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閣藏書樓
天一閣
天一閣是明代嘉靖兵部右侍郎范欽的私家藏書樓,創建於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之間,距今四百三十載,是我國現存最為古老的藏書樓,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之一。天一閣藏書樓是一排六開間的兩層木結構樓房,坐北朝南,前後開窗。樓上貫通為一大間,與“天一”相吻,正中有明隆慶五年郡守王原相立的“寶書樓”匾額,樓下分為六間,與“地六”結合,正中三間品連在一起,作為中廳,兩旁懸掛著文人學士們題寫的楹聯。樓前鑿池,急時汲水滅火以保庋藏無恙。
五桂樓
五桂樓位於餘姚梁弄鎮洞門裡,為民間藏書樓,建於清嘉慶年間。因樓主黃澄量的宋代遠祖中有同樣中舉的5兄弟,遂以“五桂”命名此樓。藏書最多時達五萬多卷,僅次於寧波“天一閣”,因而被稱為“浙東第二藏書樓”。
此樓是一幢三開間木結構二層建築,東西兩側為高聳的風火牆,牆上各有5個高高的“馬頭”層頂成眾字形,有暗閣,起防漏作用。院子裡種有桂花樹和柿子樹,綠蔭娑娑,花香襲人。目前尚有藏書八千餘冊。
黃澄量與五桂樓:
黃澄量,字式筌,號石泉,生於清乾隆年間,餘姚梁弄人。諸生。一生嗜求藏書,“截縑以購,鬻產而求”。師事孫磐,篤志力學,於書無所不窺。博學多藝,擅長丹青。歷十多年之功,藏書五萬餘卷。嘉慶十二年(1807),於故居四明梁弄(今餘姚市梁弄鎮)構藏書樓,二年落成,署名“五桂樓”。緣黃氏在宋代有一遠祖,兄弟五人皆學識淵博,同科中舉,殊著清望,世稱“五桂"。澄量極為遠慕,因而得名。時五桂樓樓下為黃澄量與友人會文講學場所,遠道前來閱覽藏書之客人亦在此接待;樓上為藏書,有高二米半、寬二米之書櫥二十個,陳列古籍;另有四個同樣大書櫥專藏手抄本和書畫碑帖。黃澄量允許子孫“登樓讀楹書”,亦準文人學士登樓閱讀。對待遠來之友人,不僅司其閱覽,且供膳食。子黃肇震能繼父志,增加入藏圖書萬餘卷,時五桂樓藏書曾有“富甲越中”之稱。亦有“浙第二藏書樓”之稱。內藏有黃澄量手輯《明代文類》一百四十冊和著作《姚江書畫傳》、《四明耆舊傳》、《五桂樓書目》。清鹹豐年間遭兵燹,藏書有所散失,至同治年間,黃安瀾等玄孫經五年蒐集恢復原有規模。
1949年5月,梁弄解放,五桂樓無人管理,由地方政權接管,為地方武裝民兵臨時住宿,繼而為冬學掃盲學校。1954年春,餘姚縣委根據寧波地委保護文物指示,恢復五桂樓,設專人保管,專職管理員史良(退休老師,己故),隸屬餘姚縣文管會。1957年秋至1958年9月,梁弄鎮利明村在五桂樓設農業高級合作社辦公室。1958年冬至1960年春“大躍進”時期,五桂樓為利明大隊公共食堂。在此期間,藏書散失千餘冊。1962年,由梁弄經官致老先生整理散書,裝訂修復,歷時兩年,裝箱庫存,總計13000冊。1964年,省廳調撥五桂樓藏書珍貴版本二千四百多冊。1974年經國家撥款維修後,為餘姚人民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12月12日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據1990年調查統計,五桂樓藏書9993冊。負責人葛茂清。現存書本式藏書目錄一冊。樓舍占地面積279.91平方米,使用面積138平方米。1949年後五桂樓從未對外開放參觀閱覽。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特別是近幾年來,經餘姚市文管會介紹,前來參觀和查閱古籍文獻的知名人士、學者、大專院校師生等日益增多。
伏跗室
伏跗室為浙東現代著名藏書家、目錄學家馮孟顓的藏書樓,位於城西孝聞街91號,坐西向東,為五間兩弄三廂房木結構樓房。
樓內有《馮孟顓先生生平事跡陳列》,用大量圖片資料和實物展示了馮孟顓先生的生平簡歷、著述成果、藏書業績和將藏書獻給國家的有關事跡,對馮孟顓先生的一生作了生動翔實的介紹。馮孟顓先生訪求典籍數十年如一日,藏書多達10餘萬卷,其中善本300多種。
馮孟顓與伏跗室:
