙午,寧王闊闊出薨。二子;曰薛徹禿,曰阿都赤。

孛兒只斤·薛徹禿

孛兒只斤·薛徹禿,元世祖忽必烈第八子寧王闊闊出長子。

【元史 英宗一】延祐七年(1320年)四月,封諸王徹徹禿為寧遠王。

【新元史 英宗】延祐七年(1320年)四月乙卯,封諸王徹徹禿為寧遠王。

【新元史 卷一百十四·列傳第十一 世祖諸子下】薛徹禿,延祐七年四月封寧遠王,至治二年(1322年)進封寧王。三年七月,入朝。請印。英宗不允。泰定元年,賜福州路永福縣一萬三千六百有四戶,置王傅。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二月,與沙哥坐妄言不道,安置薛徹禿於廣州,沙哥於雷州。明年,以燕鐵木兒言,赦還。

孛兒只斤·阿都赤

孛兒只斤·阿都赤,元世祖忽必烈第八子寧王闊闊出次子,泰定三年(1326年)七月辛亥,封綏寧王,賜鈔四千錠,給金印。封地在今湖南省境內,為金鍍銀印駝紐王。後進封寧王。

孛兒只斤·旭滅該

孛兒只斤·旭滅該,元世祖忽必烈第八子寧王闊闊出孫,阿都赤子。

【元史 順帝六】至正十三年(1353年)十二月,己亥,寧王旭滅該還大斡耳朵思,賜金系腰一、鈔一千錠。

明代

明代寧藩襲封寧王的有:寧獻王朱權、寧靖王朱奠培、寧康王朱覲鈞以及朱宸濠。朱權之子朱磐烒,永樂二年封世子。正統二年薨。以子奠培襲封,追封王,謚曰惠。

朱權

寧獻王朱權(1378年5月27日—1448年10月12日),字臞仙,號涵虛子、丹丘先生,自號南極遐齡老人、臞仙、大明奇士,原籍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自幼體貌魁偉,聰明好學,人稱"賢王奇士"。朱元璋第十七子,齒序第十六子,卒謚獻,又稱寧獻王。

朱權15歲時,朱元璋為防禦蒙古,封朱權於大寧(今屬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與燕王朱棣等王子節制沿邊兵馬,稱寧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皇孫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次年,即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進軍南京,發動了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朱棣起兵前,脅迫朱權出兵相助,並許以攻下南京後,與他分天下而治。經過四年戰爭,朱棣打敗建文帝,奪取了政權,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朱權恃“靖難”之變有功,頗驕恣。朱棣即位後,非但隻字不提分治天下,而且還將朱權從河北徙遷至江西南昌,盡奪其兵權,朱權時年25歲。

朱權是明代著名的道教學者,修養極高,被改封南昌後,深感前途無望,即韜光養晦,托志沖舉,多與文人學士往來,寄情於戲曲、游娛、著述、釋道,結交道家第43代天師張宇初友善,拜為師,研習道典,弘揚道教義理。朱權於南昌郊外構築精廬,曾於西山緱嶺(今屬南昌市)創建道觀與陵墓,成祖朱棣賜額“南極長生宮”。所撰道教專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八卷,成書於正統九年,收入《續道藏》。

朱權百餘種著作中,可歸人道家的超過三分之一。其中許多已經失傳,但最重要的一部《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幸而存世。對此書的內容這裡不作全面述說,只說其中表達的朱權思想的一些要點。

首先是表達他編撰此書的目的是為了拯救道教。在序言中他說:

自有道教以來,三皇建極,五帝承天,其奉道而修天道者,其教之事物有未備,言奧有未宣,制度有未傳,儀制有未正,余乃考而新之,非余則孰能為焉?

