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學》資料輯錄→寧波藏書文化
民國藏書樓
張壽鏞“約國” 張壽鏞(1876-1945),鄞縣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舉人。民國十九年(1903)辦光華大學,久居上海。自幼好書,初收多為文集,爾後於上海收得陶氏“涉園”、歙縣宋氏“一覽樓”等故家藏書及抄本,積五十年之功,得珍本,善於本4860部,普通本11000多部,總藏書達成16萬卷之巨,庋藏於約國。建國後,其家人將遺藏40000多冊圖書捐獻給國家,受文化部褒獎。現一部分存於北京圖書館,一部分歸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此外,其家人還將張壽鏞自編刊的遺作《四明叢書》共七集,凡事156種,1082卷,以及其子星聯、芝聯續編成的第八集,計18種,102卷,連同全部雕板捐贈浙江圖書館。(《鄞縣通志》)
秦潤卿“抹雲樓” 秦潤卿,生於清光緒三年(1877),歿於1966年。慈谿縣孝中鎮(今寧波市江北區北城鎮)人,旅滬金融界知名人士。1930年,馮氏子孫敗落,出售醉經閣藏書,秦潤卿聞訊派專人收集庋藏,恰逢其為奉養老母而建造的抹雲樓落成時,其老母去世,遂將所收集的馮氏醉經樓圖書藏於抹雲樓,並繼續徵集珍本,抄集名貴版本。所藏有浙江省各縣方誌、《普陀山志》、《趙大愍公全集》(即《趙文華全集》手抄本)等。抗戰期間,藏書全部轉移鄉間隱藏。抗戰勝利後歸樓。總藏書42226冊(件),其中線裝古籍32996冊。民國三十六年(1947)元旦起公開閱覽,樓下為近代圖書和報刊閱覽室,樓上為古籍書庫。1952年,秦潤卿把全部藏書和抹雲樓財產捐獻給浙江省人民政府。同年年底,全部藏書和財產由慈谿縣文化假定接收。1954年,慈谿、餘姚兩縣劃界,抹雲樓藏書和財產由慈谿縣文化館移交給餘姚縣文化館,餘姚縣文化館於同日全部移交由城關文化站點收保管。爾後的變遷,抹雲樓房子為供銷社使用,部分圖書為省圖書館收藏,餘存圖書移藏於慈城中學,至1959年,又歸寧波市圖書館收藏。(《慈谿縣圖書館志稿》)、餘姚市圖書館《關於秦澗卿抹雲樓藏書始末調查報告》、口碑訪錄)
李慶城“萱蔭樓” 李慶城,字連璇,李慶坤之胞弟。幼年喪母,出繼為從叔母方氏夫人後,家居寧波市毛衙巷。李氏與蔡氏(鴻鑒)為姻親。兩家聯營錢業。民國十八(1929)受一次世界大戰後之影響,國際金融風潮激起波及,錢業倒閉,蔡氏瀕於破產,不得已把墨海樓藏書全部作價銀元四萬抵與李氏。方夫人素嫻文學,出資收購後,辟毛衙巷住屋東首明軒樓房三棟為書樓,顏其額為“萱蔭樓”。意蓋望以母氏所置起作用籍傳之於繼子慶城及其後世,永不衰替。萱蔭樓藏書交由塾師蔡和堅(芝卿)兼理。蔡芝卿乃蔡鴻鑒之從弟,老成博學,經年余辛勞,全部藏書分類編目完成。其分編特點以板為卷,不記撰人。共凡十二卷,2879種,30431冊。民國二十六年(1937),抗日戰爭爆發,李慶城母子姊弟全家遷爐。藏書函托李慶坤隨效實中學避地鄞西鳳岙市。李慶坤將全部藏書裝箱水運至鳳岙市,庋藏於一所錢莊的樓房。歷時三年,雖經淪陷,全賴錢莊主妥善保管。民國31年(1942)李慶城托人遷回寧波萱蔭樓,幾經風險,幸無損失。1950年,李慶城願無償地將萱蔭樓藏書全部捐獻給國家。經浙江圖書館按書目分類檢點整理,將其中宋元槧本及大部分抄本和明、清槧珍本運入北京圖書館善本部。尚有明代歷朝帝皇實錄明槧本,包括世所僅見的《建文實錄》的明抄本及明嘉靖鈔本《蘇氏〈易傳〉》、明刻本《明史概》以及姚燮大梅山館舊藏的《粢花齋四種曲》等數百種善本,則留藏於浙江圖書館。而李慶城本人亦經政府安排在浙江圖書館工作,後調到上海圖書館繼續工作迄今。其書目為伏跗室馮貞群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親手傳抄,並就原書目所有舛誤以及部分珍本的由來作了很多修正和補充注錄,且又附以跋文。(《鄞縣通志》、《寧波文史資料》第四輯李慶坤撰文)
