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波學》資料輯錄→寧波藏書文化
清朝藏書樓
王應玘“獨居室” 王應玘,字剡公,明末清初鄞縣人,諸生。曾參加張煌言抗清軍隊,後任巢縣知縣七天。張煌言戰敗被俘遇殺害後,王應玘慟哭入山為僧。後師天童皙公,法名元月,亦叫等月,字印千。至皙公歿,撒下其衣缽還俗,築室獨居,於其中事奉先人,旁列圖史,日訪求異書,邊收藏邊著述,無空閒之時。(光緒《鄞縣誌》)
黃宗羲“續抄堂” 黃宗羲,字太沖,號南雷,人稱梨洲先生。生於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卒於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餘姚人。著有《宋元學案》、《明儒學案》、《明夷待訪錄》、《南雷文案》等凡111種,1300餘卷。他憤科舉之業,思所以變之。勸學者“當以書明心,無玩物喪志也”(全祖望《神道碑》)。為明清之際傑出的史學家、啟蒙思想家、藏書家,浙東學派之鼻祖。他自幼好學,博覽群書,於天文、算學、樂律、經史百家及釋道之書,無所不讀。祖上遺藏不少圖書,他全部讀完仍嫌不足,復四處訪求借讀、借妙圖書,訪求足跡幾乎遍及大江以南所有著名藏書家。康熙四年(1665),建“續抄堂”於南雷(今餘姚市明偉鄉黃家竹橋附近)。明末戰亂之際,海內著名的山陰(今紹興)祁承業“澹生堂”藏書樓遷於雲門山化鹿寺。二十多年後,黃宗羲入山,在化鹿寺翻檢圖書三天三夜,挑選得珍本、善本載十捆而歸。其中經書近百種,稗官史百多冊,此批圖書乃黃宗羲藏書之重要組成部分。其他得自鈕石溪的“世學樓”,錢謙益的“絳雲樓”,黃居中的“千頃堂”,鄭氏的“叢桂堂”以及焦氏藏書樓和胡孝轅、孫月峰等名家藏書。晚年仍到范氏“天一閣”、曹氏“靜惕堂”、徐氏“傳是樓”讀書、抄書。歷幾十年辛勤收集和整理勘校,藏書達六、七萬卷之富。未及編目,垂老遭大水,死後不幾年又遭大火,失去大半。其再傳弟子鄭性經整理得三萬卷,入藏“二老閣”。(《中國著名藏書家傳略》、《江浙藏書家史略》)
胡德邁“寶墨齋” 胡德邁,清鄞縣人。其藏書室稱“適可軒”,後稱“寶墨齋”,故址在今寧波西青石橋,俗名獅子牆門內。收藏頗精,所藏宋刻本《楊子法言》,清康熙帝極為賞鑒,翻閱良久,賜御書唐詩二絕句賜之。胡德邁榮獲御書後,遂築“寶墨齋”。(《鄞縣通志》)
萬氏“寒松齋” 萬斯同(1638-1702),字季野,學者稱石園先生,門人私溢貞文,鄞縣人。黃宗羲學生。清著名史學家,藏書家。其父萬泰,生八子,世稱萬氏八龍。斯同系第八子,為八龍之尾。萬氏藏書樓寒松齋,由宗子世守,故址在今寧波市尚書街58號。斯同博極群書而善著述,熟悉漢以下制度沿革,尤精明代史事,對史學、文學、校讎學卓有建樹,為浙東學派主要人物之一。康熙十七年(1678),被薦博學鴻儒,力辭不就。次年到北京,以布衣參史局,參與修撰《明史》,不署銜,不受俸。在京二十餘年,攜書十數萬卷。至死旁無親屬,留書全為其子弟錢名世巧取豪奪以盡。生平著有《明史稿》五百卷、《補〈歷代史表〉》六十卷、《紀元匯考》四卷、《宋季忠義錄》十六卷、《南宋六陵遺事》一卷、《庚申群遺事》一卷、《河源考》二卷、《河渠考》十二卷、《儒林宗派》八卷,《石經考》二卷、《石鼓文考》二卷、《群書疑辨》十二卷、《書學彙編》二十二卷、《周正匯考》八卷、《歷代宰輔考》八卷、《石園詩文集》二十卷等。(《鄞縣通志》、《浙江藏書家史略》、全祖望《甬上耆舊傳》)
