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鴻烈
出生日期 | 1931年11月3日 |
|
| |
|
國家或地區 | 中國大陸 |
|
- 人物簡介
- 寇鴻烈,1931年11月3日生。山東 陽穀人,中國電影 美術師。
1948年曾在北平國立藝專美術系旁聽學習繪畫。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戰鬥劇社美術隊,隨軍南下後,調西南軍區從事部隊美術工作。1952年調八一電影製片廠從事美術設計工作,先後擔任《 戰鬥里成長》、《 柳堡的故事》、《 英雄虎膽》、《金鈴傳》、《海鷹》、《槐樹莊》、《農奴》、《苦菜花》、《南海長城》等十餘部較有影響的影片的美術設計工作。 寇鴻烈本著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在美術創作中注意故事內容所反映的地域特色,就每部影片所規定的具體情境而作細緻入微的設計研究,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毫無造作之感。他擅於正面發現戰爭場面,戰場的那種緊張,急迫而又凝重,神秘的氣氛,從他維妙維肖的設計中使人如同身臨其境。而撇開戰爭創作類似於《 金鈴傳》這樣純粹表現鄉村鄰里生活的作品,也能臻於完美。寇鴻烈作為新中國電影事業的一員新兵,剛工作不久即顯示了自己的非凡才華。“文革”前由他擔任美術設計的一些片子現在已經成為中國電影經典名作。 “文革”後寇鴻烈繼續自己的現實主義創作道路,他為《歸心似箭》、《今夜星光燦爛》、《雷鋒之歌》等影片擔任美術設計,藝術追求更趨完美,無論是平實的生活場面還是激烈的戰爭場面經過他的雙手都能熠熠生輝,有力地烘託了全片的主旨,為影片最後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 寇鴻烈在積極探索本行工作的同時,還涉入了電影創作的另一個領域——編劇工作。他與人合作編寫了電影劇本《綠蔭》,1984年攝成影片後在社會上曾產生一定影響。這更加顯示了寇鴻烈作為一個電影藝術家所深藏的潛質。 1988年寇鴻烈擔任中日合拍大型歷史片《敦煌》的美術設計,該片反映的是大約一千多年前生活在西北朔漠的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情,因為時代久遠,又涉及到已經絕跡或已發生很大變化的少數民族生活,這給創作帶來很大困難。但寇鴻烈迎困難而上,翻閱了大量可考的歷史資料和神話傳說,終於精心構置出那個曾經聲勢浩大的西北盛朝的真實場景,片子放映後在中日兩國引起強烈反響,特別是日本,對片中所反映的那種與本國一衣帶水一脈相承的大唐文化頗感興趣,日本藝術院獎協會將授予 寇洪烈“優秀美術獎”。 1991年,寇鴻烈擔任影片《大決戰·遼瀋戰役(上下)》、《大決戰·淮海戰役(上下)》的美術指導,對這部全面表現解放戰爭時間三大戰役全過程的超級巨片,美術創作至關重要。寇鴻烈侵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他充分發揮了自己擅於表現戰爭場面的特長,藝術地再現了那段令人心魂激盪的歷史。該片獲得了極大成功,連獲當年的政府獎,百花獎和金雞獎三大獎。在電影誕生一百周年之際,由專家評選的中國十佳優秀影片中《大決戰》獨占一席,並且是“文革”後創作的唯一一部上榜影片,這是可以印證該片的成功是巨大的,其中人們不會忘記寇鴻烈的功勞。 如今,年過花甲的寇鴻烈仍在電影戰線上奔波忙碌,為中國的電影事業默默地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54255|楊村彬|楊村彬,著名劇作家,導演藝術家,戲劇教育家。1911年出生,北京人,1928年考入北平大學藝術學院戲劇系,在校期間參加了話劇“蟋蟀”、“群鬼”等的演出,並創作了處女作——劇本《征鴻戀歌》。畢業後,為多家報刊撰稿,寫有系列文章《近代各國劇作家鳥瞰圖》和電影評論文章。1934年隨熊佛西到河北定縣進行戲劇大眾化的實踐,並為自己定下了為農民而寫,農民能看懂及農民自己能演的劇作創作原則,探索、嘗試露天劇場,環形舞台及街頭演出的新演劇形式。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河北淪陷,楊村彬被迫撤離到四川成都,把農村中的大眾化戲劇實驗創造性地用於城市,導演了大型會戲“兒童世界”,針對當時抗戰戲劇流於概念化、公式化、臉譜化,喪失了喚起民眾的功能,提出“要充實以血熱的抗戰生活”,強調了藝術家的主觀戰鬥精神,主張“不是為歷史而歷史,而是為當今而歷史”的創作觀點,1938年參加四川省立戲劇教育實踐學校的籌建工作,並任該校教務主任。