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寧夏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成立於1984年,是寧夏醫科大學較早成立的系部之一。已培養了1000餘名本、專科公共衛生人才。現有教職工55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2人,高級實驗師7人。學科帶頭人7人,青年骨幹教師6人。現有本科生416人,碩士研究生26人。共有8 個教研室和1個實驗中心。

基本信息

學院設定

自2004年以來承擔著國家自然基金、教育部、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科技攻關、衛生廳、教育廳及學校級科研項目等90餘項,總計科研經費約為140萬元。 學院現有自治區級重點學科1個—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自治區級精品課程3門—環境衛生學、衛生統計學、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學校重點學科1個—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學校精品課程3門—環境衛生學、衛生統計學、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校級重點實驗室1個—“職業危害因素檢測與控制”;區級重點學科實驗室1個—“寧夏生殖與遺傳重點實驗室”—“環境與生殖研究室”。現有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流行病學與衛生統計學2個碩士學位授予點。

學院面向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招生,現有7個專業及方向: 1.預防醫學專業(預防醫學、營養與食品衛生監督,衛生檢驗與檢疫三個專業方向);2.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衛生事業管理、醫療保險);3.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衛生信息技術與管理專業方向);4. 市場行銷專業(醫藥行銷專業方向)。根據近幾年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學院畢業生就業率在逐年遞增。

下屬機構

口腔醫學實驗中心建於2005年5月,設有實驗中心主任1人,副主任1人,實驗指導教師26人,實驗技術人員4人。

現已建成的實驗室共有4個:口腔基礎實驗室、口腔臨床模擬訓練室、口腔技工實驗室、口腔臨床見習室。實驗室總面積為750㎡。

中心現有儀器設備394台件,總價值263.94萬元,其中800元以上設備值223.56。主要配有JCS30口腔臨床模擬訓練系統30台、口腔綜合治療機12台、口腔基礎實驗台40張、吸塵式技工台40張等實驗教學儀器設備。

承擔了口腔醫學本科、高職、中等職業口腔工藝技術專業三個層次的實驗教學工作,還承擔了的口腔實驗教學工作。開設的實驗課程有:《牙體牙髓病學》、《口腔頜面外科學》、《口腔修復學》等31門課程,所開設的課程均有實驗大綱和指導用書。

在教學研究方面,共承擔校級教改項目4 項,學院教學成果獎1項,6人獲校級“優秀教師”光榮稱號。另獲系部及校級各種獎勵 33項。編寫教學大綱3本。

主持的科研課題有30餘項,其中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項,省級課題11項,廳局級課題11項等;省級科技成果2項,省級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發表學術論文SCI收錄6 篇;獲得寧夏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三等獎3項。在全國公開刊物發表學術論文目前達80餘篇。

目前口腔實驗教學中心的建設規模、組織構建和儀器設備水平達到國內同類院校的先進水平,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教學目標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2007年6月實驗中心被評為校級實驗教學示範。在2008年度學校對我院大型教學科研儀器設備效益評價工作中取得第二名的成績。

學院領導

公共衛生學院黨總支書記趙渤 女,滿族,中共黨員 ,高級政工師,教育管理專業大學畢業。1979年12月參加工作,先後在學校的基礎學院、學校工會、教務處、成人教育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公共衛生學院任職,現擔任公共衛生學院黨總支書記職務,長期從事教育管理和黨務工作,發表論文10餘篇,多次被評為自治區和學校的先進工作者和優秀黨務工作者

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張毓洪 男,1965年6月生,教授,寧夏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寧夏醫科大學學科帶頭人,碩士研究生學歷,醫學碩士,碩士研究生導師,1994年做為CMB訪問學者在中山醫科大學進修,2001年做為WHO訪問學者在紐西蘭OTAGO大學人類營養系研修一年。現兼任寧夏預防醫學院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寧夏營養學會副理事長,寧夏幹部保健學會理事,寧夏全科醫學培訓中心辦公室副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通訊評審專家。2005年、2006年和2008年三次獲得“自治區優秀碩士生指導教師”稱號,2006年4月被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等評選為全國大學生志願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個人。曾主持國家教育部重點項目和寧夏自然科學基金等,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課題。多年來與WHO、Iuatld、UHPP等國際組織或項目合作,在慢性病流行與控制方面進行科學研究,發表論文30餘篇。