張之銘“古歡室” 張之銘,號伯岸,晚號豚翁,鄞縣人。從小經商,然嗜書如命。少時在上海與學校諸友建立實學通藝館,專儲藏儀器以待求者。而當時許多人認為故書雅記,但無益於用,且舊家藏書者其子弟多不成材。不久,張之銘遂遊歷日本,在日本東京橫濱僑居多年。他看見日本的藏書情況後慨嘆道:“不及百年,中國圖籍盡矣!”,他不余其力求購蒐集圖籍,從四部、釋典道書以至碑版書畫,無不收藏。聽到有孤本珍板,非收購不可,即使資金欠夠,也不惜奔走乞借收購,得中外圖書數以萬計,在日本東京橋區建書室三楹以庋藏,命名“古歡室”。民國十二年(1923),因日本東京地震,藏書皆毀。次年返回上海,繼續廣收群書,以原通藝館為藏書室,仍以“古歡室”名之。藏書千餘種,古今中外兼有。(炳麟《古歡室記》)
曹炳章“集古閣” 曹炳章,字赤電,鄞縣曹妙鄉曹隘人。自幼隨父在紹興經商,二十歲從慈谿方曉安游授醫學,七年入門。後繼續自學,鑽研隋巢元方《諸病源侯論》及明清百家醫學,自設診所四十餘年,診資收入除家用外,盡購醫書。先後在鄞縣、紹興、北平、南京、蘇州、上海、日本等地選購得醫書凡五千種之數。編有《集古閣藏書簡目》十卷,分為23類,列入新舊醫書4185種,博物類(如動植礦物、物理、化學、農學、各省縣物產志等)以及關於藥物考證用書655種。其他出借、新購未列入者,尚有百餘種。曹炳章匯集自漢唐迄明清一百幾十家醫學名著以至日本漢醫家的著述,堪稱一代著名醫書收藏家。民國二十四年(1935),他應上海大東書局之聘,將其歷年蒐集批校及自撰諸書,編成《中國醫學大成》叢書,計365種,2100多卷。分為十三類,輯為1000冊,次年付印分期出版。擬陸續輯三輯。1952年,遺藏3400餘種醫書,全部獻給華東軍政委員會衛生部。1956年3月5日病逝於紹興。(《鄞縣通志》、訪錄)
孫家淮“蝸寄廬” 孫家,字翔熊,鄞縣人。居於城南(今寧波南門)塔影巷,樓屋三楹,樓中室藏書,地甚小,故名“蝸寄廬”。初收藝術小品,漸及四部。遇有精本,則將前藏新刻本相送併力日以銀幣購下。常出高價兌換初印本,書友以其能出高價,凡有故家散出之書,莫不先往其家。故其所藏版本精美。1979年,其子孫定觀將遺藏954部、字畫86件獻與天-閣;1987年,長孫孫詩樂又將剩下書籍全部贈與寧波大學,完成其祖父二輩遺願。(《鄞縣通志》、訪錄)
朱鼎煦“別宥齋” 朱鼎煦,字贊卿,肖山人。民國初任鄞縣法院推事,後任龍山法政教員暨律師。嗜藏書,遇故家藏書散出,不惜重金收購。時常熟毛氏“汲古閣”、歙鮑氏“知不足齋"、餘姚盧氏“抱經堂”、肖山王氏“十萬卷樓”、陳氏“湖海樓”、山陰沈氏“鳴野山房”、鄞縣范氏“天一閣”、盧氏“抱經樓”、慈谿葉氏“退一居”等諸家流散藏書,如水赴壑集於朱氏。朱氏還來往於杭州、上海間購所未備圖書。藏書庋藏兩處,一在鄞城,一在肖山。其鄞城寓所在寧波府側銜,有房屋六楹,內別宥齋插架森森,皆為典籍。民國二十九年(1940)日寇入侵,肖山藏書盡毀;鄞城之藏書轉移於白象橋郭氏,後因水災遷於後隆陽堂庵,不幸遭盜賊劫掠,手及臂受傷,不得已由西郊入城租居雲石街,又遭白蟻蠶食。歷經火水盜蟲四劫,其精華之本多已散失。然仍繼續搜藏,後得宋本《五代史記》、顧千里手校《儀禮》等珍本,另有宋監本《〈春秋·公羊〉註疏》、明嘉靖刻本《孔孟聖跡圖》、明萬曆刻本《金蓮記》等皆為善本,其他若說部平話、科場用書、百家雜說圖書乃至其殘稿余牘也無不收集庋藏,總藏十萬餘卷又書畫文物千餘件。謝世前囑:此書捐贈天一閣並存不朽,吾足矣。其家屬代表姚重之於1979年8月17日立文悉數捐獻天一閣。(《鄞縣通志》、訪錄)
馮貞群“伏跗室”(見現存藏書樓)
林集虛“藜照盧” 林集虛本名昌清,字喬良,號心齋,鄞縣人。性愛好古籍。其父在外為宮,跟隨其父生活,另行經營書商,同時搜藏其所好圖書。時故家藏書淪墜不振,求售藏書者常交於林集虛商店,林且買且賣,久之即能辯別版本之真假。歷三十餘年收集,藏書漸富,鄞縣通志記述其所藏善本1173卷。(《鄞縣通志》)