馮貞群,字孟顓,號曼孺,生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卒於1962年。原籍慈谿縣,後隨其祖父遷居寧波(今孝聞街91號)。清末參加同盟會寧波分會;辛亥革命時,任寧波軍政分府參議員。民國二十一年(1932)至民國三十年(1941),任鄞縣文獻委員會委員長;民國三十三年(1944)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擔任《鄞縣通志·文獻卷》人物篇和《藝文篇》編纂工作。建國後,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寧波市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寧波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等職。在任縣文獻委員長期間,曾參與重修天一閣、重修“三忠墓”、鄞江高澤釣台和萬季野先生祠墓;協助張壽鏞編輯《四明叢書》。主要著作有《鄞范氏〈天一閣書目〉內編》十卷、《錢忠介公肅樂年譜》一卷(附《續編》二卷)、《鄞城古甓錄》一卷、《鳴野山房貼目叢貼續帖目》四本、《秦泰山刻石考稿》和《薛子熙自跋〈千字文〉考》等。
馮貞群自少潛心於學,銘記南宋詩人尤袤名言“飢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襲,孤而讀之以當朋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以自勉。十七歲成秀才,後繼其父“求恆齋,遺下藏書,專心研讀考索。苦於藏書之不足,乃屏棄嗜欲,節衣縮食,四處訪求。時辛亥革命前後,廢科舉,興學校,繼而軍閥混戰,世人多視故書雅記以為無用,故家藏書多流散,而馮貞群則視古籍若寶,竭力搜藏。得自董氏“六一山房”、柯氏“近聖居”、徐氏“煙嶼樓”、趙氏“貽谷堂”、陳氏“文則樓”等故家藏書輾轉流散之大量典籍,羅列室中,手披目覽。每得殘缺之善本,即在書目上題以“是書足本難得,姑記目後,倘或遇之,以期璧合”。一旦配齊,便不勝為之狂喜。凡缺卷殘頁,親手修補綴輯,而後或作批註或寫題跋。經年累月,以此為樂。
馮貞群藏書樓“伏跗室”,出自東漢辭賦家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中“狡兔跧於柎側” 之句。系其族叔馮君木(迴風)命名。鑒當時之局勢,馮貞群繼而自號“伏跗居士”。寓伏處鄉里不求顯,而致力於學之意。其藏書多正統書,一般說部、戲文、詞曲等書皆棄而不收。所藏珍本,有宋刻本《名臣碑傳》、元刻本《〈春秋〉屬辭》、明正德刻本《孔聖宗師出身全傳》(後輾轉歸北京圖書館收藏)、明萬曆刻本《洪武正韻》等。
伏跗室設“借書登記薄,飛慷慨提供士入學者借閱。民國二十年(1931),張壽鏞編輯《四明叢書》,馮貞群即提供藏本數十種。《四明叢書》共刊八集,收鄉賢著作187種,其中十分之二為馮貞群供稿。
1949年後,人民政府重視歷史文物,尤重文史人才,馮貞群欣喜地曰:“吾今而後知所息肩矣。”又曰:“珍槧善本,國之寶也,借吾而聚,及吾身而歸之政府,固吾素志願……。”1962年4月,馮貞群病故。彌留之際,囑其家屬將伏跗室藏書財產全部無償捐獻給國家。總計藏書3367種,3734部,31045冊,109746卷,其中善本426種。另有碑貼533種。當時寧波市人民委員會為表彰馮孟顓愛護歷史文物、保護地方文獻之功績,特發給其家屬獎金和獎狀,並在其故居專設“陳列室”與伏跗室一起,定期對外開放。爾後,馮氏家屬繼續發揚愛護祖國優秀文化遺產,保護地方文獻之精神,將全部獎金轉贈與伏跗室作為保護古籍費用。文化大革命期間關閉,由天一閣保管。1986年11月,市政府決定把伏跗室從天一閣劃出,設立伏跗室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員三人,負責人徐良雄。經一年恢復籌建,於1987年12月重新開放(1988年4月,徐良雄調任,洪可堯任所長),為海曙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藏書樓現由天一閣博物館全面負責管理日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