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如今的中國出現了明顯的富裕階層,而最早的則要數80年代第一批先富起來的人,其中有的如今已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子女也已經結婚生子,於是,國內富三代問題開始出現。從古至今,中國有句老話“富不過三代”,這似乎是一個魔咒,一直困擾著那些想要把財富傳承下去的人們。
現象
曾國藩的外孫、民國時代上海商會會長聶雲台在1920年代撰寫的《保富法》,便指出當時有錢人的家業,百家之中僅有一兩家沒有完全敗掉。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創業的超過300萬家私營企業當中,不到5%能在家族中找到合格的接班人。美國家族企業成功傳到第二代的也只有30%,傳到第三代的只有12%,傳到第四代及更遠的只剩3%。
“富不過三代”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是一種社會資源的再分配過程;因此,可以說是一種公平合理的正常現象。中國社會正在從貧窮走向富裕,這個階段人們對於富裕群體給予了很多的關注,包括社會上的一些拜金心理、傍大款情結等,都是這個時期民眾心態的一種不良折射。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尤其是財富水平的普遍提高,未來人們的目光投向可能將會發生改變,也許會像如今的西方一樣,開始投向那些在精神領域有思考、有建樹的群體,因為他們的智慧較之財富更能長久地傳承下去。其實,這才是先富起來的人們,該如何去思考“富不過三代”魔咒的意義所在。
理由
從一個人成長、成功的心理要素來分析這句話,對於第一代創業者來說,他們的出身環境往往並不是很好,艱辛的生活條件和巨大的生存壓力使他們的意志品質非常突出,努力、勤學、堅持、忍耐,這些優秀的心理素質成為他們戰勝困難、最終成功的有力條件。
而對於富二代來說,他們中的很多人,在成長初期,家庭條件大多還不是很富裕,眼看著父輩的努力和拼搏,他們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因此,在他們的成長和發展中,問題也不是很大。
但是,到了富三代的時候,家庭條件非常優越,很多孩子過上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他們的延遲滿足能力、吃苦耐勞精神、勤奮好學品質都沒有發展建立起來,一味追求娛樂快感和舒適享受,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他們的能力遠不及祖輩和父輩,財富的消耗遠快於財富的創造,整個家族也就從此開始步入衰敗的階段。
富不過三代另一理由系過分富足的生活容易引發道德敗壞,道德敗壞的結果令人失去價值觀,進一步失去分析能力,僅憑印象去決定一切。領導層受到貪婪及恐懼感支配而作出錯誤決定,並帶來失敗,此乃「富不過三代」咒語靈驗慨另一理由。
破解
從小教育 1、有意降低孩子的生活物質水準,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富裕後仍然堅持勤儉傳統的家族能夠維持更長久的原因所在;
從小教育
2、從小對孩子進行吃苦磨練,讓他們更多參與感興趣的競技類運動;
3、在家庭內更多地進行心靈層面的交流;這往往是富裕家庭所缺乏的,很多家長忙於商務應酬,根本沒有時間理孩子,等到孩子長大了,問題出現了,才後悔不已;
4、教會孩子人際溝通的能力和技巧;在孩子小的時候,很多家長不知道該教育他什麼。很多家庭一味讓孩子去學習文化課,結果,孩子好像很早就會說外語、彈鋼琴、跳芭蕾;但是,卻不懂人間疾苦,不了解世間辛酸,也不會與各種不同人交流溝通。而這種人際溝通能力才是孩子未來人生中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
5、讓孩子從國小會尊重他人,尤其是老師,能夠從小虛心向他人學習。
家族信託 近年在港台富人圈子裡,流行一種財富管理方式──家族信託,正是針對化解這一道魔咒而來。台灣富豪成立信託著重節稅保財。在香港,特別用來提防家族企業因子女分家,控股權落入外人手裡。
家族信託
私募基金行家指出,香港富豪們最初設立家族信託,主要是在1997年前夕,希望透過這些海外註冊的基金來轉移資產,不過回歸多年後這類顧慮打消了。隨著香港家族財團勢力日益壯大,富豪們也認識到,家族信託基金不僅可以保全財產,還可以避免公司因子女分家而被解體。長遠來看,透過信託持續分配財產利益也可以讓子孫後代不虞匱乏,避免“富不過三代”的命運。
學會隱忍 守業之難在於要學會忍受過程的寂寞,克制年輕人躍躍欲試的本性,不但要從底層學習起,從最難的地方做起,在長輩成功的經驗面前,也還必須要逐漸地爭取到他們的信任,以便最終能實踐自己的新想法,甚至通過為家族企業轉型,發掘企業新的生命力。
學會隱忍
本地家族企業一般屬於規模不大的中小企業,卻同時得和跨國企業及政聯企業同台競爭,壓力不可謂不大。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調查,中小企業占了該組織成員國企業總數的99%,創造了三分之二的就業機會;在新興經濟體中更創造了97%的就業機會。雖然任何企業的成功,基本得依賴經營者的本事和市場條件,某種程度的政策輔助,也可以減輕家族事業傳承的困難。這對於累積社會軟實力和促進就業,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