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
如今,一個新名詞正在流行——SAHD(stay-at-home dads),即“家庭婦男”。在英國,有60萬男性在家裡當全職丈夫,是多年前的10倍。在美國,至少170萬個失業的已婚男子靠妻子來支付家庭生活賬單,一家電視台還為此開播了名為《好萊塢“家庭婦男”》的節目,反響強烈。世界各地“家庭婦男”增加勢頭有增無減。“家庭婦男”時代已經來臨?這是否預示著傳統家庭模式將發生重大轉變?
“家庭婦男”的出現是與上述傳統家庭模式以及性別意識形態相違背的。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有三個因素:一是經濟形勢惡化造成傳統男性工作領域的萎縮,從而出現大量失業人口。在歷史上,這種情況曾在1929—1933年西方經濟大蕭條時集中爆發。二是社會文化的進步和價值多元提供了家庭模式多樣化的可能。三是女性自身教育和素質的提高使她們有能力在新興的服務領域大顯身手,從而能夠擔當養家餬口的責任。
現象解釋
我們可以從個人和社會兩個方面來審視這一現象:
首先,從絕大部分個體來看,“家庭婦男”具有階段性、臨時性的特點。傳統觀念很難讓一個男人自始至終選擇做“家庭婦男”。它的出現往往與嚴峻的經濟形勢密切相連。一俟經濟好轉就業機會增加,大多都會選擇重返職場。據調查,英國有2/3“家庭婦男”認為上班比在家照看孩子更有成就感。
其次,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家庭婦男”的出現無疑是對傳統家庭體制的挑戰和突破。在體現社會多元化和寬容度的同時,互換家庭角色有助於促進性別平等意識。女人們在決勝職場的同時,男人們也在表明自己在育兒持家方面的能力。有趣的是,國外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由“家庭婦男”帶大的孩子智商更高,在學校里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在社會上更容易立足。爸爸們的價值有了新的詮釋。
當然,傳統家庭角色的互換還是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衝擊。妻子因與孩子在一起時間減少並且成為家裡唯一的收入來源而增加了焦慮感,丈夫則因為來自周圍及自身心理的壓力心情沉重。雙方都需要調適與磨合。無論如何,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為家庭模式多樣化提供了選擇的可能,以全局的、動態的視角來審視、調配家庭資源,個體生命體驗會更加豐富多彩。