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壽鏗

容壽鏗

容壽鏗,天文學家。南京大學天文系創建人之一,為該系早期的教學、科研儀器和圖書配備建設做出了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容壽鏗,1920年2月28日生於廣州,原籍廣東省中山縣南屏鄉。祖父是前清舉人,父親在1932年以前長期供職於廣州市美國萬國銀行,其後與人合資在廣州開設小洋行,經營進口業務。

容壽鏗1926年9月開始在中山縣就讀國小,至1932年畢業;同年考入廣州市立第一中學國中部;1934~1937年於廣雅中學高中部畢業;1939年考入廣州中山大學理學院數學天文系,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入侵廣州,因戰亂而停學至1940年返校,1943年畢業;後留校任助教,曾在粵北坪石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工作約一年。

1945年抗戰勝利後,中山大學遷回廣州,容壽鏗仍在數天系擔任助教,1948年升任講師,當時天文系已與數學系分開,系主任由趙卻民擔任,參加天文方面任教的有鄒儀新、葉述武、張雲、田渠等教授。1949年3月張雲接任中山大學校長後,任命容壽鏗為中山大學天文台台長。1949年7月以後,學校指派容壽鏗負責將天文系圖書儀器等遷至廣州中大附中原天文台封存。

1949年10月廣州解放,這批圖書儀器被搬回石牌天文台,在趙卻民主任主持下,很快恢復了使用,並安裝了口徑為11in (28cm)的光學望遠鏡為教學科研服務。1950~1952年7月這段時期,容壽鏗擔任天文系一、二年級學生的普通天文學和實用天文學的教課和實習指導工作。

技術成就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大調整,廣州中山大學天文系與山東齊魯大學天算系合併成為南京大學天文系,中山大學天文系圖書儀器全部運往南京,它們占當時南大天文系儀器圖書的99%以上。南京大學天文系由趙卻民擔任系主任。容壽鏗調入南大天文系後仍從事實用天文學和天體測量學的教學和生產實習指導工作,並於1954年起任天體測量教研室主任。為了把天文系的教學和科研儀器配備起來,在學校黨政領導關懷和支持下,容壽鏗從1953年起就協助系裡向國外訂購赤道儀、用於天體測量方面守時準確的里弗列爾鍾、測量星體照相的坐標量度儀以及測量緯度變化的天頂儀等儀器,從而使學生在學習天文學基礎課時能利用赤道儀進行某些天象觀測實習,學習天體測量學時能接收無線電訊號校準時間,利用經緯儀、中星儀觀測恆星守時授時,測量當地經緯度等工作。為了使學生畢業後能適應當時上海天文台(含佘山天文觀測站)和紫金山天文台急需的天體測量和授時、報時工作,容壽鏗還和其他教師組織帶領學生赴有關天文台站進行生產實習,接觸實際,提高實際工作能力。容壽鏗教學認真、對學生負責的工作態度和作風,向為國內天體測量界所稱頌。1957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負責籌建天津國際緯度站,容壽鏗以天體測量專家身份應邀於該年10月前往天津參加籌建工作,直至1958年8月底返回南京大學。

1960年南京大學天文系在容壽鏗負責領導下,裝置調試好新到的天頂儀(德國制),並招收研究生,利用天頂儀研究緯度變化。1963年容壽鏗因教學和培養研究生卓有成效,被提升為副教授。

容壽鏗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於1970年10月5日不幸逝世。“文化大革命”後,因落實政策而得到平反昭雪。

簡歷

1920年2月28日 生於廣東省廣州市。

1939~1943年 在廣州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學習。

1943~1952年 在廣州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任教。

1948年 任廣州中山大學天文系講師。

1949年 任中山大學天文台台長。

1952~1970年 在南京大學天文系任教,並擔任天體測量教研室主任。

1963年 任南京大學天文系副教授。

1970年10月5日 不幸逝世於南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