鄭性“二老閣” 鄭性(1665-1743),字義門,號南溪,清慈谿人。黃宗羲再傳弟子。終身布衣,立志走游五嶽,自署“五嶽遊人”。黃宗載垂老藏書遭大水,捲軸盡壞,身後又遭大火,失去大半,鄭性理而出之,其散亂者復整,其破損者復完,得三萬卷。遵其父鄭梁遺囑於鄭家旁建二老閣,以紀念先師梨洲和先祖鄭素以及其父鄭梁二老。故址在慈谿半浦(今寧波市江北區畔浦鄉)。閣為三層開間,樓上中間為供三老之位,梨洲居中,鄭素居右,鄭梁居其側;左右兩間為黎洲遺葳圖籍三萬卷;樓下三間為鄭氏家藏二萬餘卷。建於康熙六十年(1721),竣工於雍正元年(1723)。鄭性一生不僅建閣藏書,還以二老閣藏書為底本,刻印有黃宗羲《明懦學案》六十二卷,《南溪偶刊》四卷和《寒村集》三十六卷。歿後,其曾孫鄭勛刻印黃宗羲《明夷待訪錄》一卷和鄭氏著作十多種。其長子鄭大節繼承管理二老閣藏書時,因懼善本遺失,將宋元珍本和稀見抄本隨意取出置於其私室,從此使最珍貴圖書散失。乾隆三十八年(1773)修《四庫全書》,從二老閣調撥走《警時新錄》、《嶺海輿圖》、《西洋國志》等九十四種罕見珍籍。此後又歷經盜劫、火厄,至民國時藏書僅剩下一萬卷左右,全部被鄭勝七世孫賣給上海書商,後上海書商轉賣給慈谿沈德壽“抱經樓”。民國三十二年(1943),二老閣樓房被鄭氏後裔拆毀變賣。(《中國著名藏家傳略》、全祖望《二老閣藏書記》)
全祖望“雙韭山房” 全祖望(1705-1755),字紹衣,號謝山,小名補,乾隆元年(1736)進士。著名史學家、藏書家。雙韭山房本是祖望六世祖全元立別墅之名,在鄞縣大雷群山中大皎和小皎雙溪間。因山溪多野韭,故名雙韭山房。早毀。祖望之祖父全大程沿用此名為其書齋,原址在寧波月湖西岸(今桂井街8-9號)。乾隆五年(1740)遷青石街(今青石街8號),因年久易主,已非舊貌。全氏家族自明中葉以來,世代藏書。先世“阿育山房”藏書甚富,大半抄自城西豐坊“萬卷樓”,然過後皆為其子孫盡以遺書為故紙,權斤而賣之,無一存傳。繼而有“平淡齋”,藏書亦多,然亦為諸孫各分而有之,遂難復聚。再繼而有“春雲軒”,經兩代收藏相傳後,藏書幾復“阿育山房”之舊,惜終因戰亂,宅第為一營將所據,初見巨庫,疑內藏金,及開庫視之皆書,大怒,令付之一炬。全祖望之祖父在鄞江教書,稍節約能購書,無錢購則手抄之。其父借叔父均以抄書作字課,祖望少時亦從其父抄書。後祖望遍訪寧波著名藏書家,登范氏天一閣、謝氏博雅堂、陳氏雲在樓、陸氏南軒書屋,又到杭州趙氏小山堂借抄,歷累藏書五萬卷,多抄本,冠於同年代之藏書樓。藏有南宋寶慶至明嘉靖間七種四明方誌,極為珍貴。生平著述甚多,有《困學紀聞三箋》、《七校〈水經注〉》、《續〈甬上耆舊詩〉》、《經史答問》、《鮚埼亭集》等三十餘種,凡四百餘卷。其著述為後人研考四明歷史和文獻提供豐富資料。三十歲時曾在京師以優異進士被選入翰林院庶吉士,終因大學士張廷玉與內閣學士李紱不和,祖望不介其間而左右為難,值次年翰林院散館,竟被列為下等,分配候選知縣。“長安米貴”,全祖望窮困潦倒,遂將隨帶藏書二萬卷典當給仁和黃氏。辭官回鄉後,晚年倍加窮困,至死無錢安葬,將余藏萬餘卷典籍以二百兩白銀盡歸盧址“抱經樓”。(《鄞縣通志》、全祖望《鮚埼亭詩文集》)
