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劇初期的名稱。原為農村業餘演出的“馬燈班”,後出現營業演出,1910年進入寧波城內。表演時基本為一生一旦,有簡單化妝。伴奏二人,一鑼一板。
約在1880年(光緒年間),奉化串客藝人鄔拾(讀尺)來邀集一批藝人組成串客班,首次到上海茶館演出,改稱為“寧波灘簧”。以後,又有幾批串客班到上海茶館、八仙橋、恆雅等小劇場演出。為了適應觀眾要求,求得自身發展,就在劇目、音樂、表演,直到化裝、布景、道具等各方面作了很大改進;並擴大演出組織,向大戲班方向發展。民國初年,有女演員開始參加登台演出。這樣,串客班已由原來的曲藝形態步入戲劇之中。l938年,寧波灘簧演出時裝文明大戲時,始改稱甬劇。
縱觀串客一一串客班一—寧波灘簧——甬劇的歷史,當時串客則是曲藝形式,串客班已孕育著向戲曲發展的種子,是串客向甬劇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界碑。從道光~同(治)、光(緒) ~民國期間,幾度興衰,歷盡坎坷,道路曲折。建國後,串客之名演唱已成為歷史名詞。
1979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寧波市民間藝人演唱登記時,曾了解到老串客藝人傅彩霞在莊橋鎮一帶演出;還有倪月娥,邀集其姊妹倪鳳娥、倪素娥以及串客老藝人崔定甫、包炳榮、王寶榮等人在月島演出。所演多是《三縣並審》等甬劇,只偶爾演幾隻《拔蘭花》、《還披風》等串客時代的節目。
相關詞條
-
灘簧
灘簧是中國傳統曲藝的一個類別。清代中葉形成於江浙一帶。有前灘與後灘之分。前灘移植崑劇劇目,將崑劇曲詞加以通俗化;後灘取材於民間花鼓小戲。表演者三至十一人...
簡介 起源 特點 曲目 長興灘簧 -
杭州灘簧
杭州灘簧簡稱杭灘,為江浙灘簧一支,是浙江杭州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用杭州方言演唱。據傳,杭灘起源於宋室南渡,康王建都杭州,患病在床,杭人為迎逢康王,創造這...
歷史溯源 傳統曲目 表演形式 主要價值 巔峰時間 -
餘姚灘簧
姚劇俗稱“餘姚灘簧”,是由民間歌舞發展而成的歌舞小戲,也稱“打班”或“燈戲”,盛行於餘姚、慈谿、上虞、紹興一帶,多在元宵燈節演出。至清乾隆年間出現職業性...
介紹 歷史 角色 主要現代劇目 -
灘簧考論
《灘簧考論》是一本書籍,該書的作者是朱恆夫,2008-11-1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開本:16開,定價:38 元,頁數:361頁。
內容簡介 本書目錄 -
寧波甬劇
甬劇是用寧波方言演唱的地方戲曲劇種,始於清乾隆後期,初稱"串客"。系由田頭山歌、馬燈調、唱新聞等灘簧類民間小戲、曲調演變而來。主要流傳於寧波、舟山及上海...
簡介 特點 歷史沿革 現狀 寧波甬劇在上海的發展 -
寧波城隍廟
城隍廟又稱寧波郡廟,位於市中心繁華地帶。寧波府城隍廟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城隍廟之一。該廟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建成後屢遭火災,現存的廟殿是清光緒...
簡介 介紹 建築細節 歷史故事 地址地圖 -
《寧波走書》
《寧波走書》原稱“蓮花文書”,又名犁鏵文書,1956年定名寧波走書。約起源於同(治)光(緒)年間。
流傳 表演 書目 輝煌 困境 -
寧波走書
寧波走書原稱“蓮花文書”,又稱“犁鏵文書”,是浙江寧波的傳統地方戲曲之一。以寧波方言演唱。1956年定名寧波走書。形成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
歷史淵源 藝術特色 代表曲目 傳承意義 傳承保護 -
杭州灘黃
灘簧、寧波灘簧、紹興灘簧、餘姚灘簧、蘭溪灘簧、浦東灘簧。另外,紹興平胡調...角色自操樂器圍桌坐唱。有蘇州灘簧、杭州灘簧、寧波灘簧、本灘等。清末以來...,使人看到了這齣寧波地方戲往昔的藝術風采。 甬劇原名寧波灘簧,系由曲藝灘簧...
歷史溯源 傳統曲目 表演形式 主要價值 改革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