精品課程

《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

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科是寧夏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支撐學科,是隨著預防醫學的發展不斷的壯大起來的。本學科點2000年12月成為碩士學位授予點,2001年被評為自治區級重點學科,再經近幾年的進一步的建設與發展,整體教學和學術水平都有了較大的提高,人才隊伍建設有了很大的發展,軟硬體設施都有了明顯的改善,同時也帶動了相關學科的學科發展和建設。《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是預防醫學、衛生檢驗等專業的必修課程。本課程的開設是適應醫學模式轉變的需要,是塑造具有更高素質的新一代職業衛生事業工作者所必需的。經過教研室全體人員的不懈努力,《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課程於2006年被評為自治區級精品課程

重點學科

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科

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科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級重點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寧夏醫學院重點課程和精品課程。現有學術隊伍9人,包括教授3人,副教授2人,講師2人,助教2人,其中博士學位2人,碩士學位4人,在職碩士1人,35歲以下3人,36~45歲5人,46歲以上1人。形成了一支實力雄厚、職稱結構和年齡結構合理的年輕的高素質學術隊伍。近年來培養研究生27人,共承擔教育部科技重點項目、寧夏自然基金資助項目、區教育廳、衛生廳及院級資助項目等共18項,發表論文50餘篇。

研究方向

在國際經濟一體化日益明顯的21世紀,本學科點也著眼於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充分掌握國內外有關學科發展的動態信息。確立了三個主要的研究方向:

① 勞動生理、心理及人類工效學;本學科點通過較長時間的發展壯大及研究,在職業生理、心理與工效學研究方面,已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和在當地或全國同行處於先進的學術地位,尤其是在職業適性檢查理論與測定、職業應激的分子生物學等研究內容上,在全國屬領先水平,對於預防醫學科學的發展與進步起到了明顯的推動作用並且對當前和長遠的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較大理論意義和實際作用。

② 職業危害與健康;本學科通過多年的研究,逐漸在生產環境中職業有害因素危害程度評價、生產環境中職業有害因素對職業人群健康的影響、生產環境中複雜有害因素的綜合監測、評價作業工人亞臨床綜合損害的測定等4個研究範圍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③ 生活環境與健康。通過多年的努力,我們在生活環境因素與健康效應、環境化學品的健康效應評價以及環境因素與疾病等3個領域研究,主要針對生活環境因素與健康關係包括室內空氣污染與健康影響、環境化學品的遺傳毒性及致癌效應研究,寧夏地區的慢性病、等環境與健康領域的前沿課題進行了研究,逐步形成了具有地區特色的,穩定的研究方向。

教學和科研條件

學科點為預防醫學專業及其各方向的本科生及研究生開設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程勞動衛生學、環境衛生學、毒理學、生產型毒物監測與毒性鑑定、空氣理化檢驗、水質理化檢驗、衛生法規與監督學、職業安全與衛生等20餘門。本學科以公共衛生學院實驗中心為依託,本科生教學實驗室和教師實驗室擁有原子吸收儀、氣相色譜儀、螢光倒置顯微鏡、二氧化碳培養箱、轉移電泳儀等大型儀器,還建立了以細胞培養及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為基礎的重點學科實驗室,滿足了研究生培養和教師科研工作的需要。

教研團隊

預防醫學教研室

該教研室成立於1994年。成立開始,教研室只有一名主任-兼教師-負責安排並組織進行拼盤式教學。

教研室的師資隊伍經過多年建設,在教學過程中逐步發展壯大。隨著教研室師資隊伍的不斷充實,教學也從拼盤式逐步發展到獨立承擔。2001年按照學院的要求將預防醫學教研室與兒少衛生學教研室合併,更名為預防醫學與兒少衛生學教研室。2009年又更名為預防醫學教研室。在此期間,承擔了歷屆非預防醫學專業本、專科的《預防醫學》等課程的教學任務;指導了60餘名歷屆預防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完成畢業論文。