盧址“抱經樓” 盧址,字青崖,鄞縣人。因連試不中,絕意進取,仿天一閣建樓聚書。抱經樓建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以其先祖遺藏數千卷為基礎,不惜懸重價求善本,聞朋舊得異書,宛轉借抄,早夕收藏讎校。其藏書得自全氏雙韭山房外,還有得自葉氏菉竹堂、黃氏千項堂、豐氏萬卷樓、毛氏汲古閣、祈氏澹生堂、曹氏倦圃、汪氏古香樓、金氏文端樓等故家藏書。起初曾因未得內府《圖書集成》而為憾,乃破產遣群從入都購求,書到即衣冠迎門。歷三十餘年積聚,藏書達十萬卷之富,與范氏天一閣、鄭氏二老閣相鼎足。所藏書按四部分類,自編書目共四卷。乾隆年間,縣令錢維喬纂修《鄞縣誌》,多採用盧址抱經樓文獻。同治元年(1862)太平天國軍在寧波與英法美侵略軍激戰之際,抱經樓藏書遭慣于海販之土匪趁機盡掠,幸經同邑豪富楊棠不吝糜費二千六百兩白銀購得十之七八。後經陳魚門太守規勸,無償歸還盧址。至清末,藏書尚存二千一百種。民國五年,盡為其後人賣給上海古書流通處而遍散各地。樓舊址位於寧波石板巷(今君子街18號),其構造仿天一閣,故光緒年間雖鄰居失火房屋大都燒毀而抱經樓則安然無恙。盧址晚年病目,令人誦讀於側而聽之。其抱經樓取韓愈贈盧全詩“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遇經救始終”而得名。(《鄞縣通志》、《江浙藏書家史略》)
陳撰“玉幾山房” 陳撰,字楞山,號玉幾,清鄞縣人,國子監生。乾隆元年(1736)征舉淵博之學者,通政使趙之恆聞其名薦於朝,辭不赴。性孤潔。家有玉幾山房,藏書甚富,書畫尤豐,精鑑賞。(《江浙藏書家史略》)
盧鎬藏書樓 盧鎬,字配京,號月船,清鄞縣人。乾隆十八年(1753)舉人。任平陽縣學教諭。遭劫後仍存書萬冊,藏有地方志約六百種。後代子孫不能守,盡散佚。(《江浙葳書家傳略》)
黃澄量“五桂樓”(見現存藏書樓)
姚燮“大梅山館” 姚燮,生於清嘉慶十年(1805),卒於清同治三年(1864),著名文學家。字梅伯,號復生,又號大梅山氏,鎮海人。出身書卷門第,道光十四年舉人。中舉後五次上京考進士均落第,便絕意仕途,坐館教學,發奮著述。一生著述甚豐,藏書甚富,學生甚多,名垂一方,世稱浙東名士。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軍攻入鎮海,姚燮一家逃入鄞縣四明山,生活窮困,處境悲慘,藏書多流失。起初流入蔡鴻鑒墨海樓甚多,後轉流入李慶城“萱蔭樓”者有明槧本88種;鈔本36種;清槧本336種。於此期間,其所作詩詞不少反映鴉片戰爭,歌頌反侵略鬥爭,揭露敵人罪行,譴責投降派,情詞悲憤激昂。其著作有《復莊詩問》、《復莊駢儷文榷》、《蔬影樓詞》、《今樂考證》、《今樂府選》、《讀〈紅樓夢〉綱領》等。建國後,部分遺作和藏書為古物陳列所收藏。後歸寧波市圖書館古籍部。(《鎮海縣誌》、《李氏萱蔭樓書目》)