長時期來,道教在民間流傳,缺少統一的管理和制度與高水平的思想文化建設;久經戰亂之後的明初,道教更存在淪落與混亂現象,因此朱權以拯救道教為自己的責任。

“非余則孰能為焉”——如此敢於擔當,是什麼意思呢?並非是指他的親王貴族地位,物力財力等,而是他對自己長期學道、修道,信仰之誠和理解之深有著高度的自信:

今是書之作也,若羲馭之出滄溟,果日之破昏暝,可以滌凡塵之俗陋,藻太華之神英。是以駐心靈域,探至道於天津;默契太玄,握神樞於紫極。而日嘗賾至真之神奧,究造化之樞機,亦有年矣。(《自序》)

他還敘述了歷史上“胡夷”對道教的攻擊與損害,因此說自己編纂此書是受天命拯救道教的:

太清授以蓬萊玉璽、太陽金符,令餘下降人間以匡天道,使振玄風,握靈樞而闡玄化也。於是立勛三界,注名天府,又何偉歟!乃作是書,發天地秘藏之奧,襲日月霄漢之光。彼磷火之縱橫,妖芒頓熄;令玄風之普扇,大道開通。使千載之幽陰,重開於化日;繼萬年之道統,再續於今時,以明吾中國聖人之道焉。(《原道》)

由此可見他對《太清玉冊》的撰述自視是很高的。

其次,他對此書的修撰態度極其恭謹慎肅:

於是三沐熏修,質於神明,告於天帝,大發群典,纘類分編,悉究其事,大宣玄化。(《原道》)

對全書的內容,他說:

其天地之始分,造化之始判,道統之始起;儀制之式,器用之備,衣冠禮樂之制,天心靈動之奧,道門儀范之規,立為定製。舉道門之所用,皆載此書也。(《原道》)

全書二卷,十九章,匯集了道教義理、源流、經典、神仙、道術、齋醮科儀、典章制度等,非常全面。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以理論建設為重點,以理念貫穿各章節各個方面。

道教淪落的標誌之一是理論之不講,惟余方術末流。《太清玉冊》將《原道》一文冠於全書之首,是有針對性的。《原道》闡說“道”的本質、道教起源和一些相關的根本理念。《開天闢地章》是對“道”與天地萬物的關係的闡述;“道教源流章”是對道教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以及歷代重要尊神的敘述。《天皇龍文章》是歷代道教經典概說與部分經典著錄。法咒、設施、服飾、儀軌、制度等的解說。自《乾運造化章》以下則是對道教宗教每一章都貫穿著理念和相關說明,當然不免也容納了許多神活和荒誕不經之說。其中還有對佛教的指斥。有關設施、制度建設各章取自典章和現實生活之外,又有他的許多補充創新體現在南極長生宮的建設中,在《太清玉冊》中都有說明,二者密切關聯。

朱權多才多藝,自經子、九流、星曆、醫卜、黃老諸術皆具,且戲曲、歷史方面的著述頗豐,有《漢唐秘史》等書數十種,堪稱戲曲理論家和劇作家。所作雜劇今知有十二種,現存有《大羅天》、《私奔相如》兩種。作品和論著多表現道教思想。生平好宏裝風流,群書有秘本,莫不刊布之。

朱權善古琴,編有古琴曲集《神奇秘譜》和北曲譜及評論專者《太和正音譜》(中國現存最早雜劇曲譜,是中國戲曲史上重要的理論著作)。所製作得“中和”琴,號“飛瀑連珠”,是歷史上有所記載的曠世寶琴,被稱為明代第一琴。明代有“四王琴”之說,按其順序和年代的排列為:寧、衡、益、潞。“飛瀑連珠”傳世僅一張,制琴人署“雲庵道人”。

朱權耽樂清虛,悉心茶道,將飲茶經驗和體會寫成《茶譜》,對中國茶文化頗具貢獻。

朱奠培

寧靖王朱奠培,為朱權之孫。正統十四年(1449年)以世孫的身份繼承王位,弘治四年(1491年)薨。奠培是朱權嫡長子朱磐烒的嫡長子。朱磐烒死於正統二年(1437年),後因為兒子奠培繼承王位,被追贈為寧王,謚“惠”,為寧惠王。

朱覲鈞

寧康王朱覲鈞,為奠培嫡長子。弘治五年(1492年)襲封寧王。弘治十年(1497年)薨。

朱宸濠

朱宸濠,是寧康王的庶子。初封上高王。因寧康王沒有嫡子,他於弘治十二年(1499年)襲封寧王。

正德十四年(1519),朱宸濠藉口明武宗荒淫無道,集兵號十萬造反,略九江、破南康,出江西,率舟師下江,攻安慶。四十三天之後,朱宸濠大敗,與諸子、兄弟一起為王守仁所俘,押赴南京,又引出朱厚照再次平定“叛亂事件”,廢為庶人,伏誅,史稱“ 寧王之亂”或“ 宸濠之亂”。自此,寧藩被廢除。