預防醫學與兒少衛生學教研室主要承擔非預防醫學專業的《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婦幼專業的《婦幼營養學》等課程的教學任務;開設了《社區預防與保健》課程的選修課;承擔了研究生《現代營養學》的教學任務。

本教研室每年的教學任務近千學時。近三年,預防醫學教研室累計授課時數3977學時,其中本科授課2954學時。高級職稱教師累計授課時數為3397學時,占總授課時數的85.42%;其中本科授課2561學時,占總授課時數的86.70% 。

本教研室不斷完善課程建設,先後主編教學輔助教材兩部。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探索,以教學改革促進教學水平提高,提升教學質量。近三年,承擔並完成教改課題2項,其中《加強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社會實踐的探索》項目,獲寧夏醫科大學2008年度教學成果三等獎。

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

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隸屬於公共衛生學院,其歷史沿革和發展是與寧夏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發展同步而行。目前,營養與食品衛生學課程是寧夏醫科大學的精品課程。教研室現有教師6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1名、講師2名、高級實驗師1名。具有碩士學位3人(博士在讀1人),學士學位2人。主要承擔《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功能食品》、《食品安全學》、《臨床營養學》、《食品理化檢驗》、《健康教育學》等本科課程以及《營養與慢性病》的研究生課程。其中錄製的《乳品衛生》電教片由中華醫學影像出版社面向全國發行。

先後在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主任沈泳教授、李國莉教授以及楊建軍副教授的帶領下,在全體教研室教師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了本學科的三個研究方向:保健食品及食品安全的研究、營養與慢性病以及食品安全。近年來,先後參加完成國家863計畫1項;中、日及中、英國際合作項目各1項;與此同時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沈泳);寧夏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寧夏衛生廳項目3項及寧夏教育廳項目3項、和校級項目五項。目前在研課題寧夏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自治區科技攻關1項目,橫向聯合課題1項,寧夏教育廳1項,寧夏醫學院3項。合計科研經費50多萬;近五年,省級以上雜誌發表論文15篇,其中核心期刊6篇,SCI收錄3篇。另外參編專著、教材6部。在社會服務方面,承擔著寧夏營養學會的學術、科普宣傳及社會服務的各方面工作(寧夏營養學會設在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辦公室)。

全科醫學系

隨著社區衛生服務的開展,全科醫學教育、培訓、研究工作不斷加強,促進了 全科醫學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全科醫學為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畫生育技術指導六位一體的服務。全科醫學要以人為中心、以家庭為單位、以社區為半徑、以整體健康的維護與促進為方向,為居民提供綜合性、連續性、可及性、人格性的服務,並將個體與群體健康融為一體。因此,作為理想的初級衛生保健模式,加大全科醫學在社區醫療領域的發展對於解決基層民眾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需求等問題能起到積極作用。

公共衛生學院全科醫學系其前身為2003年成立的寧夏全科醫學培訓中心(由寧夏衛生廳批准及授牌)及全科醫學教研室和2007年成立的全科醫學教育中心。到目前為止,已承擔了UHPP、全科骨幹醫師、全科醫師崗位等培訓任務共5期,近800全科醫學培中心人。在承擔培訓任務的同時,積極開展在校本科生的全科醫學的教學工作,對在校的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公共事業管理、護理學等專業本專科學生進行《全科醫學概論》課程的教學,由最初的非限定性選修課改為限定性選修課程,為他們畢業後從事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打好基礎。

寧夏全科醫學培訓中心在進行培訓和教學的過程中,積極編寫適用教材,在培訓中心主任孫濤、李正直的召集下,集全科醫學培訓中心 21位教師,歷時2年余,編寫了《全科醫師臨床技能培訓教程》,全書約50萬字,2006年已由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李正直教授參編了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全國高等學校醫學成人學歷教育教材《全科醫學概論》第2版,2007年9月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在寧夏醫科大學實行校、院、系三級管理體制下,於2009年7月成立全科醫學系,為寧夏全科醫學教育、科研、培訓奠定了基礎,為促進全科醫學的學科發展和建設提供了平台,也對我區社區衛生服務的人才培養及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