黃定文“息圃” 黃氏系唐代至清的鄞縣故家世族。黃定文任揚州司馬返里後,其子式祐在宅後學士橋構築林亭為其退休之所,取名息圃,頗富藏書。次子式同亦能繼其藏書事業。(《鄞縣通志》)
陳自舜“雲在樓” 陳自舜(1634-1711),字小同,一字同亮,別號堯山,清鄞縣人,諸生。為人強毅嚴肅,治教誠篤,至老對經典校讎不遺餘力,尤以字學為精,凡《字彙》、《正字通》、《古今韻略》諸書,有一字未經搜入者,悉為補輯。卒年七十八。其“雲在樓”藏書為“天一閣”之亞。(光緒《鄞縣誌》)
邱學敏“三樹堂” 邱學敏,清鄞縣人。乾隆修《四庫全書》時,在新江亦設局纂修,邱學敏參與。他從事書法,晚年收藏金石書畫圖籍,浙江稱著。僅古錢一類即收藏千餘種,多是周漢期古幣,為《泉志》所未載。歿後散亡。(《鄞縣通志》)
葛朝家藏書 葛朝(1780-1828),字易初,一字束土,號惕夫,又號醉仙,清慈谿人。嘉慶二十一年(1816)舉人,官戶部郎中。藏書數萬卷,多善本。(《煙嶼樓文集》
曹辛“雨書屋” 曹辛,字姜侯,清餘姚人。自幼不好科舉詩文,嗜數理,朝夕研究多年,學益進,先後為學使所識,歲科試俱第一,受任鄉學教師。好收古書,自群經諸子至西方國家之天文數學圖書,不下數千種。(《餘姚六倉志》)
范永祺家藏書 范永祺,號莪亭,范氏天一閣後人,從事以藏圖籍為生,尤喜收藏明清二代名人之尺牘真跡,自碩輔名儒、忠臣、孝子、文人逸士以至閨閣秀媛世外僧道,無不收錄。並考其時代、禮冠、品行、道義,一一作序。此外亦精於篆刻。歿後,書流轉於估販之間。(《鄞縣通志》)
張鯤“習靜樓” 張錕清乾隆年間歲貢,鄞縣人。習靜樓藏書始於張鯤祖父。鯤父名霖,康熙舉人。鯤子烜,歷任州縣;烜子恕,道光舉人。恕長子鼎輔庭學,鹹豐二年(l852)同科翰林;季子徵,同治舉人。徽子阜成,光緒舉人。一門五世科第,皆能世守其業。至民國年間藏書全散失。(《鄞縣通志》)
柯氏“近聖居” 柯氏,福建人。寓居鄞城縣學旁,故名近聖居。藏書七千冊,愛護周至,每書皆有堅緻之夾題簽,至清末散失。(《鄞縣通志》)
馮雲濠“醉經閣” 馮雲濠,字五橋,清慈谿人。道光十四年(1834)舉人。好行善事,凡鄉里開河濟荒等事,不惜千金捐獻。曾資助建造德潤、慈湖兩書院。官至觀察使,專務賬濟,足跡遍及川廣雲貴。同時博採群書,搜藏珍版孤本,於觀察第內築醉經閣(在今慈城玉馬橋畔)入藏。所藏有得鄞全祖望《宋元儒學考》和後著《補遺》一百卷,尤多明版輿地圖籍。其醉經閣四周砌有高聳之風火牆,與第宅相隔,後有月池。因此,民國三十五年(1946)國民黨慈城軍火庫大爆炸時,波及馮氏第宅焚為廢墟,然醉經閣獨無恙,至今尚存。醉經閣藏書沿至其孫馮可鏞。馮可鏞原名可釴,號舸月,鹹豐元年(1851)舉人。八次上春官應考落第在家,晚年於德潤書院講學,編《句章徵文》四卷,校刻《慈湖遺書》兼輯《補編》一卷、《慈湖先生年譜》二卷。著有《畫匏齋詩稿》、《浮碧山房駢文》各若干卷。其箋注《國朝駢體正宗》十二卷尤為畢生心力所萃。由揀選知縣加國子監正銜。為光緒《慈谿縣誌》總修。歿於光緒十二年(1886)。爾後,馮氏後裔敗落,藏書肆意出售,多落入秦潤卿抹雲樓(光緒《慈谿縣誌》、口碑訪錄)