後裔

寧王朱權後裔共八支,現分布於南昌各地守祖墓的有幾支,另寧王墓朱權有幾支後裔於清初被清帝命令來守墓。其中,著名的人物有山水畫大師 八大山人朱耷。

太平天國

周文嘉

周文嘉(一作文佳)、郜永寬(又名雲官)、汪安鈞、伍貴文、張大洲、汪花班(又名懷武)、汪有為、范起發(一作啟發),都是兩湖人,因有戰功,郜永寬封納王,汪安鈞封康王,周文嘉封寧王,伍貴文封比王,張大洲、汪花班、汪有為、范起發都封天將。太平天國癸開十三年(1863年)夏,江蘇、浙江各要地接連失陷,郜永寬等聚守蘇州。時守蘇州主將是慕王譚紹光,堅決抗戰,但郜永寬八人卻早存降敵的心,他們的部隊,占全部蘇州守軍四分之三,各人都有獨立的指揮權,不受譚紹光指揮。蘇州有六個城門,他們守住胥門、閶門、齊門,婁門四個城門。

1863年7月,清朝江蘇巡撫李鴻章率所部淮軍和英國侵略分子戈登所統的常勝軍來犯蘇州。敵人攻打不下,採取堅堡從內部顛覆的計策。程學啟部將鄭國魁與郜永寬舊相識,知他有二心,程學啟派鄭國魁來誘降。1863年12月2日夜,郜永寬到城北洋澄湖程學啟船上,與程學啟、戈登、鄭國魁會見。他見戈登第一句話就說:“我希望你幫助我”。戈登回答:“要你告訴我怎樣幫助你,我是極樂於效力的”。戈登又說:“自從太平天國起事以來,清朝態度已大加改變,他們害怕外國,絕不敢不聽我們的話而殘酷地對待太平軍”。郜永寬見有外國人做擔保,解除了對清朝統治者殺降的顧慮,決定投降。他與程學啟談判了投降的方式和條件,程學啟滿口答應。他回到蘇州城,就和汪安鈞等六叛徒密商如何行事。

12月4日上午,郜永寬等八叛徒就在慕王殿會議席上刺殺慕王譚紹光,夜開齊門向清軍迎降。事詳《譚紹光傳》。

12月6日正午,郜永寬等八叛徒騎馬出城去清軍營謁見李鴻章。李鴻章叫左右拿八頂紅頂花翎進來給他們,說:“現在做我大清官了,好共立功!”八叛徒洋洋得意把紅頂花翎戴上。李鴻章又叫擺酒,宴八叛徒在帳內。坐定,李鴻章假託出巡軍,令閉營門,一聲炮響,伏兵湧出,立斬八叛徒。

張學明

寧王周文嘉降清被殺後,天王洪秀全於是封張學明為寧王。

1864年三月初三,張學明和聽王陳炳文、康王汪海洋、獎王陶金會及花旗利王朱興隆、平東王翟天鳳等自浙北退守,轉戰浙皖間。

初六,大敗清總兵唐義訓、道員毛有銘,圍徽州。

十三,天京被圍多時,天王下旨勤王,無糧成行,自婺源進德興、海口征糧。

二十三日,攻樂平,被清總兵孫昌國、知縣孫鑒所敗。

二十八日,攻破弋陽,包圍貴溪。

四月十九日,天王洪秀全病死,張學明、陳炳文、陶金會等人想投降,但是汪海洋、翟天鳳不肯投降,卻汪、翟的部眾甚多。張學明等人就不再敢說投降

五月初六,駐軍在金溪、東鄉之間。

六月初六,天京淪陷,幼天王洪天貴敗走廣德、湖州。很多部眾不知道洪天貴的去向,於是很多人投降。二十三日,汪海洋等被清提督鮑超打敗,損失慘重。於是張學明等人就不再忌憚,於七月初一,率部眾六萬人向鮑超投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