蔣氏“文昌閣” 文昌閣為蔣介石的早年藏書樓,位於奉化溪口武嶺頭。藏書多為線裝古籍。民國二十八年日冠飛機轟炸全毀。(《奉化縣圖書館志稿》、訪錄)
孫鶴臬“天生閣” 孫鶴臬,民國時期奉化人,其家洋房三樓為天生閣,藏書37箱。一部分現為奉化市文物室收藏,其餘散失。(《奉化縣圖書館志稿》)
張正夫家藏書 張正夫,民國時期奉化方橋西張村人,賣田地購書,藏有《大不列顛百科全書》、《資本論》(初譯本)等圖書,供友人借閱,後因生活所迫貴重圖書已被親手賣掉,一部分毀於“文革”。(《奉化圖書館志稿》)
王書竹“清芬書館” 王書竹,鎮海藏書家,民國初年於縣城後大街王家詞堂內設清芬書館,收藏古籍及各地誌書。“文革"期間,1967年藏書多被付之一炬,僅遺少量今藏於鎮海區“文管會”書庫。(《鎮海區圖館志稿》)
張季言“樵齋” 張季言,鎮海霞浦人。1937年,張季言為紀念已故族親張樵齋而設“樵齋”書室,藏書14162冊;內史部4478冊;子集叢書9700餘冊;張煌言立軸書畫一幅。1957年,全部捐贈天一閣收藏。(《鎮海區圖書館志稿》)
馬廉“不登大雅之堂” 馬廉,字隅卿,民國鄞縣邱隘盛墊橋馬家人,幼喪父,家境清貧,習商謀生無成,二十四歲始發奮讀書,專事搜羅研讀各種說部、戲文、俚曲、彈詞、寶卷等,名揚海內。其藏書室名“不登大雅之堂”,所藏除《三遂平妖傳》外,另有明萬曆刻本洪梗《清平山堂話本》(殘卷)、明刻本立金瓶梅漢明天啟刻本《七曜平妖傳》(殘存一至六十回)等,均系國內不可多得的名貴珍本。他一生為國家收藏、保存了九百餘種、五千多冊通俗文學圖書,外間不經見之小說及名劇之珍本,尤為國內外學者所珍視。馬廉堪稱一代著名的古典說部收藏家。著有《中國小說史》、《不登大雅方庫書目》、《〈錄鬼簿〉新校注》。《〈曲錄〉補正》、《千晉齋專錄》、《勞久筆記》、《隅卿雜抄》等八種。民國二十二年(1933),將新得晉磚千餘方贈予天一閣。民國二十四年(1935),因腦溢血厥於北平大學講壇不起。遺留圖書歸於北平圖書館。(《鄞縣圖書館志稿》)
童保暄“止園” 童保暄(1886-1919),字伯吹,民國寧海前童人。曾參加光復會,軍人出身,官至師長、授閩浙軍副司令。以八千銀元得杭州某藏書樓圖書,藏寧海老家,題名“止園”。1950年由縣府徵集藏於縣文化館,計線裝書48箱。1956年,經省文化部門挑選圖書6麻袋歸省收藏,(《寧海縣藏書樓志稿》)
徐履謙“夕可軒” 徐履謙( -1924),字撫九,晚清諸生,寧海人。好學工詩,多所建樹。歷任寧海習藝所所長、杭州育英書院(之江大學)院長,為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潘天壽之早年師長。晚年(民國初期)回鄉築“二畝園”,自號二畝園主。“夕可軒”藏書五千卷。有古籍,有英、日版外文圖書,有字畫軸。所藏字畫捲軸甚富,內有潘天壽早年習畫百餘幅。曾於1955年選送浙江省文獻展覽會展出,獲有獎狀。“文革”期間,“夕可軒”二間藏滿書畫,全部被堆放天井,一火盡毀。(《寧海縣藏書樓志稿》)
葉頌清藏書樓 葉頌清(1879-1936),字子布,晚清諸生,寧海瀝洋人。江南陸師學堂畢業。1906年,為同盟會會員,1911年後,歷任團長、旅長、師長等職。1929年任南京政府立法院軍事委員會秘書兼銓敘廳中將高級參謀。服宮時於南京杭州購書不下三千部,於瀝洋故居設藏書樓,掛“智群圖書館”門額。凡葉姓子弟可出入借閱圖書。於民國三十一年(1942)失火盡毀。(《寧海縣藏書樓志稿》)
楊容林“清防閣” 楊容林,民國鄞縣人,早年久習經濟,志于振興民族工業,任通利原油廠董事和經理有年。業餘之時日披覽古籍,尤好碑帖,精於鑑別,其清防閣藏書萬卷。1979年其子女將藏書悉數捐獻與天一閣。(訪錄)
徐余藻家藏書 徐余藻,鄞縣人,藏醫書頗豐,建國後贈與寧波市古物陳列所收藏,1957年歸寧波市圖書館古籍部。(訪錄)
張琴家藏書 張琴,鄞縣人,藏書頗多。解放後贈與寧波市古物陳列所收藏,1957年歸寧波市圖書館古籍部。(訪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