馮汝霖“寄月樓” 馮汝霖為慈谿馮雲濠之長子,字聽颿。所居寄月樓藏書數萬卷,校讎精細翔實。(光緒《慈谿縣誌》)
馮本懷“抱珠山房” 馮本懷,字西卿,道光十九年(1839)舉人,官至內閣中書,回鄉後致力於學。其抱珠山房藏書與醉經閣寄月樓相仿。年47歲歿。(光緒《慈谿縣誌》)
景輝“東白樓” 景輝字伊促,清餘姚(今慈谿市周巷鎮景家)人。東白樓又稱“景秋崖書樓”,藏書數萬卷。著有《懲羹錄》、《蘭心編》、《海村風俗記》、《東白樓文集》等。歿後藏書毀於火。(《餘姚六倉志》)
吳以照“晚香樓” 吳以照,清餘姚(今慈谿市周巷鎮輝橋)人。與吳以煦兩兄弟,藏書晚香樓,任人閱覽。(《慈谿縣圖書館志稿》)
沈德壽“抱經樓” 沈德壽字藥庵,慈谿人。晚清浙江著名藏書家,自幼愛好古人書畫及歷朝諸家尺牘,遇有所獲,必詳其姓氏,識其真偽。採拾二十年,屬目者數千件之多。其《抱經樓藏書志》自述道:“我那敢自吹珍藏,是為了存前人之真跡,貽後人借鑑而已"。到光緒十年(1884),他開始兼收故家藏書,相繼十六年不遑他事,惟書是求。遇有不成卷帙及亡其版者,出資精鈔。生活上雖僅溫飽,但每見異書,傾囊必購。不解者遇而笑之,他卻認為自己平素志願於此,願薄富貴而厚於書。至民國年間,他又從上海書商購回約一萬卷前鄭性“二老閣”散失之藏書,至此藏書達三萬五千餘卷。著有《抱經樓藏書志》六十四卷,仿湖州陸氏心源“皕宋樓”藏書志例。(《江浙藏書家史略》、《慈谿縣圖書館志稿》)
孫鏘“七千卷藏書樓” 孫鏘(1856-1933),譜名禮鏘,字仲鳴,號王仙,奉化人。清光緒二十年進士。官至同知,後為金華縣教授。歿於民國二十一年(l932)。孫鏘一生好書,積書數十箱,庋葳故居進士第(今蕭王鎮孫氏老大房附近),人稱東初牆門,內設“七千卷藏書樓”。日寇入侵後,藏書散失殆盡。(《奉化縣圖書館志稿》)
盧椿“敬遺軒” 盧椿,鄞縣人,藏書不多,但頗有舊本。(《鄞縣通志》)
陳僅“文則樓” 陳僅,鄞縣人。博學能文,著述頗多。藏書萬餘冊,有唐石經玉版、歷朝別史,漢魏六朝各叢書等珍本,至民國六年,盡為其後嗣出賣。(《鄞縣通志》)
徐時棟“煙嶼樓” 徐時棟,字定宇,又字同叔,號柳泉,清鄞縣人。生於嘉慶十九年(1814),歿於同治十二年(1873)。道光二十六年(1846)舉人,賜內閣中書。同治七年(1868)主持《鄞縣誌》編纂總綱至同治十二年歿止。素酷嗜藏書,手抄校勘,通宵達旦,著述三十餘種,刻四明宋元六志,考異訂誤,堪稱善本。造詣之深,超越前人。寓居董鄞城月湖西畔煙嶼州(今寧波市共青路48號),故名藏書處為煙嶼樓。藏書十萬卷,多得自慈谿鄭性二老閣,其次得自范峨亭、邱學敏、胡鹿亭等故家藏書散出者。鹹豐末年(1861)因戰禍,煙嶼樓藏書被壞人趁機盜竊、和被無知者當作引火燃料隨意燒毀,事後所剩無幾。