後在中央青年劇社,劇專劇團,江安國立劇專工作,導演了“岳飛”、“一年間”等劇。1941年,他編導了成名之作:“清宮外史”,該劇歷經幾十年,久演不衰,並為藝術界造就了一批卓越的表演藝術家,如:項KUN,趙韞,施超等人。“清宮外史”台詞抑揚頓挫,鏗鏘成調,動作造型,隊形變化,既是戲劇、舞蹈,又似民間生活,使觀眾如置身於歷史之中,毫無距離之感。 抗戰勝利後,他到上海劇校和南京劇專兼課,先後導演了“夜店”、“大雷雨”、“小市民”等進步戲劇,他痛恨國民黨的殘暴統治,毅然參加了中國民主同盟和上海地下黨組織的一系列愛國運動。1949年7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任蘇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文訓班主任,並創作了活報劇“揭穿白皮書”,導演了“赤葉河”等劇。1950年,調上海劇專任教務主任,編導了“清沂河藍圖”、“美帝暴行圖”、“戰鬥里成長”等劇。1951年—1953年,在蘇北任上海文藝界治淮工作隊隊長,後調往上海電影劇本創作所任編輯等職,創作了電影劇本“湖上的鬥爭”。1956年,調任上影廠演員劇團導演,導演了“上海屋檐下”、“駱駝祥子”。1959年,調入上海人民藝術劇院任導演,導演了“枯木逢春”、“上海戰歌”、“牆頭馬上”等幾十個劇目。其中多部獲得上海市和文化部的演出獎和導演獎。 “文革”中他遭到迫害,粉碎“四人幫”後,他擔任了上海人藝的副院長,導演了“難忘的一九七六”、“蔡文姬”、“真情假戀”等劇目。創作了電影文學劇本《垂簾聽政》、《火燒圓明園》,影片真實地反映了清朝宮庭生活,人與人之間的爭鬥以及清政府的喪權辱國帶來的後果。兩片公映後,引起很大的轟動,都獲得了文化部1983年優秀影片獎。1985年,他退居二線擔任上海人藝的藝術顧問,但仍然孜孜不倦地從事藝術創作,創作了電影文學劇本…( 詳細資訊) |
參與製作過的電影:
布穀催春 (1982) .... 美工 今夜星光燦爛 (1980) .... 美工 震 (1977) .... 美工 南海長城 (1976) .... 美工 沂蒙頌-舞劇 (1975) .... 美工 紅燈記-維吾爾語歌劇 (1975) .... 美工 紅色娘子軍-京劇 (1972) .... 美工 苦菜花 (1965) .... 美工 農奴 (1963) .... 美術(製作設計) 勝利在望 (1965) .... 美術(製作設計) 三八線上 (1960) .... 美術(製作設計) 槐樹莊 (1962) .... 美工 海鷹 (1959) .... 美工 金鈴傳 (1958) .... 美工 英雄虎膽 (1958) .... 美工 柳堡的故事 (1957) .... 美術(製作設計) 戰鬥里成長 (1957) .... 美術(製作設計) 腳印 (1955) .... 置景 縣委書記 (1958) .... 美工 一日千里 (1958) .... 美工 赤峰號 (1959) .... 美工 紅鷹 (1960) .... 美術(製作設計) 平原作戰 (1974) .... 美工 紅燈記-京劇 (1970) .... 美工革命現代京劇之一,八個樣板戲之一。
《紅燈記》的故事取材於電影《自有後來人》,它的原創作者是黃泳江。《自有後來人》是一部以東北抗日聯軍為背景、反映東北人民抗日鬥爭的電影,故事的發生地點在虎林鐵路上的“輝崔”小站(黑龍江省虎林市境內)。上世紀60年代,電影在全國上映,不久,該劇便由上海滬劇團改編為滬劇,接著由哈爾濱京劇院率先搬上京劇舞台,當時名叫《革命自有後來人》。
此劇是中國京劇院的優秀保留劇目,六十年代至今,眾多藝術家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高玉倩、錢浩梁、劉長瑜、李維康、馮志孝、孫岳、王晶華、杜富珍、張嵐等都曾先後參加演出。近幾年來,青年團排演此劇,得到老藝術家們的指導,演出取得成功。
內容提要:講述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東北敵占區,我地下黨工作者李玉和接受向柏山游擊隊轉送密碼的任務。由於叛徒的出賣,遭日寇殺害,李玉和的女兒鐵梅繼承父志,將密電碼送上山,游擊隊殲滅了追趕鐵梅的日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