次年,即同治元年(1862),徐時棟遷居寧波西門外“西城草堂”(今寧波西城亭6巷2號)重新整理舊編,訪求散失,得書四萬卷,不料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二十九日遭火災,藏書付之一炬。同治三年(1864)六月,他在西城草堂故址重建新宅,書樓設於北面洞旁,取名“水北閣”。再三收集藏書,經幾年苦心收聚,藏書凡三十大廚,計798種,9815冊,44000多卷,編列經、史、子、集、叢書五部,漸漸恢復舊觀。同治八年,鄞縣誌局遷到水北閣,徐出示所藏圖書供需要。歿後不到四十年,即宣統三年(1911),遺書盡售予上海書賈,少量流入近代寧波藏家和天一閣。(《鄞縣通志》、《煙嶼樓文集》)
陳鑒“詒硯室” 陳鑒,字鏡三,清鄞縣人。為人敦厚,崇尚名節,見朋友過失,苦口規勸。其家庭系鄞城迎風橋(今寧波市迎鳳街)陳氏大族,設“詒硯室”,藏書數萬卷。生平以古學為家教。其弟陳政鍾,在同治年間提供藏書為《鄞縣誌》編篡參考。年四十六卒。(《鄞縣通志》、《江浙藏書家史略》)
陳康祺“洀園” 陳康祺,清鄞縣人,陳鑒之長子。築有別墅“洀園”,藏書亦富。(《鄞縣通志》)
陳清瑞“舊雨草堂” 陳清瑞,清鄞縣人,陳鑒次子。浩愛古碑及前賢之書畫真跡,藏古碑書畫數百種,(《鄞縣通志》
陳勵“運甓齋” 陳勵,字子相,鄞縣人,精通語言文字學,熟悉鄉邦掌故,同治年間篡鄞縣誌時,總其大綱,搜采編輯,出力不少。徐時棟校宋元四志時,請他注釋的文字條簽約有一寸之厚。運甓齋故址在今寧波市詠歸路58號。藏書數萬卷,民國年間散失。(《鄞縣通志》)
王奎“負郭園” 王奎,字運壁,清鄞縣人。租居鄞城南黃氏負郭園三十年,自幼勤學,無書不讀,專於經史,尤其熟悉鄉邦文獻。聞有異書無力購者,則借之不分寒暑抄錄,手自校勘。由於常年伏案,背為之駝。藏書兩庫半,均屬於抄及舊家善本,民國年間散歸各家。(《鄞縣通志》)
張壽榮“花雨樓” 張壽榮,字菊齡,清鎮海人。同治九年(1870)舉人。承其先人之業,有遺書二萬餘卷庋藏於花雨樓。壽榮不時復有所購置增藏,常隱居樓中,口誦批註、點勘,丹黃不綴。對先人所剔出而無注白者,循例推廣,一再察詳,慎之又慎,並有以別白夾其間;對經兵燹而被毀之殘存版本,肆尋流傳舊本照樣重抄;對沿訛襲謬未提正者予以提正,一律繕寫魚虎精讎,彙編為《雨花樓叢抄》。(《鎮海區圖書館志稿》、《花雨樓叢書自序》)
鄧蔚齋“晚翠軒” 鄧蔚齋,象山人。藏書萬卷,編有《晚翠軒書目》。後所藏群書毀於戰亂。(《陳漢章綴學堂初稿》)
諸成亮家藏書 諸成亮,字叔寅,清餘姚人。光緒三年貢士,體弱,獨致力於學。節衣縮食,購善本數千卷,手自校勘。著《校經堂遺集》。(《兩浙輶軒續錄五》)
鄭雍谷家藏書 鄭雍谷,字新泉,清餘姚人。識隸書精刻,搜羅金石悉心參究,付之鐵筆,經十年成《印譜》四卷,亦嗜藏硯,喜購書。家藏累累印硯外,叢書滿架。(《餘姚六倉志》)
蔡鴻鑒“墨海樓” 蔡鴻鑒,字綠卿,清鄞縣人。世居俯側街附近蔡家弄(原名渡母橋)。清同治、光緒年間,蔡名其住宅為“二百八十峰草堂”(四明山凡二百八十峰,寓意四明草堂),廣徵收藏四部及雜家書近十萬卷。平日輕財重義,凡故家弟子攜書求售,總以最優惠價錢收購,甚至售者討多少即給多少,往往使售者滿意而去,故其收藏益富。其子和霽(字月笙)、孫同常(字明存,號琴孫)續有收集。蔡家古硯名“墨海”,遂名其藏書樓為墨海樓,兼喻其藏書富裕珍湛。墨海樓藏書多得自鎮海姚氏之“大煤山館”而范氏“天一閣”和盧址“抱經樓”藏書也有所流入其間。故墨海樓之名一時見稱於郡中,為郡中繼天一閣和抱經樓之後而起之著名藏書樓。馮君木章太炎同譽之謂“兩世文章傳墨海……"乃對蔡鴻鑒和蔡和霽而言(父子皆以詩文名世)。蔡鴻鑒大約歿於光緒八年間,其子和齋能繼其業,惜過早亡故,到民國十年藏書歸李氏“萱蔭樓”。(《鄞縣通志》、李慶坤《跋〈李氏萱蔭樓書目〉》)
董沛“六一山房” 董沛(1828-1895),字孟如,號覺軒,清鄞縣人。光緒三年進士,官至知縣。天賦聰敏,七歲能詩,十一歲學古文,泛覽四部,讀遍家藏書不以為足,求借閱於“煙嶼樓”、“抱經樓”、“天一閣”乃至杭州“文瀾閣”藏書,知識廣博,著作甚富,前後有二十二部共四百二十一卷。他與徐時棟本為忘齡之交。時徐時棟主修《鄞縣誌》,於同治十二年(1873)事未就而身先卒,臨終含淚相托於董沛。董沛終其事,於光緒二年(1876)完成《鄞縣誌》編纂。光緒十一年(1885)以疾辭官,築屋三楹為“六一山房”(故址在今鄞縣邱隘),藏書五萬卷,坐臥其中。爾後相繼受聘主崇實書院,課史學,為公認之一時名宿。歿後家貧,長子早亡,次子亦亡故,清末,藏書及手稿散失殆盡。(《鄞縣通志》、《江浙藏書史略》)
趙佑宸“詒谷堂” 趙佑宸,字粹甫,清鄞縣人。詒谷堂藏書頗富,惜民國年間多已散失。(《鄞縣通志》)
黃維煊“怡善堂” 黃維煊,清鄞縣人。官至太常卿。怡善堂藏書頗富。其子家鼎(字俊生)亦喜藏書,時逢戰亂之後,故家遺書散出,其子收藏不少。後其子赴閩,藏書若干分贈故人。(《鄞縣通志》)
劉鳳章“青藜閣” 劉鳳章,清鄞縣人。篤學嗜古,最喜宋人說經之書,尤精通鄉邦文獻。曾參與篡修鄞縣、慈谿、鎮海三縣縣誌,編《四明藝文志》及《甬上方言考證》。青藜閣藏書後毀於火。(《鄞縣通志》)
郭傳璞“金峨山館” 郭傳璞,為鎮海姚燮弟子,清鄞縣人。專駢體文學,富藏書。編有《便查書目》、《四明金石志》,刻叢書十二種。民國年間藏書散失。(《鄞縣通志》)
張岱年“二銘書屋” 張岱年,字棣笙,清鄞縣人。性喜收藏碑帖,能鑑別真偽。收藏秦迄元碑貼千餘種之多,其中有得自范氏天一閣和青浦王氏春融堂所藏。編為《二銘書屋碑目》。至民國時,盡歸楊氏“清防閣”。(《鄞縣通志》)
湯淮家藏書 湯淮,清鄞縣人,藏書頗富,且勤於校讎,藏書多善本。(《鄞縣通志》)
應延皋“桂隱樓” 應延皋,字正友,清鄞縣下應人,也是甬上有聲望之世家大族。其原書室名“菱池”,課子孫讀書於此。後在其東邊築桂隱樓,藏書頗富。其同族應朝光,專金石,著有《五弗措士叢書》六十餘種,藏書尤富。民國年間已散失殆盡。(《鄞縣通志》)
陸廷黼 “鎮亭山房” 陸廷黼,清鄞縣人。鎮亭山房藏書亦富,後毀於火災。民國年間有時還見其書流傳。(《鄞縣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